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农业与教育都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虽然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才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也必须建立在农业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之上。虽然在古代教育曾是贵族子弟的专属特权。但是这种教育禁锢在春秋时期,被儒家创始人孔子所打破。
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形成与发展,其实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从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也可以发现古代教育其实一直都依附于封建制度。但是封建制度却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处于上层社会的贵族子弟,从五六岁时就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而且都是将可以教授知识的老师请到府上,接受全封闭式的“贵族教育”。等到稍微长大一点之后就可以进入“官学”,并且一直到成年之时才能结业。贵族子弟在结业之后就可以直接参加工作。并且接触的圈子也都是贵族成员。
而古代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农民,不仅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根本无力承担教育费用。他们的成长轨迹基本上就是,七八岁就可以去放牛或放,并且协助家长干农活。等到十五六岁时就会在父母的包办之下娶妻生子。然后循环往复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
可以说在春秋时期之前,寒门子弟根本就没有机会踏入学堂,也就更提不上进入仕途改变命运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孔仲尼出生并创立儒家学派开始。中国古代教育史才打破了贵族垄断的历史。
1.阶级象征之“贵族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发展史。可以说从奴隶制国家建立伊始,一直到东周瓦解发展到春秋战国之时。“教育”这种被现代人看起来十分轻松的事情,才真正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蜕变。但是这个蜕变过程却极其残忍。
因为在春秋时代之前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可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简单的说就是非贵族阶层根本不配接受教育,所以当时民间并没有设置学校。而政府设置的“官学”,只允许贵族子弟踏入大门,并接受所谓的贵族教育。
2.“贵族教育”的真谛
从这一点来看春秋时代之前的教育其实非常“贵”。而贵就贵在地位、身份与学费三方面。首先从地位与身份来说贵族子弟可谓非富即贵。要么是天子亲属要么就是世袭罔替的王公。就算地位稍低一点的也是士大夫阶层。
从学费角度来讲在古代社会中接受教育,所需要花费的银两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力。但由于当时接受教育的都是贵族子弟,所以根本没有人会去在乎教育经费方面的问题。而且每一个贵族子弟接受教育之时,还会有贴身奴仆随时侍奉。
所以在孔子提倡“私学”之前,古代社会中的教育就是真正的“贵族教育”。 地位、身份、学费三座大山,将生活在古代社会中下层的平民子弟,彻底隔绝在了“官学”的大门之外。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的阶级观念也是从娃娃抓起。
3.阶级属性对教育的影响
贵族阶层之所以会热衷于让男丁接受“贵族教育”,实际上这里面也包含了很多层因素。其一,接受教育是人类的本能,因为只有读书才能丰富思想,并且提高对自身以及社会的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读书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其二,读书是贵族群体必须掌握的本领,因为贵族子弟将来都有机会治理国家。所以只有读书才能掌握治国治民的方法。最根源的就是维持贵族阶级对其他阶级的统治力。其三,天子对贵族教育的提倡与支持,这其实才是贵族教育产生并发展的根源所在。
4.贵族教育之“六艺”
据《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用比较直白的话解释就是“通五经贯六艺”。而所谓的“六艺”则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是周朝时期贵族教育体系中的精髓。周朝贵族子弟可以在“周王官学”中,在老师们的教导之下掌握这六种基本才能。同时这也是周天子特别在意的事情,所以才会设置“官学”让贵族子弟研习“六艺”。
5.“贵族教育”的残酷性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当时的周天子以及诸侯国的君王们,就已经意识到了教育在治理国家,以及维护贵族统治中的重要性。这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开端,但是这种所谓的“贵族教育”,只能是一小部分贵族子弟才能享受的特权。
而绝大多数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平民,以及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阶级,甚至连想都不敢想能有机会接受教育。笔者认为占有社会90%以上社会财富的贵族阶级。为了能够维护本阶级的特权,不惜牺牲平民以及农民阶级的利益。
这种教育理念难道还不残忍吗?但社会现实就是如此,因为贵族阶级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所以对于不同观点或言论都会进行无情地镇压。所以从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底层人民,由于思想基本上都禁锢与土地和生活之上,也就失去了反抗不公正待遇的能力。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丘出生。作为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带领儒家学派在“百家争鸣”的局势中脱颖而出。儒家思想可谓包罗万象,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各个层面、角度都有所涉猎。孔子作为中国读书人最尊崇的圣人,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中也依然长盛不衰。正因为孔子与儒家学派诞生,才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教育史的面貌。
1.让教育从“有类”变“无类”
孔子作为我国第一位提出教育观点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要比他生活的时代,至少要先进几千年的时间。因为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念如出一辙。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启发教育”;以及“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教育理念,时至今日依然被作为教育典范一直推行。
(1)“有教无类”
在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教育理念之前,相信大家都知道教育只是贵族子弟的特权。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贵族教育”,其实就是“有类”教育。而所谓的“类”就是种类与类别的意思。贵族子弟与平民子弟是两个类别,所以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
笔者认为当时的教育就是一种稀有资源,就像社会地位与财富一样,根本不可能平均分配,否则贵族阶级就会失去所谓的“特权”。而当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并通过办“私学”的方式,去实践这个教育理念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分贵族阶级的“羹”。
所以在当时社会虽然这种思想得到了普遍赞同,但是贵族阶级却不以为然。“有教无类”将古代传统教育从神坛跌入民间。至此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普通人,才开始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所以才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说法。
实际上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教育理念,除了打破贵族阶级对教育的垄断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是贤、愚、孝顺、不孝之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方法消除这些差别,并且让他们的人生得到升华。
(2)因材施教与天赋素质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或者说学生所擅长的方向,去不断引导或指导他们学习,并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实际上这种思想不仅特别先进,而且也道出了教育的本源于真谛。教育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孔子事最早提出人或者发现,每个人出生之时的天赋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是因为后天接触的环境以及受到的教育不同,所以还会表现出比较强烈的个性差异。这其实就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真实体现。
2.孔子教育理念
孔子作为古代先贤他所提出的很多教育观点,其实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思想,都有非常大的启迪与实践作用。“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到的知识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没有必要进行隐瞒否则会对自己非常不利。
同时在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能“闻过则喜”,要做到“温故而知新”以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学者。孔子对于学习态度也做出了提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谦虚才能不断进步。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如果平时只知道吃喝玩乐,不仅不会用心学习就算想学习也十分苦难。“学而知之”是孔子教育理念中的主导思想。他还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然后才能“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之后最大的用处就是,除了提升个人能力与休养之外,“学而优则仕”才是最终的目的。简单的说就是学习成绩特别好就应该去做官。但前提是一定要做一个从政的君子。否则知识越多思想越灵活害处就越大。
笔者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教育史的发展。因为自孔子开始一直到清朝覆亡之前,“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一直流传了几千年。很多寒门子弟也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并为推进古代历史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结 语
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关于古代教育改革思想,其实都一一得到了认证与实践。尤其是“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更是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与霸占。至此教育变成了一种全民性的活动,非贵族子弟也可以通过学习入朝为官,并为当时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沈淦《“有教无类”,首倡教育平等——孔子教育平等思想评价》
于守海《简论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汤征《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林玮《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初探》
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之一。他出生于唐朝,是唐朝创始人之一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伟大的政策和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治理方法李世民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他的治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他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25-05-10 00:05:19前言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剑拔弩张、兵戈四起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魏国公子魏无忌就是备受尊敬的一位。而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如此敬佩魏无忌,正是因为他在战国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和出色才华。那么魏无忌究竟是一个怎么
2025-05-09 09:47:42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之所以叫战国,原因只在于一个“战”字。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七雄”之间的争战长达250多年。战国后期,赵国委任赵奢和廉颇为大将,蔺相如为相国,在三位的共同努力下,赵的国势稍微地强盛了一些。后来赵奢去世,便由廉颇一人担当大将。直到公元前260年,秦王派遣王龁攻
2025-05-09 08:42:04贾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他的品德得到了世人的认可。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他的地位和身份无从质疑。信陵君魏无忌,出生年月不详。他是魏昭王最小的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军
2025-05-08 01:23:00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