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吕蒙简介资料(吕蒙真是因“关羽附体”而死吗?这只是小说情节)

21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16 15:00:30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不愧“武圣”之名。其头落下,却能睁眼怒目,吓得曹操失魂落魄;纵使身死,也仍旧英魂不灭,显灵复仇。而在此期间,最倒霉之人,莫过于吕蒙。

吕蒙刚刚立下大功,便在自己的庆功宴上完成了最后的“使命”:被关羽附体后对孙权破口大骂,接着便暴毙当场。巧合的是,历史上的吕蒙,确实是在关羽败亡后不久去世的。

那么,吕蒙真是因“关羽附体”而死的吗?

上图_ 吕蒙(179年—220年)

一、“关羽崇拜”与吕蒙

按史料记载,吕蒙只是发病而死,没有神鬼操纵,亦不是阴谋诡计。

参见于《三国志·吕蒙传》:“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权自临视,命道士於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内殿。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权闻之,益以悲感。”

首先,电视剧《三国》暗示的“孙权谋害吕蒙”一说,与史实背道而驰,因为孙权不会蠢到“自毁长城”。须知,吕蒙已成长为江东政权的“牌面人物”,其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影响到时局(见下文),所以孙权才会对他的病情十分上心。

其次,在《三国演义》中,吕蒙之所以有“被关羽附身而亡”的结局,是因为罗贯中在创作小说时,曾受过“关羽崇拜”思潮的影响。

在小说成书前,关羽的一条神化之路,是佛教中的保护神。原著第七十七回中描写道:“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上图_ 三国演义

关羽与佛教搭上关系,至少可追溯到唐代。唐德宗年间,民间传说中便已出现了关羽助智顗大师(佛教天台宗创始人)修建玉泉寺的故事;元代以降,关羽已被官方封为神灵,并被搬入了寺庙中的珈蓝殿。珈蓝神,是佛教护法神的一种,关羽的民间形象恰好与他有较高重合度。

佛家常说“因果报应”,《三国演义》所见之关羽,也需要偿还自己的“因果”。当初“过五关、斩六将”,是镇国寺和尚普净向关羽告密,他才反杀了汜水关守将卞喜。是以关羽成为英魂后,便要向普净报恩,并在后者点化之下顿悟,而后皈依佛门,成为玉泉山上的守护神。

有恩要还,有仇也要报。江东背弃盟约,做决定的是孙权、动手的是吕蒙,于是便有了“关羽附身吕蒙痛骂孙权”这一经典桥段。小说《三国演义》毕竟以蜀汉君臣为主角,因此,击败关羽的吕蒙难免会沦为“牺牲品”,落得个“恶有恶报”的潦草结局。

上图_ 民间的关帝庙也称关羽庙

二、“是岁大疫”的荆州

随着关羽崇拜在民间愈演愈烈,不少人皆对他的存在信以为真,以致于吕蒙“因关羽附体而死”这个说法反倒更受民间欢迎。可实际上,吕蒙确实是因发病而亡。既然如此,能否知道吕蒙到底染上了什么病呢?

汉末三国时代,最为常见且凶猛的病,自然便是疫病。据不完全统计,从东汉献帝到西晋一统这段时期内,见于史书记载的疫病,便高达30次左右。其中,多集中在京畿地区以及江南一带。

曹丕《说疫气》中所见“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殖,或举族而丧者”,便足以说明疫病的可怕之处。那么,吕蒙病逝又是否与疫病有关呢?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

关羽败亡当年(219年),荆州曾出现过大规模疫病。巧合的是,吕蒙在平定南郡后,并未立即返回江东,而是一直在荆州境内安抚人心。

上图_ 荆州(吴)

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怃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

吕蒙收买人心,与孙权“尽除荆州赋税”是一脉相承的。裴松之说过:“荆人服刘备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此言非虚。刘备集团在荆州经营多年,甚得民众支持;因此吕蒙入荆州后,当然要想办法施恩于民众,进而瓦解当地士民对刘备集团的归属感。后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却不见荆州士民支持,便足以证明吕蒙此举的确颇有成效。

综上,吕蒙拿下南郡等地后,其实便已经被疫病给“包围”了。在此情形之下,他当然有大概率患上疫病。另外,“江表虎臣”之一的蒋钦与宗室将领孙皎(孙权堂弟),也都病逝于征讨荆州期间。

上图_ 蒋钦(?-220年),字公奕

三、“瞒天过海”终成真

值得注意的是,吕蒙与蒋钦、孙皎之死,又有明显不同。后二者乃仓促离世,更像是染了疫病(其特点是传染性强、爆发性高)身亡;反观吕蒙,却坚持了一段时间。

这个结论不难得出,只需简单推断一下吕蒙的卒期。往前来看,吕蒙必然卒于关羽之后,也就是220年初;再往后看,能发现一个很不一般的时间点,到此时间点后,魏、蜀、吴三家竟然不约而同地有了大动作。

魏黄初二年(221年),曹魏名将曹仁、徐晃从宛城出兵,再度占据襄阳,曹仁因功获封大将军;同年4月,刘备于蜀中称帝,并开始动员大军,准备重新夺回荆州;而孙权亦在四月离开了公安,前往武昌做准备。

上图_ 孙权题跋像

能让曹魏、蜀汉两国同时找到向东吴出兵的理由,恐怕也只有吕蒙去世了。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吕蒙所拥有的“牌面”。也只有他去世,曹仁、徐晃才能重新夺回荆州重镇襄阳,而刘备也有更大把握夺回荆州。

(注:时襄阳守将为吴将陈邵。以襄阳的战略意义以及吕蒙对它的重视来看,若非吕蒙去世致使东吴军队缺少领军人物,孙权也不会无动于衷,起码要“挣扎”一下。)

这么看来,吕蒙大概率死于221年3月,距离他拿下荆州(220年初),已有一年左右的光景。因此,吕蒙病发唯有两个可能,一是疫病带来的后遗症;二是吕蒙旧疾与疫病的双重打击。

上图_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

吕蒙年轻时,本就常为先登,身有旧疾并不奇怪。更重要的证据,还在于关羽对吕蒙称病的态度。在进攻南郡之前,吕蒙为打消关羽戒心,“遂称病笃”,换更加年轻的书生陆逊为帅。对此,关羽竟然没有察觉出异样。

《三十六计·瞒天过海》中说:“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关羽乃曹魏谋士口中的“蜀国唯一大将”,其军事嗅觉不必多说。因此,想要让他信以为真,吕蒙必须有过旧病,而且还要时常复发。否则,一向健康的吕蒙突然“说倒就倒”,岂不更令人生疑?

只是吕蒙没想到,他“瞒天过海”赢了关羽,却也遇到了荆州大疫。旧疾又添新疫,加之克定荆州的善后工作,终于让吕蒙拖垮了自己的身体,从而一命呜呼。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三十六计》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著名的“长平之战”,见证了“战神白起”的巅峰和没落

公元前257年,11月。武安君白起死了,而且是被秦昭襄王赐死的。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四方,秦国人听到后叹息不已,东方六国却闻之大喜,拍手称快。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白起太能打了。白起从正式领兵以来,就带着一伙嗷嗷叫的老秦人到处攻城略地,前后三十七年,斩首近百万,杀的是六国惶惶不安,闻之色变。现在秦国

2025-08-26 04:15:58

王勃:唐朝的天才诗人,终年27岁,躲过杀人抵命,却难躲溺水而亡

王勃是唐朝初期著名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位列之首,唐高宗看过他的《滕王阁序》之后,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诗歌和骈文方面具有极高天赋的诗人,却在二十七岁的年纪英年早逝,无疑是唐代文坛史上的一大损失!有人曾经说过,若是王勃没有早早

2025-08-26 02:08:58

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谁的水平?

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和三国中后期的情况差不多,名将凋零,但是没有涌现出相应的猛将补缺,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人才断层。在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尉迟恭是一颗耀眼的将星,撑起了隋唐后期的半边天。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哪些人的水平?尉迟恭的武功单田芳评书中,自成系列,是四猛、四绝、十三杰

2025-08-25 04:04:24

同样是法家代表人物,为何李悝与商鞅,二人最后结局却不相同

法家鼻祖——李悝李悝的老师是子夏,而子夏的老师就是孔子。那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变法内容究竟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呢?答案是儒法结合。子夏原本跟着老师孔子学习儒学,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子夏对老师教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要想恢复“礼”和“仁",国家必须富强。对待外来入侵,只有国富民强,国家和社会才能恢

2025-08-25 02:44:58

李建成被杀后,他的八位心腹部下,最终都是什么结局?

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