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真?还是假?)

14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12 16:10:43    

在重新认识地动仪之前,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学语文课本(二年级下册)里《地动仪》这篇课文:

读完课文,今天我们重新讲一讲什么是“地动仪”?为什么一台假的“地动仪”把我们骗了这么多年?

《后汉书·张衡传》有记载中:“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各种教课书是这么说:公元132年,东汉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能测量感知地震的仪器,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是中华民族古代科技文明的结晶。

我们从小看到大的那个地动仪,是根据《后汉书》的那段记载复制的。复制的人,叫王振铎。

《后汉书》关于“地动仪”记载196个字:“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究竟是什么原理,让地动仪能感知地震,而且还能辨明方位,从龙嘴里吐出铜珠?历史之谜!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树立弘扬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国家要求博物馆复原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器物,作为陈列和宣传之用。

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王振铎承担起复原“地动仪”的艰巨任务。1951年,王振铎采用倒立的直杆原理,复制出了1:10比例的“张衡地动仪”模型。1952年4月,《人民画报》对这尊模型的复原进行了报道。这款“张衡地动仪”也被编写进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

1951年复制版本的“张衡地动仪”,很快就轰动了世界。随之而来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质疑声。从1960年代起,王振铎这个版本的“张衡地动仪”,就开始不断遭受到地震学界的质疑。从1969年开始,日、美、荷、奥等国地震学界发表了一系列的措辞严厉的论文,否定这个版本。

大家质疑的是什么呢?

地震学界认为地动仪应该采用的是“悬垂摆”结构原理,即:从地动仪的上部垂下来一根摆,用以并判明地震方向,并控制相应机关。而1951年复制版本的“张衡地动仪”采用的是倒立的直杆原理。

要达到人没反应而“地动仪”有感应,按照王振铎的设计,那根核心部件“倒立棍”,也就是《后汉书》里记录的“都柱”,要高达2米,但直径只能是1.5毫米。这根本就不可能站得起来。那么就只能证明一点:王振铎设计的地动仪的核心部件——“都柱”不合理。

王振铎的地动仪原理和设想被推翻后,科学界再也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也没有更科学的模型和原理出现,自此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张衡地动仪”便被搁置,既然今人无法复原地动仪。

那历史上真正的地动仪,究竟威力如何?不甘心的人们又去历史里探本求源。东汉时期,是个地震频发的时代,公元132年,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正式问世,但是到了公元190年至220年这个时间段里,或许是战乱的原因,地动仪离奇消失。直到300年后,范晔在《后汉书》里介绍了地动仪,他连地动仪的面儿都没见着,竟然写出了其内外构造,这本身就是一个疑点。据说,地动仪在公元134年时,一个龙口的铜珠落下,掉入下面的蟾蜍口中,当时人们没怎么当回事,不久从蟾蜍对应的方位传来消息,陇西发生了地震。只能说当时的地动仪,能预测到地震的方位,但还达不到监测地震的功能。

综合所有,我们不能因为复原的地动仪没有实践效果,就一口否认地动仪的真实存在,但地动仪在历史上又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我们期待等早日解开“地动仪”的神秘面纱!!

相关文章

王勃:唐朝的天才诗人,终年27岁,躲过杀人抵命,却难躲溺水而亡

王勃是唐朝初期著名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位列之首,唐高宗看过他的《滕王阁序》之后,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诗歌和骈文方面具有极高天赋的诗人,却在二十七岁的年纪英年早逝,无疑是唐代文坛史上的一大损失!有人曾经说过,若是王勃没有早早

2025-08-26 02:08:58

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谁的水平?

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和三国中后期的情况差不多,名将凋零,但是没有涌现出相应的猛将补缺,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人才断层。在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尉迟恭是一颗耀眼的将星,撑起了隋唐后期的半边天。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哪些人的水平?尉迟恭的武功单田芳评书中,自成系列,是四猛、四绝、十三杰

2025-08-25 04:04:24

同样是法家代表人物,为何李悝与商鞅,二人最后结局却不相同

法家鼻祖——李悝李悝的老师是子夏,而子夏的老师就是孔子。那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变法内容究竟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呢?答案是儒法结合。子夏原本跟着老师孔子学习儒学,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子夏对老师教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要想恢复“礼”和“仁",国家必须富强。对待外来入侵,只有国富民强,国家和社会才能恢

2025-08-25 02:44:58

李建成被杀后,他的八位心腹部下,最终都是什么结局?

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

14首诗纵览杜牧的一生,才华横溢、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登场前的背景简介杜牧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晚唐。当时的大唐,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作乱,朝廷所倚重的一帮大臣,整天忙着搞内部斗争,也就是著名的牛(牛僧儒)李(李德裕)党争。那叫一个乱啊。朝堂之上乱哄哄,诗坛也是热闹非凡。白居易靠挖掘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八卦再加工,写就一首长诗《长恨歌》,成为当时诗坛扛把子。

2025-08-24 00:09:07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