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5年的一个深秋之夜,在一座大宅院子里,26岁的苏洵遥望明月,若有所思。
细细回首这几年,可谓历尽人间悲欢离合。母亲病故,长女夭折。二哥、小舅、朋友均进士及第,而自己却一事无成,家中夫人添次女嗷嗷待哺。活脱脱的现代人的“中年危机”。
上有老父,家有妻小,人到中年,学无功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我们的男一号苏洵面对“中年危机”,且看他是如何完美逆袭的。
01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的“三苏”之一(且是唯一一个没中科考的文学大家)。这三苏又是谁呀?苏洵,人称老苏,是父亲; 苏轼,大苏,大儿子; 苏辙,小苏,小儿子也。父子俩,同时入榜八大文豪!一家占了三个名额,“一门三文豪”!
公元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州,就是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当时的苏家家境殷实,家风甚好。父亲苏序非常注重文化教育,专门请老师在家中教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书房的藏书更是布满半壁。
虽然苏洵天生聪明,但生性顽皮,不爱读书只爱捣蛋,认为自己已读懂了,经常逃课跑到外面去玩耍。气得教书先生只能摇头叹息。而父亲也只是说一句:“非忧其不学者也。”不用担心小儿子苏洵不爱读书,非常淡定,其实父亲是因材施教呢。
苏洵的两个哥哥苏澹、苏涣从小时候开始就非常用功读书,而且都是天生聪明,属于别人家的孩子那类。不过大哥苏澹因为身体健康问题,未能参加科举考试。二哥苏涣不负家族众望,于公元1027年考取进士。
02
公元1027年,苏洵娶妻程氏,是当时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因为父亲健在,家境富实,苏洵毫无养家糊口的烦恼,继续成天游山玩水,所谓历练人生。看来成亲也改变不了苏洵不爱读书的本性。
老父苏序也是“纵而不问”,他深知家风良好,深信儿子们“是金子总会发光”,也不一定非得科考才算成功。这样的苏洵可谓是彻底放飞自我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公元1028年,苏洵喜得长女,本是幸福的事情,不料未满一岁就夭折了。公元1030年大儿子景先出生。但此时的苏洵还是没想到要读书。
公元1032年,苏洵母亲史氏突然生病去世。痛失母亲,让苏洵深深感觉到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和无常!似乎该开始思考人生了。于是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二哥苏涣期间也回家奔丧。他知道弟弟不思进取,不爱读书,有心帮弟弟一把。二哥知道弟弟喜欢踏游山河,于是让他写有关山水的文章。
苏洵欣然答应。只是细细斟酌,却无从下笔,只恨腹中无墨。苏涣只能换另外一计,执行B计划。让苏洵重新修订苏氏族谱,希望弟弟能从中一边感受族人勤奋优良家风,一边能受到激发而发奋读书。
这是关系整个家族的大事,苏洵无法推脱。于是他从了解族谱开始入手,再考虑修订。在此期间,苏洵重新认识了苏氏家族。看到族人先辈如此勤奋好学,争取了家族功名和财富,联想自己,面临中年危机,各种的变故,顿觉羞愧万分,悔恨自己荒废学业、虚度岁月。
03
苏洵终于觉醒了,决心发奋图强,刻苦读书。老父苏序甚是欣喜万分,其妻程氏更是大力支持,包揽家中大小事,让他潜心苦读。
这一年,已经是公元1035年,苏洵已经二十六岁,对于古代人均寿命来说,实在是妥妥的中年了。所幸的是,苏洵面对“中年危机”,突然觉醒,奋起直追,苦读求学。
期间,夫人程氏1033年、1035年各生下一女,1036年生下苏轼。1037年、1038年苏洵均参加科考,只是功名跟苦读并不一定成正比,苏洵都没中榜。1037年,长兄苏澹病逝,1038年,长子夭折。1039年,程夫人生下幼子苏辙。
04
苏洵多次科考,却屡考屡败,简直就是“考渣”。难道是上天惩罚他?苏洵整理自己的人生规划后,重新调整了人生目标,决心不再参加科考,决定走自己的读书之路,为自己读书,不为科考读书。
此时的苏洵已经三十有七,这是他人生的第二大转折点。他为了彻底放下科考,把以前所有关于科考的文章书稿找出来,堆放成小山,噗呲一把火,一瞬间即刻烟消灰烬,到此终结。
妻子程夫人看到苏洵的奋发图强,更是大力支持,包揽了家中大小事务。有一次,程夫人给苏洵准备了一碟粽子和一碟白糖送到书房,然后即退出继续做事。回来收碟子时发现粽子吃完了,糖还在,而苏洵嘴边尽染墨汁,像极了小花猫。原来苏洵把墨汁当糖粘粽子吃了。
有了夫人的定心后盾,苏洵博览群书,寻师访友,潜心精读《四书五经》《论语》《孟子》诸子百家学说。经过苦心沉淀,苏洵已经变得文思敏捷,下笔之间有如滔滔江水,澎湃而驰骋,再也不是以前想书写秀丽山水都词穷得“中年”人了。
05
苏洵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也没忘记教育苏轼苏辙。而兄弟俩完美传承了父亲小时候的顽皮,活泼爱动。苏洵为了不让孩子们像他一样年少不懂事,虚度好时光,于是跟他们斗智斗勇。是不是又是现代人教娃鸡飞狗跳的模样?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苏洵充分利用了儿童的好奇心,假装背着孩子们偷偷读书,待他们看到,赶紧藏起来。于是孩子们顺利上当,心想这老爹背地里偷看什么好书了,不行,我们也得瞧瞧,到时候还可以向娘亲告密邀功去,说不定能奖好东西吃吃呢。
诱导成功!孩子们果然上当,父亲一走,赶紧找出书来,好好研究细读一番。完了还不忘向娘亲解说解说。苏洵带着孩子们游遍名山名水名寺,拓展孩子们的境界,提升孩子们的格局,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终于时机成熟。公元1057年,苏洵亲自带着苏轼苏辙去赶考。同时也顺便把自己写的文章,向当时的文坛及政界的名人欧阳修请教。这一看可不得了,欧阳修直接赞扬他的文章可以跟贾谊、刘向相比了。要知道贾谊是中国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刘向则是汉朝的宗室大臣,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中国目录学鼻祖呢。
更神奇的是,苏轼苏辙这哥俩竟然同时金榜题名!于是,父子仨一下子名扬汴京,所有的文人学者都在争相传阅三苏的文章。民间传闻只要精读三苏文章,就能科考成功。
以至于苏洵这位老苏调侃道: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两儿如拾芥。”人家都说科考很难,但苏洵两个儿子一考即中,少年得志,那是科考很容易吗?当然不是,苏洵老爹却是科场考渣,科考比登天还难。不过,苏洵最终大器晚成,名扬千古。
莫道中年危机难,苏洵却成功逆袭。学习永不为迟,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三苏父子,才名远扬,璀璨了人生,惊艳了后世!
作者:阳光灿烂
在三国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英雄辈出,战火纷飞。街亭之战,一场关乎蜀汉命运的战役,马谡的失误让街亭失守,曹魏的名将张郃紧追不舍,形势危急。就在这紧要关头,蜀汉大将魏延率军赶到,他挥刀纵马,直取张郃,一战成名,重新夺回了街亭。这场战役,不仅是魏延和张郃的第一次交锋,更是两位三国名将较量的开始。魏延,蜀汉
2025-09-16 03:26:45想象一下,如果三国时期的刘备成了魏主,孙权成了蜀主,而曹操成了吴主,这历史的车轮是不是得换个方向转转?要知道,在那个“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年代,刘备这位中山靖王之后,可是自带光环的。如果他坐上了魏主的位置,别说士大夫们了,就连普通百姓恐怕也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吧!刘备这个人设,妥妥的是个“仁义大哥
2025-09-16 02:44:33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乐羊,一个是战国时候的乐羊,一个是东汉的乐羊。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前者。战国的乐羊,本是宋国人,应该姓子,宋国公子里有个叫衎(字乐父)的,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氏,后来氏和姓不分,就逐渐发展出乐这个姓来。这个乐羊跟吴起(杀妻求将)有点像,他是吃儿子的肉羹换取军功。乐羊怒喝中山羹后
2025-09-15 03:36:23霍光是一个美男子,面白皙,美髯。给人的印象温文尔雅,谨慎小心。他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有一个大臣观察到,霍光上朝进入宫殿,走上了台阶后到步入议事厅觐见皇帝的地方,他走的步数每天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可见霍光的自律与严谨超乎常人。汉武帝正是因为霍光身上谨慎小心的优点,加上对霍光的兄长
2025-09-15 00:16:56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看到帅哥是很容易的,可是在历史上想要看到帅哥,那就得这个帅哥在历史做出其他的贡献。战国时齐国就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将自己的美留在了历史中,更重要的是间接使齐国强大起来,这个人就是邹忌。1.以琴劝谏齐王不知道是比较帅的人喜欢搞艺术,还是搞艺术显得帅,反正大帅哥邹忌就是搞音乐艺术的。
2025-09-14 03:53:5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