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无论是在电视剧《水浒传》中还是小说《水浒传》中,在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上可以说虽然梁山好汉108人有主有次,但是每个人几乎都有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几个非常有观众缘的主角,可以说只要一张口,就知道出场的是谁。
比如,但凡书中提到自称“洒家”的,许多人脑海中马上显现出一位庞大和尚的形象来。今天以史为鉴就和大家聊聊“洒家”一词的故事。
“洒家”一词大家都知道,这是鲁达鲁智深的口头禅,是一个方言词汇,含义和“俺”、“我”差不多一个意思,但是在水浒传中,或者说是在中国戏曲历史上,“洒家”这一词却还有另外的一重含义。
“洒家”的第一重含义很明显,就是“俺”、“咱”、“我”的意思,在《水浒传》中被定义为关西地区的方言。
权威工具书《辞源》修订本中解释说:“洒”(音zá)与“咱”“喒”同,意思是“洒家”即“咱家”。
在水浒传中,使用“洒家”最多的,要数鲁智深了。
在《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刚一亮相,就极具个人特色:“洒家是经略府提辖。”
鲁达这个时候除了“洒家”、“俺”字也用的不少,“我”字也是混着用。比如,下面鲁智深和史进聊天时,可以清楚的看到“洒家”、“俺”、“我”三个词的混用。但是如果细细品读,鲁达在说这三个词的时候,语境其实有着些许差异。
鲁达道:“俺也闻他名字,那个阿哥不在这里。洒家听得说,他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 那人不在这里。你既是史大郎时,多闻你的好名字,你且和我上街去吃杯酒。”鲁提辖挽了史进的手,便出茶坊来。鲁达回头道:“茶钱洒家自还你。”–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达在说“俺”的时候,语境前后的对象都是鲁达的上级或者是鲁达比较尊敬的人物。比如第一句话中提到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名字;第二句话中提到的小种经略相公。在提到这二位的时候,鲁达用的是“俺”字;
而鲁达接下来结识了王进的徒弟史进,两人是平辈,而且鲁达比较认可史进这个人,拿他当朋友,于是用的是“我”字。
最后,鲁达跟社会地位、武力值都不如自己的酒店小二说话的时候,用的是“洒家”。
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鲁达通过“俺”、“我”、“洒家”的切换,间接的表明了这一段话中提到的几个人的不同社会地位。小种经略相公、王进地位比鲁达高,在对这些人说话的时候,鲁达使用的是比较谦卑的自称“俺”;史进的地位和自己平等,于是鲁达使用的是中性的“我”字;而面对小二,鲁达直接自由切换到比较强势的自称“洒家”。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几个词直接经常会出现混用替换的情况。其实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有意思之处,除了刚才提到的“洒家”、“俺”这俩和“我”字类似的词,还有有正常的“吾”、“本人”;有只能皇帝说的“朕”、“寡人”、“孤”;有女人专属的“哀家”、“奴家”;有民间粗话“老子”……
是除了代表“我”,自称“洒家”还有另外一重重要的职业含义。在古代语境中并不是所有的关西人民都可以自称“洒家”的,“洒家”这两个字,还代表着一类特殊职业:刀口舔血之人!
明代《永乐大典》引《张协状元》中的一条解释就是:洒是厮杀汉!
这条解释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经常参与厮杀的人士,才能自称为洒家!
而无论是出家前的鲁达,还是出家后的鲁智深,虽然一个是边疆军人,一个是落草为寇的和尚,但是这两个职业的共同点就是需要上阵杀敌,是典型的厮杀汉。
在水浒传第五十九回《吴用赚金铃吊挂 宋江闹西岳华山》中,鲁智深去救史进,结果被华州太守发觉,用宴请的方式赚取鲁智深然后活捉,太守和鲁智深有这样一段对话,其中太守说道:几曾见出家人自称洒家。这秃驴必是个关西五路打家劫舍的强盗!
可见”洒家“这词不仅仅是军汉使用,一些打家劫舍的关西强盗也自称”洒家“!
太守喝道:“却才见你这秃驴,意欲要把禅杖打我轿子,却又思量,不敢下手。你这秃驴好好招了。”鲁智深道:“洒家又不曾杀你,你如何拿住洒家,妄指平人?”太守喝骂:“几曾见出家人自称洒家。这秃驴必是个关西五路打家劫舍的强盗,来与史进那厮报仇,不打如何肯招。左右好生加力打那秃驴。”——水浒传第五十九回《吴用赚金铃吊挂 宋江闹西岳华山》
除了《水浒传》之外,早在元代著名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杂剧作品《半夜雷轰荐福碑》中,也记载了当时一个杀手自称为“洒家”的桥段。
(净云)你路上曾见个秀才么?(曳剌云)洒家见来。(净云)你杀了他去,我便饶了你罪过。(曳剌云)洒家知道,我杀那傻囗去。——《半夜雷轰荐福碑》
所以综上所述,“洒家”一词其实有两重含义,一重是关西地方人士的方言自称,就是”俺“、”咱“的意思;
另一重含义是,关西出身,从事刀口舔血职业的人,无论是正当从军的军人还是打家劫舍的强盗,都自称”洒家“。
有粉丝朋友跟我说:“因为这类人喝酒喜欢用大碗,用大碗喝酒容易洒,所以自称洒家……”其实我觉得这么说还挺有道理的,这可怎么破?O(∩_∩)O~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词源》、《水浒传》、《永乐大典》、《半夜雷轰荐福碑》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要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公元前258年,长平之战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向魏国的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无忌)求救。心细的人会有疑问,这应该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怎么成为了两位公子之间的私人交往故事了。原来,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的求救使者络绎不绝。平原君责备信陵君,
2025-05-12 01:25:58信陵君是战国末期一个特别有名且特殊的人物。当年站在乱世舞台上的有这样一个群体,就像以前的F4,号称“战国四大公子”。他们全都是在当时战国诸雄当中有一定名气,担当一定的爵位,左右了一定的国政的封侯。不是诸侯王的子侄兄弟,就是诸侯王的丞相大臣。分别是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
2025-05-12 01:18:55(一)23岁得封天策上将23岁的你,在做什么?23岁的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打头阵,以少胜多击溃了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并且生擒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战功累累的李世民,被父亲李渊赐天策上将的封号,设置天策府,统领文臣武将,权力达到顶峰。天策上将,位列于王公之上,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
2025-05-11 01:26:51战国时期,信陵君以一己之力压制住了秦国东侵的脚步,挽救了赵国,为魏国,甚至为所有的中原国家争取了十年时间,但却仅仅因为魏安釐王的不信任导致信陵君落了个悲剧的结局。身为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并没有太多本事,但他的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可不一样,信陵君为人谦逊和善,十分会任用贤能,有几分魏文侯的味道。魏
2025-05-11 00:16:22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