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郭沫若:《兰亭序》根本不是王羲之写的,真正的作者应该是他!)

16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12 16:24:20    

文/卢秀辉 书法网签约作家:卢秀辉,江苏兴化人。职业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文艺评论家。

智永,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徽之的后代,是王氏书法世家的最后辉煌。

郭沫若

智永本名王法极,经历了梁、陈、隋三朝,享年近百岁。智永生活的年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又在梁武帝萧衍手上重新繁荣起来了。当时佛寺达到了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梁武帝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曾经三次出家。举朝上下全民信佛、供佛,并号召全国人民素食,佛教教义笼罩在整个中国大地。在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智永出家做和尚创造了宽泛的社会环境。智永出生名门望族,王氏家族在当时的南朝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郭沫若作品

智永出家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智永的青少年,正是国家内乱外患、动荡不安之际,政权被梁武帝萧衍牢牢掌握了48年后,不停的更迭。政局不定,治安更差,兵匪民患,相继而起,他们打击的重点对象当然是名门望族,王家也就成为首当其冲的打击对象。“王和马,共天下”,司马倒了,王家一直没有倒,所以,在社会的想象力下,王家的财富是惊人的。本来就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他,在如此的现实面前,悲观厌世的情绪与日俱增,决定遁入空门,以求心安。智永与侄子王孝宾(法号慧欣)一起出家,为了守护和拜遏祖坟的方便,他们就“合家为寺”。

兰亭序

南梁寺院有2846座,与当时人的“合家为寺”的风气有很大关系,他们将自己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房舍捐出来,改为寺院,以表示自己的虔诚。梁武帝萧衍为了褒奖王氏叔侄信仰佛教,献身佛教,为肯定他们“合家为寺”的行为,从他们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给寺院取各为“永欣寺。”

永欣寺坐落在山阴县西南的兰渚山下,靠近王氏祖莹,王羲之以下,包括羲之叔父,历代王氏族人的坟墓都集中在这里。

智永千字文

智永在永欣寺阁楼上住了30多年,30年不下楼,一心一意精研书法。智永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影响至今的《兰亭序》真假辨。依据就是流传至今的《千字文》墨迹和刻本。另外,还有当时出土的东晋与王羲之同时代人的墓志。

有关智永和尚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流传了很多。比如:“退笔冢”,三十年间,被他写坏的毛笔头就有十几瓮,每瓮都有一石多(一石等于50千克等于100斤)。他将这些写坏的毛笔头埋在一起,给它们立了块碑,叫“退笔冢”。想想,善琏的毛笔产业链怎么起来的?就是智永们推动的。

智永千字文

智永名声越来越大,前来求取墨迹的人络绎不绝,像吵闹的集市一样,他居住的永欣寺(后改名云门寺)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寺里只好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它为“铁门槛”。智永的书法故事有很多、很多,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写字的人的心里面去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兰亭序》真假辨中,郭沫若认为,《兰亭序》从文到帖皆系后人伪托,其伪托者即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一、郭沫若对其《兰亭序》的内容进行了否认,他认为王羲之《兰亭序》是《临河序》增加修改文词后的产物。二、郭沫若引用了清代李文田的观点,《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郭沫若认为,王羲之写过《兰亭序》,但是,应该是王谢墓志的风格为。三、郭沫若发现兰亭中很多与智永所书《千字文》相同的字,笔法结构如出一辙。经反复对比,郭沫若确证《兰亭序》是智永所写的。从传世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兰亭集序》的笔法明显的与其他的作品不一样。《兰亭序》的笔法是空中来空中去,而这一点也和智永很吻合。智永的笔法也是空中来空中去。

智永千字文

我没有想为《兰亭序》的真假背书的意思,只是想特别的肯定一下智永。智永之所以成为郭沫若指认《兰亭集序》为假的重大理由之一,就是智永写的太像王羲之,或是王羲之写的太像智永了。后人一直在诟病智永,认为智永在守旧、在守古。他守的什么旧,他守的是王家的旧;他守的什么古,他守的是王羲之的古。苏轼说:“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於绳墨之外矣。云下欧、虞,殆非至论。若复疑其临仿者,又在此论下矣。”

书法,为什么智永以后无王家?因为王氏笔法,再也不是你王家秘而不宣的笔法了。他已经通过他的徒弟,通过他的另外一个学生虞世南,向社会广为公开了。王家笔法进入到了佛门禅地,王家笔法进入到了世俗手中。其实,从智永之后已经没有严格的书法世家了。王谢郗庾,成了过往的故事。刘禹锡的乌衣巷诗是最好的注解:“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文作者卢秀辉先生作品

《兰亭序》真假辨,至少让我们知道,中国的书法,在王羲之时代,还处于隶书、楷书、魏碑并列的时代,并不是王羲之书风一统天下的时代。

据传,智永出家时把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带进了永欣寺,并将《兰亭序》传给他的弟子辩才。后来,萧翼用计骗走了《兰亭序》,献给了唐太宗李世民,才有了二王书风的第二次流行。

智永笔法传有智果、辨才、虞世南。虞世南广其学问、书法,而传之后世。


相关文章

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谁的水平?

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和三国中后期的情况差不多,名将凋零,但是没有涌现出相应的猛将补缺,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人才断层。在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尉迟恭是一颗耀眼的将星,撑起了隋唐后期的半边天。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哪些人的水平?尉迟恭的武功单田芳评书中,自成系列,是四猛、四绝、十三杰

2025-08-25 04:04:24

同样是法家代表人物,为何李悝与商鞅,二人最后结局却不相同

法家鼻祖——李悝李悝的老师是子夏,而子夏的老师就是孔子。那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变法内容究竟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呢?答案是儒法结合。子夏原本跟着老师孔子学习儒学,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子夏对老师教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要想恢复“礼”和“仁",国家必须富强。对待外来入侵,只有国富民强,国家和社会才能恢

2025-08-25 02:44:58

李建成被杀后,他的八位心腹部下,最终都是什么结局?

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

14首诗纵览杜牧的一生,才华横溢、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登场前的背景简介杜牧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晚唐。当时的大唐,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作乱,朝廷所倚重的一帮大臣,整天忙着搞内部斗争,也就是著名的牛(牛僧儒)李(李德裕)党争。那叫一个乱啊。朝堂之上乱哄哄,诗坛也是热闹非凡。白居易靠挖掘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八卦再加工,写就一首长诗《长恨歌》,成为当时诗坛扛把子。

2025-08-24 00:09:07

长平之战蔺相如之死

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赵惠文王在位的后期,赵国拥有了十几年的和平,没有内忧,没有外患,贤人在位,政治清明,换作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休养生息,重振霸业最好的条件。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阵,秦国的主将是王龁,赵奢已死,蔺

2025-08-23 00:42:02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