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似火的思想家——爱默生
都说了解爱默生才能真正读懂美国文学,爱默生在美国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还记得高考模拟题中是这样出的,“我们的机械工程、工厂、铁路和机器衍生出自私乃至残暴。贸易及其金钱、贷款、蒸汽机、铁路等对自然的侵蚀,威胁、破坏人的平衡,建立起比巴比伦或罗马更暴虐的新的、遍及各地的君主国。”这是爱默生针对美国当时社会的情况指出的问题,他在批判美国的物欲主义。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5.25—1882.4.27),是美国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被称为“美国文明之父”, “美国的孔子”,他的作品《论自然》被认为是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圣经。《美国学者》更是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他的哲学思想吸收了欧洲唯心主义先验论,发展成为超验主义。同时也是尼采、卡耐基、梭罗、博尔赫斯、波德莱尔等人的偶像。
这本书《爱默生传:激情似火的思想家》从爱默生的个人以及社会生活出发,他的学术智慧跟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的作品联系起来,同时从大量新进的资料(包括大量亲友的书信)中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的,为思想而活的爱默生。他的思想深邃、精力充沛而感情丰富,习惯于反对蹈常袭故,支持一切狂野和自由的想法。
爱默生19世纪中期撰写的文章,他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看待文化和艺术可能性的方式,并且实现了与跨大西洋文学传统的分离,他对于文化传统的排斥带来了当代人所称的美国思想上的独立宣言。同时他确立了以代际冲突和变革作为美国文学的主导思想,而这一切的发生并非偶然,我们从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的个性特征等方面可以看出端倪。
1803年爱默生出生于牧师家庭,他的父亲是一系列新英格兰传教士的后裔,而这些传教士可追溯到17世纪清教主义的基石。他的家庭中,几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他们非常珍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曾回忆,在干完力所能及的家务之后,兄弟们总是急切地区客厅匆匆预习完第二天的课程,然后挤出时间偷偷阅读一本费尽周折弄到的小说。而他们的父母也是很宽容,常常用背诵几页普鲁塔克或戈德史密斯的作品对他们惩罚。家庭的温暖,让他们能身心健康的成长。
父亲1811年去世,他们的家庭很拮据,靠着哥哥威廉的微薄收入,1817年14岁的爱默生进入哈佛学习,他在大学时期,于传统的年轻人没什么区别,讨厌数学,喜欢文学中的独白。那时他的一首诗《印度迷信》中可以看出内容空洞、思想排外,甚至还带中种族主义色彩,对于剧院和戏剧他表达了清教徒式的强烈不满。
大三的中期时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将自己读过的书都做了清单、引文、阅读评论和原文摘录。并放弃了拉尔夫的名字开始使用瓦尔多签名。他的自我意识发生很大变化,变得更有条理,也更有抱负。并且开始尝试写作。他会从阅读的书中,记录的日记中发现远离作品主题的兴趣点。他的日记体现出他对想象,童话和传说,以及对民间故事和诗歌的兴趣点。
他喜欢写作、讨论和散步,他在这一期间阅读纯文学作品及其思想成为伴随他一生的财富。而其中的托马斯·布莱克威尔的《荷马的生活与写作》罗伯特·洛斯的《希伯来圣诗将演集》既是现代人们对《荷马史诗》和《圣经》进行评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诗人作为“先知”这一现代观念的重要基础。
而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他的姑妈,他父亲的妹妹比所有人都更 聪明、有想法、有创意。她就是玛丽·穆迪·爱默生,从小自学成才,可谓博览群书,她早期读过的英国作家杨、阿肯赛德、塞缪尔·克拉克,乔纳森·爱德华兹等等。这也就让她形成了基于虔诚、自然和文学的独特宗教观点。这些对爱默生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不管是工作生活等方面。
后来遇到艾伦,他的一生挚爱,1829年18岁的艾伦与26岁的爱默生结婚,而在艾伦20岁因肺结核晚期而撒手人寰,这给他沉重打击,他每天都要徒步从波士顿到罗克斯伯里妻子的坟前同她的灵魂交流。他辞去了教堂的职务。妻子离开一年两个月以后他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信仰是什么,不知道该做什么。
1832年圣诞节到欧洲旅行,在这期间发生了对爱默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巴黎植物园(动物园)他顿悟到了自然存在于我们之中,不单单存在于自然界中,还存在于怪诞和荒野中。这也就是为他的思想,他还见到了英国的浪漫诗人塞缪尔·泰勒·科尔里奇和威廉·华兹华斯从中发现他们的普通,他发问,伟人如此平凡,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变得伟大?他发现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以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独特且重要的人的思想影响他的一生。
后来他在美国当讲师,讲自然历史和文学,他的内心充满着独创性而这样的想法在《自然》也是他的新哲学的萌芽中有所体现。开始尝试自我寻找,而不是一再回忆,要活在当下,当下是最好的。他发现人们不能做自己,是因为受到束缚,比如,固有的,宗教和社会形式的影响。我们只有内心完整才是神圣的,讨论人的本性是什么等等。
爱默生的一生虽然经历磨难,但是他的心态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
这本书非常详细介绍了爱默生的一生,虽然部分内容有些重复,就权当是为了让我们印象更深刻一些吧,并不影响我们对爱默生的观感,他是天才也是凡人,更是传奇,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相信这本书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