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自号“山谷道人”,又称为黄山谷。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家”之一。“尚意”书风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黄”。黄庭坚在书法方面可谓是五体皆能,以行、草书见长。他的行书风格独特,其大字特点独一无二,代表作为《松风阁》《黄州寒食诗贴跋》《花气薰人帖》等。草书成就更为宋代之首,代表作品《诸上座帖》《廉颇蔺相传》《李白〈忆旧游〉诗卷》等。
关键词:黄庭坚;尚意书风;行;草书风格
一、黄庭坚行书分类
黄庭坚的行书分为两类,一类是尺牍,为小行书。另一类则是大字行书。
(一)尺牍
黄庭坚的尺牍娟秀典雅,用笔婉转流畅。因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师承苏轼,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因此不仅在文学方面受苏轼影响,在书法方面也有所体现。苏轼曾:“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常携古锦囊,满中皆是物也。一日见过,探之,得承晏墨半挺。鲁直甚惜之曰:‘群儿贱家鸡,嗜野鹜。遂夺之,此墨是也。’”细致观察黄庭坚的行书作品《致天民知命大主簿尺牍》《致云夫七弟尺牍》《致无咎通判学士帖》等,可以看出字型较宽,字重心偏右,这些都是苏轼字体结构的特点。
(二)大字行书
黄庭坚的大字行书在宋代独一无二,代表了黄庭坚的行书方面的最高成就。代表作《松风阁》。黄庭坚的大字行书受到《瘗鹤铭》的影响,以篆入行,刚健新奇、痩硬挺拔。逐个字看来笔笔传神、字字精妙,整幅字看上去活泼而不失稳重,大气磅礴又不缺少温婉灵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黄庭坚行书的技法特点
黄庭坚的行书以“奇”“崛”著称,他的“奇”在于他突破了唐代“尚法”的特点,一改前朝的刻板之风,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用笔、结构、章法上都进行了创新,最终自成一家。
(一)用笔
黄庭坚的行书用笔正像冯班《钝吟杂录》中所记载“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钝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特别强调“锋在笔中、意在笔前”,而且认为“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只有融合上述几个要点,才能达到“落笔奇伟,丰劲多力”的艺术效果。
黄庭坚行书起笔处往往融入篆书笔法,欲左先右,欲上先下,藏锋逆入,后平向出,收笔时回锋果决。他讲究笔画中的墨色变化,以及一个笔画中粗细顿挫之感强烈,又不过分矫揉造作,笔画跌宕起伏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粗犷支出厚重有力。横画则多用侧锋入笔,后转用中锋,切笔动作果断,运笔时多提按顿挫,从而产生跌宕的走势。竖画一改以往“粗”“直”的特点,运笔潇洒,稍有波折或一笔悠长,提升了字体的纵向感觉。长撇与长捺多横向延伸,增加了字体“辐射”,捺画按笔重,并略显颤动,具有天然之韵与老辣之味。
(二)结构
黄庭坚的字体结构成“辐射式”,不在是简单地“横平竖直”,他的字受欧阳询的影响较大,欧体字善于“造险”字型结构多变,黄庭坚在“欧体”字的基础上又吸收了《瘗鹤铭》和《石门铭》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将“横”的斜度加大,撇捺的走势向横向延伸。让字形变得更加灵动,中宫紧收,主笔更加突出且延展,字成“放射状”。其单个字的笔画疏密程度可谓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同时,黄庭坚的行书还吸收了王羲之的字形结构,通过其创造加工,更加突出字与字之间的形态的对比。一笔一画均是爽劲郁拔,神闲而意浓。整幅作品给人挺拔遒劲、气势磅礴之感。
(三)章法
一幅字是否称得上是一幅上乘之作除了拥有绝妙的笔法、精准的结构外就是对字的“排兵布阵”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章法。好的章法通过对字形大小、字间疏密的的合理安排,让作品看起来艺术感更强,增强书写性,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在掩盖书家在书写过程中的纰漏。
黄庭坚的书法被誉为“纵横潇洒,绝险奇崛”还体现在了他对章法的排布上。黄庭坚的作品不止对字的结构、行气做出独特的布置,而且对整幅的空间构也做出全面的改观。当我们观察他的作品时,从一行字来看时左时右,但从整篇看来,又已融为一体。这正是黄庭坚行书艺术的独特之处,所以他曾自信地说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巨匠。其创新性是“宋四家”中最突出的,他的字“去俗存雅”黄庭坚倡导向“古人”学习,但又从古人的书风中提取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他对书法形式的创新也引领了现代书法艺术对于形式的创新,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的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又不失古法的书风值得我们每一个书者学习。
参考文献:
[1]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04).
[2] 朱仲岳.黄庭坚墨迹大观[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0).
[3] 张旭传.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4] 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020-01
本文作者:邵仲武 周 晴(山东建筑大学, 济南 250000)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