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有教无类是谁提出的(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到底想表达怎样的思想,应该怎样理解?)

20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16 13:22:14    

孔子能成为后世学者眼中的至圣先师,与他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有教无类”可以说就是孔子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孔子的这句话也被收录进了《论语.卫灵公篇》第三十八章流传后世。其原文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子曰:“有教无类。”

可以说孔子的这句话是流传最广的几句话之一。但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其实并不一致,目前比较普遍的解释有两种。

一种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论是贵族、平民,地位有差别,还是中原、夷狄,身份不同,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本章的译文就是,孔子说:“人人都要接受教育,不应该分什么类别”;

第二种则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论聪明的、愚笨的、孝顺的、不肖的,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最终达到人人向善的结果,这就是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本章的译文就是,孔子说:“通过教育可能消除人与人的差异(使人人向善)。”

朱熹对于本章的注释是,“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人性本善,而后天的习气影响,有了善恶之分,故通过君子的教化,则可使人人皆回复向善,所以不应该分什么善恶。这种解释是比较接近第二种解释的。朱熹的这种解释是比较契合他所处的时代要求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对其它思想、学派极尽打压之能事,所以才会认为只有通过君子的教化,使人向善才是正途。问题是何为善、何为恶,标准由谁来定,不能总由儒家你一家说了算吧。

从孔子所处的时代看,西周时期,教育主要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的,一方面与社会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当时知识传播的难度也是有关系的。到了孔子的时代,战乱频仍,礼崩乐坏,各国都开始大力培养人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是提出了通过教化民众,增加国力、维护统治稳定的治国方策,而且当时竹简开始大范围的使用,使知识传播更加便捷。孔子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有教无类”,主要想表达的还是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不论是华夏还是夷狄,都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这种解释比较接近第一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应该更接近孔子的本意。

相关文章

杀晋鄙,救邯郸,招贤纳士大败秦军,信陵君之死!

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

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之一。他出生于唐朝,是唐朝创始人之一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伟大的政策和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治理方法李世民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他的治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他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25-05-10 00:05:19

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魏无忌,为何刘邦如此敬佩他?

前言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剑拔弩张、兵戈四起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魏国公子魏无忌就是备受尊敬的一位。而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如此敬佩魏无忌,正是因为他在战国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和出色才华。那么魏无忌究竟是一个怎么

2025-05-09 09:47:42

信陵君盗虎符救赵之后,为何沉迷酒色而死?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之所以叫战国,原因只在于一个“战”字。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七雄”之间的争战长达250多年。战国后期,赵国委任赵奢和廉颇为大将,蔺相如为相国,在三位的共同努力下,赵的国势稍微地强盛了一些。后来赵奢去世,便由廉颇一人担当大将。直到公元前260年,秦王派遣王龁攻

2025-05-09 08:42:04

魏无忌有没有妻子和孩子 信陵君魏无忌最后怎么死的

贾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他的品德得到了世人的认可。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他的地位和身份无从质疑。信陵君魏无忌,出生年月不详。他是魏昭王最小的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军

2025-05-08 01:23: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