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荀子简介及思想(荀子生平及其重要思想)

19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12 18:44:11    

荀子生平及其重要思想

邵明思

荀子生平

荀子名况,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卒年份,约公元前313年至约公元前238年。荀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杰岀的教育家、廉明的政治家、古代唯物主义理论家,他是较早提出廉政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荀子处于“七雄争霸”, 国家四分五裂的战乱之年;他恪守“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不随波逐流的信念,渴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荀子周游列国,传播富国之道,极力寻求一个 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政治舞台。

公元前284年, 青 年荀子抛家舍业去燕国游说, 由于燕国新贵族与老贵族激烈的争权夺利, 朝臣勾心斗角 。荀子愤然离去。

公元前284年, 荀子到齐国, 在稷下讲学执教, 曾三次岀任首席士大夫的学宫“祭酒”, 号称“最为老师”。后因齐国战败而失陷,荀子返回赵国。尽管赵王把他奉为上卿,终因朝廷昏暗,民不聊生,他又转回齐囯。齐国的皇亲国戚把持朝政,结成裙带关系的腐败网,鱼肉百姓,搞得怨声载道,荀子的向往落空。

公元前265年,荀子应聘入秦国,与秦昭王谈论国事,逗留了一段时间。

公元前259年,荀子回赵国,与孝成王谈论兵法战略。赵王只顾维护自己的“家天下”,野心勃勃,穷兵黩武,不顾及国计民生。荀子从政的道德底线是:宁可为有道明君牵马坠蹬,不为顽愚贪婪的庸君提灵长智。因此,他谢绝其挽留,脱离赵国。

公元前255年,荀子到楚国。虽然孝烈王是个平庸之君,但相国春申君黄歇治政有所建树,被誉为“战囯四公子”。 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 是时,以老峄县为中心的枣庄地区隶属楚国兰陵所辖的地盘,其版图与现在枣庄市的范围差不多。客观的讲,荀子堪称历史上“ 枣庄市长 ” 第一人。

荀子任兰陵令,前后执政十八年,为这一方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爱民如子,清正亷明,创建学堂、书院、黉学一系列文教事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兴修水利,建桥筑路;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兰陵大治的文明景象。

公元前236年,楚国发生内乱,春申君遇害,荀子解职。荀子去官后,在兰陵办学,教书育人,有门徒近两千人,先秦时期的风云人物李斯、韩非及贾谊等皆出其门下。

荀子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经典名著32篇: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

荀子终老于兰陵, 葬于兰陵。两千年来,荀子文脉在这一方传承下来。史学家刘向评论:“兰陵多学”, 如萧望之、疏广、疏受、匡衡、王良等贤才辈出,其影响“盖因荀卿也”。

荀子重要思想

荀子的思想体系有两大核心: 一是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念; 二是“法治、礼治、人治”的政治主张。

战国前后,岀现“诸子百家”的理论体系和学术门派。诸子:主要有老子、庄子、管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百家:有道家、儒家、法家、纵横家、医家、兵家、农家等一百九十八家。荀子是排在孔子、孟子之后的三大儒学宗师;他是法家的鼻祖,法家代表人物李斯、韩非子皆岀荀子门下。

荀子三十二篇巨著的内容博大精深,且从如下几篇的学习体会,作以简述。

荀子《观学》篇,旨在劝勉人们勤奋学习,“学不可以已”(学习可停止)、“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学习要不断超越,“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篇指岀“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汇江海。”阐明了学无止境,经学致用的教育观。

荀子不信“天命”。他在《天论》中,继承了老子“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的思想。他破除神鬼论 的迷信,并肯定“天行有常” 的自然规律。 表明天是一种物象,“天地官而万物役,” 使天地万物为人类服务。

荀子《荣辱》篇,对光荣与耻辱的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并指出“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荀子荣辱观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人类社会调整个体行为进而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荣辱取决于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义,是否违反天理、国法、人情。人无荣辱心,就会无所不所不为,就会伤风败俗。“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荀子荣辱观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调和儒家、法家两大学派,突岀“隆礼尊贤” 和“重法爱民” 的关系,以发挥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秉承荀子法制观念、构建和谐家园,是新时代根本原则的持续发展。

荀子时代,要富国只能抓农业生产,他提岀“强本抑末”,“开源节流”,“节用裕民”, 以保证经济良性循环。纵览荀子《富国》、《强国》篇的观点,精辟而富有新意,而且兼收儒、法两派之特长,它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的政治思想与治国理念,在理论上由他的弟子韩非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实践上由弟子李斯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得以成为现实。

荀子思想批判和吸收了诸子百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据特色。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史学家评论,荀子是集先秦百家之大成者。荀子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大。清代政论家谭嗣同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

壹点号书山邵明思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