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公元前196年),江苏淮安人,西汉著名统帅、开国功臣。他的一生堪称是一部成语词典:“漂母进饭”、“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其实韩信在井陉留下了一些故事和传说。
据记载,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在东出太行山的咽喉要地井陉口集结了二十万兵力,准备迎战。在井陉口以西,有一条夹在两山之间的狭窄小道,战车、战马都不能并行,而这却是汉军的必经之路。赵军谋士李左车建议,要守住井陉口不与汉军交战,然后切断汉军的粮草补给线,就能把汉军困死在井陉小道上。但陈余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陈余说:“就汉军那么点兵力,又是长途奔袭,没什么可怕的。如果我们不迎战,那不让世人笑话?”
在探明以上情况后,韩信指挥汉军迅速进入井陉小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走小路悄悄迂回到赵军大营背后设伏。韩信叮嘱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准会倾巢出动追赶,这时你们就快速冲进赵军大营,拔掉赵军旗帜,插上我军旗帜。”两千轻骑兵接令出发,按照韩信的部署,其余的汉军马上向井陉口推进。到了井陉口,汉军渡河,然后背倚河水排兵布阵。
图片来自网络
天亮后,韩信率汉军开出井陉口。陈余率全军出动迎战。双方交战一段时间后,汉军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阵地,赵军全线追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士兵见前临重敌、后无退路,人人便奋勇厮杀。在双方苦战多时后,赵军感到已无法取胜,就向大营撤退。要知道这时大营早已被汉军轻骑兵占领,营内到处飘着汉军的旗帜。赵军见此情景队伍大乱,韩信立即指挥退回河岸阵地的部队和占领赵军大营的部队猛烈夹击赵军。最后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井陉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优秀战例,后人把它概括为成语“背水一战”。
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之一。他出生于唐朝,是唐朝创始人之一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伟大的政策和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治理方法李世民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他的治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他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25-05-10 00:05:19前言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剑拔弩张、兵戈四起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魏国公子魏无忌就是备受尊敬的一位。而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如此敬佩魏无忌,正是因为他在战国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和出色才华。那么魏无忌究竟是一个怎么
2025-05-09 09:47:42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之所以叫战国,原因只在于一个“战”字。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七雄”之间的争战长达250多年。战国后期,赵国委任赵奢和廉颇为大将,蔺相如为相国,在三位的共同努力下,赵的国势稍微地强盛了一些。后来赵奢去世,便由廉颇一人担当大将。直到公元前260年,秦王派遣王龁攻
2025-05-09 08:42:04贾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他的品德得到了世人的认可。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他的地位和身份无从质疑。信陵君魏无忌,出生年月不详。他是魏昭王最小的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军
2025-05-08 01:23:00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