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育智慧:有教无类,人人可教
《论语》感悟(一三四)
文/王营
原文: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7.7 孔子说:“凡是十五岁以上恭恭敬敬行了拜师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7.29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与他们交流,但该乡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很疑惑。孔子说:“我是赞同他的进步,不是赞同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自好以求进步,我们要肯定他这种改过自新的行为,不要死抓住人家的过去不放。”
15.39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感悟:这三章是孔子对他“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具体阐述。关于“束脩”一词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解释为“十捆腊肉”的学费,有人解释为“束带修饰”的拜师礼节,汉人郑玄将其解释为“十五岁”以上,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孔子就是“十五而志于学”。当然,十五岁拜师时可能要交点学费,要行拜师礼,因为孔子毕竟是私人办学,要靠学费养家糊口,但学费绝不是“十捆腊肉”那样昂贵,如果是这样的话,颜回就可能交不起学费,成不了孔子的高徒,这就有违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从政的资格。到了孔子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仁政”的政治思想。
于是,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意思是不管贵族还是平民,不论贫穷还是富有,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在他的学生中,既有一天只吃一顿饭、死了买不起棺材的颜回,也有富可敌国的子贡;既有出身寒微的仲弓,也有地位显赫的鲁国贵族孟懿子。孔子弟子三千人,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事实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人皆可为尧舜”的乐观教育信念,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今日之中国,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做为教师,首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施教下,将来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可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将学生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不可过分偏爱上等学生,忽视甚至歧视中下等学生;更不可因“位”、因“财”施教,对领导的孩子、富家子弟偏爱有加,对平民子弟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要认真贯彻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特长。
其次,教师不可过分渲染学生的差异。孔子承认学生之间无论在智力水平,还是人格修养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把学生分为三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但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这种差异的比例是非常之小,在100名学生中,只有5%左右的学生智力超群,5%左右的学生智力水平稍差,另外90%学生在某些方面都是可造之才,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言:“只有提供适当的先前和现实条件,几乎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成才”。孔子也承认“中人”占大多数。
有些教师埋怨自己所教的学生头脑笨,基础差,事实并非如此,是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下到功夫。事实上,5%的智力超群的学生,几乎不用教师下太大的力气,需要下力气的正是那90%的学生。能把“好”学生教好,这不算教师的本事,能把所谓的“差”学生教好,才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扬长避短,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这也是“有教无类”的应有之义。在这一点上,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当时有一个叫“互乡”的地方,可能这个地方民风不正,外人都难与这里的人打交道,这样的习气自然也会影响到这里的孩子,但其中有一个小孩儿却主动去见孔子,大概是要拜孔子为师,孔子按照礼节接见了他。学生们都疑惑不解:老师您不是常教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吗?为什么要与这种地方的人为伍?
孔子义正辞严地告诉学生:“我是赞同他的进步,不是赞同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自好以求进步,我们要肯定他这种改过自新的行为,不要死抓住人家过去的错误不放。”是的,人总是要犯错误的,成年人尚且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何况是一个孩子?学生只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下决心改正错误,当老师就不要老是抓住他过去的错误不放,而应当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与其他同学一视同仁,这是对教师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之一。他出生于唐朝,是唐朝创始人之一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伟大的政策和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治理方法李世民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他的治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他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25-05-10 00:05:19前言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剑拔弩张、兵戈四起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魏国公子魏无忌就是备受尊敬的一位。而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如此敬佩魏无忌,正是因为他在战国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和出色才华。那么魏无忌究竟是一个怎么
2025-05-09 09:47:42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之所以叫战国,原因只在于一个“战”字。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七雄”之间的争战长达250多年。战国后期,赵国委任赵奢和廉颇为大将,蔺相如为相国,在三位的共同努力下,赵的国势稍微地强盛了一些。后来赵奢去世,便由廉颇一人担当大将。直到公元前260年,秦王派遣王龁攻
2025-05-09 08:42:04贾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他的品德得到了世人的认可。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他的地位和身份无从质疑。信陵君魏无忌,出生年月不详。他是魏昭王最小的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军
2025-05-08 01:23:00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