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我们常用来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那么是怎么“呕心”和“沥血”的呢!出处却是唐代的两位诗人和文学家,一个是李贺,另一个是韩愈。“呕心”来自诗人李贺的创作故事,“沥血”出自文学家韩愈的诗歌。由此组成了成语,被人们所使用。其实,他俩不仅是文友,还是忘年之交。
“呕心”出自《新唐书·李贺传》。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他从小就喜欢诗歌,一生中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黑云压城城欲摧”,“石破天惊逗秋雨”等千古佳句。
李贺写诗有一特点,会像新闻工作者一样,注重写实,必须进行实地考察,触景生情。这下可就苦了诗人,想出好作品,那就得不停的跑。四处游览,见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题材,便立即动手写下来,作为写诗的素材,然后回家细细的琢磨,再写成诗篇。
李贺每天早上骑着毛驴,让书童背着书囊,出门寻找写诗的素材和灵感。有了就用笔写两句,或是将偶得意境记录下来,放进书囊。李贺这种写诗搞创作的习惯,他的母亲心里很清楚,同时也非常担心。因为李贺自小身体羸弱,母亲怕时间长了,会拖垮儿子的身体。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子李贺一回家,母亲就会检查他的书囊。当发现儿子书囊中存放着好多诗句纸片时,母亲便关切地嗔怪:“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意思是说,你这个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吗!
天妒英才。李贺由于专注于写诗,并因长期处于抑郁感伤的状态,再加上仕途失意、爱妻病逝等诸多不顺,以致心力耗尽,最终二十七岁早逝。这无疑是一大遗憾,上苍如若再给他二十年,李贺将会是个什么样的李贺呢!无法想象,令人叹息。
“沥血”,出自韩愈《归彭城》诗中。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他在官场上最出名一件事就是“敢烧佛骨”,刚正不阿;文学上的特点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
《归彭城》原诗写道:“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上言陈尧舜,下言引龙夔。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其中,“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的意思是割下肝来作纸,滴出血液作墨汁,足见写文章时费尽了多少心思。韩愈的“沥血”,多少存在夸张的成分,比李贺的“呕心”要轻松一些。
“呕心沥血”,李贺与韩愈,不仅在成语里牢牢结合,其实,他俩不仅是文友,还是忘年之交。韩愈比李贺长24岁。李贺18岁左右,便拿着佳作《雁门太守行》,去拜见韩愈。唐代时兴以诗作入仕的敲门砖,光明正大,凭才学获得名人或高官推荐入仕。也许是李贺的诗打动了韩愈,韩愈居然与皇甫湜一同回访李贺,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本来是可以早日登科及第的,即遭父丧。服丧三年后,韩愈写信给李贺,劝其举进士。后因妒才者拿其父名“晋肃”说事,“晋”与“进”犯“嫌名”,李贺愤然离开试院。再后来经韩愈的推奖,加上李贺为唐宗室后裔,承父荫出任奉礼郎,从九品的小官差事。
“呕心沥血”,李贺与韩愈,珠联璧合,令人感动和愉悦。干什么事都应该专心致志,甚至痴迷到发狂的地步,才会做出好成绩,尤其是搞艺术的,特别是诗人,三个诗人里有两个是疯子。哈哈,说笑!(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河南,瓦岗寨。一盏油灯在静静地燃烧着,照亮简陋房间里的草莽气息,裴仁基低着头在来回踱步,好像还没适应身份的转变。昨天是隋王朝的高级干部,今天变成农民军的堂口老大,身体在跳槽之后来去自如,内心却时不时地前后对比。去!把罗士信、秦叔宝、程咬金喊来!一众部将说说笑笑走进来,他们有些本是被收编的义军,加入瓦
2025-08-15 00:01:48裴矩何人?他是隋及唐初的重臣,论及才干,他精明练达,智勇兼具,常常有超拔同侪的地方。来源:《新华日报》可炀帝杨广即位之后,裴矩还是那个裴矩,但他的机巧才干不是用来成就功业,而是全花在取媚杨广的喜好上了。筹边大将竟成为献媚的佞臣。隋炀帝要迁都洛阳,裴矩被任命为建造府省的总办。他知道皇上迁都心切,遂督促
2025-08-14 01:41:05李渊,著名官二代兼富二代,祖上显赫的可以说是不要不要的。他们李氏一门的祖先,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开国皇帝李暠,自带真龙天子基因,那是相当有排面。李渊的祖父,叫做李虎,虎哥是南北朝时期,北朝西魏的太尉,也就是当时西魏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李渊的父亲,叫做李昞,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李渊父系一门显赫,他母亲那
2025-08-14 01:22:09《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宰相。这一年距离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已经过去十年了。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小官,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吞并了之后,也就做了韩国了小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韩重兵压境,申不害建议韩昭侯亲自去朝见魏惠王认错示弱,魏惠王挺美就撤兵了。以此为由,韩昭侯发现申
2025-08-13 00:35:20璧归赵:蔺相如的历史背景与事。“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它源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 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国使者蔺相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从秦国手中保全了和氏壁,并将其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的传奇经历。2. 和氏璧又称和氏之壁,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璧。传说中是由楚国人卞和发现
2025-08-13 00:02:4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