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3号调查员
编辑|33号调查员
2007年,93岁的叶曼老人家这样讲:“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非常聪明,这两种人过去都被认为很不幸,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中国人。只要给中国人和平与安定,最晚到2020年,中国一定强!可惜,那时的我已经不在了。”
如今的祖国蒸蒸日上,这个预言成为了现实。那么叶曼到底是何等人物?
1914年,叶曼原名刘世纶,出生在北京的一户人家,祖籍湖南。
因为家里有5个兄弟,就叶曼这么一个女孩,所以从小家里就对他非常宠爱。父亲还在叶曼很小的时候请了老先生教她学习《左传》,并且让她一直在家里跟着先生学到了10岁。
后来叶曼也顺利上了初中,虽然当时实现了男女同校,但还是分班上课。女生只有一个班,分界也极其严重,男女之间都不能交流。
叶曼是班里的班长,还是学生会的会长,因此在学校非常出名,如此优秀的女孩,谁能不爱呢?
但她也因此招来不幸。
虽然男女同学不能打交道,但私底下给叶曼写信的男同学不计其数,甚至在上下学的路上,后边就有很多骑着自行车的男同学跟着。
没过多久,这件事就被学校的训育处发现了。
训育处以“性欠沉实”为由,说叶曼不够沉稳踏实,给她记了个特别惩戒。并且告诫她如果再来一个小过就会被开除。
叶曼因此在家里哭着对父亲说:“让我转学吧”,可父亲借此给了她一次深刻的教育。
父亲的回答是:“绝对不可以,你现在还小……社会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对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认错,屈服于别人。”叶曼又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没想到,上学期受到特别惩戒,下学期就被评为了优等生。这让叶曼再次品味了父亲的那番话。最终叶曼以最高成绩从初中毕业。
父亲对叶曼的谆谆教导不仅改变了她的学生时代,更影响了他的一生。
1935年,高考时叶曼以国文第一的成绩,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但当初满怀壮志的叶曼想考清华大学,却因为数学而失之交臂。
不过有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的得失也不是一时半刻的。虽然未能如愿进入清华,叶曼却收获另一番“机缘”。
193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之看到了叶曼的文章,对她的文章评价极高,于是便亲自极力邀请叶曼到北大读书。
在多方努力下,叶曼以“试读生”的身份,为了将来能够实业救国,她选择就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
没想到,“半路出家”的叶曼,最终成为一位大名鼎鼎的国学大师。
在北京大学里,叶曼选了很多大师级学者的课:胡适的中国哲学史、陶希圣的中国古代社会史、钱穆的通史,闻一多的楚辞和叶公超的英语正音。这些课,为今后叶曼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叶曼在北大也收获了属于她的爱情。
她遇到了自己的爱人田宝岱——田宝岱是北大的全科状元。郎才女貌相互吸引,最终走上婚姻的殿堂,还生下了可爱的女儿,一家人幸福地生活。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叶曼到辅仁大学当哲学系副教授,而田宝岱则成了一名外交官。
四十多岁时,叶曼开始考虑生与死的问题。
“我能活多大呢?世界上年少人的坟不少,安知我不明天就死了,那么我这一辈子来干什么?我死了以后,就没有我了。”
于是叶曼开始潜心研究哲学,探寻生死的真谛。
因为田宝岱的外交工作,叶曼曾跟随丈夫在各国之间来回辗转将近二十五年。在外交生活里,叶曼接触过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许多国家的宗教。本想着从它们中寻找答案,可都没有结果。于是,她决定回到国学研究上。
在中华文化中,叶曼探寻了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思考生命何去何从;追溯道家“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生命的意义更进一步。然而并没有根本地解决她心中的疑惑,就在这时,北大的一个朋友帮了她大忙。
在老友张起均的介绍下,叶曼向国学大师南怀瑾讨教。南怀瑾回答她:“你知道了还不是照旧地活下去,照旧会死吗?”
“知道生死之后,我至少活着不会乱七八糟的,就算死,也不会稀里糊涂的”叶曼这样回答。
于是,南怀瑾带着叶曼在《楞严经》中寻找答案。后来连着几年时间叶曼反复研究这本书,虽然精神境界提高了,但最终也没能如愿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研究佛学问题上,叶曼从不顾忌南怀瑾大师的身份,两人在佛法、人生等方面分歧不断,都据理力争,叶曼眼中的南怀瑾简直是一个倔老头,但对他的敬爱一如既往。
后来,旅居在美国的叶曼收到南怀瑾将在春节打禅七的消息,本来要照顾小外孙和女儿的她急忙放下这一切,前往台北又与南怀瑾坐到了一起。
这场匆匆的会面她讨教的仍然是亘古不变的问题,但终于在南怀瑾的劝说下,叶曼开始转变研究方向。
20世纪六十年代,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国的儒学、道教、佛教,叶曼在台湾创立了“文贤学会”。七十年代,在美国的家中成立了“文学书院”,每周都免费给学生们讲四书五经,以及佛教的历程,可以说她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十年代,叶曼代表中华佛教学会,当选了世界佛教友谊会副会长,任职期间结识了会长赵朴初,并成为挚友。
在赵朴初的邀请下,叶曼初次到访北京云居寺旧址。在隋朝佛学鼎盛时期,云居寺拔地而起,成为佛教圣地,但日军侵华时不幸被毁。于是叶曼在心中默默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重建云居寺。
离开云居寺之后,叶曼立刻开始募集资金。1990年,叶曼奔赴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募集约32万美元。其中的30万用来重建云居寺 ,她用其余的资金做了更有意义的事情。
叶曼把其余的两万美元捐给云南贵州兴办希望小学,迄今已建成十三所文贤希望小学。
除了学佛探寻生命真谛,叶曼也成为素食主义者,但并不是因为佛教。
8岁那年,她在一家羊肉店里目睹了宰羊的全过程,羊在被杀前的哀号始终萦绕在她的耳边,在那之后她就决定不再吃肉。
叶曼在饮食上有着自己的讲究,也许这就是她晚年的身体依然硬朗,可能也是她能够长寿的原因。
叶曼曾建议,每顿饭只吃七分饱,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少吃、甚至不吃。
当然在我们看来,人到晚年谈论生死乃是大忌,但叶曼毫不在乎。她曾说:“其实我们每个人想活一百岁很容易,大家完全可以把衰老的时间延续。”
在她身上,我们丝毫看不到对死亡的恐惧。
2006年,叶曼老人家接受了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专访,并向大家透露曾被大师预测能活到103岁。她曾说“唯有有智慧地度过此一生,方才不辜负来人间走了一遭。”
那么叶老是该怎样度过生命最后的十年呢?
接下来的时间里,叶曼先生依然专注于建立文贤书院,九十多岁的高龄依然在讲台上演讲,为偏远地区筹资捐款。在生命的倒计时中同时间赛跑,马不停蹄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心愿。
2007年,叶曼受邀在北京大学做演讲。阔别多年的母校是她梦开始的地方,如今再次回来已是暮年老者,站在讲台上一时间感慨万千。
这次演讲是历史性的一幕,一场《中国一定强》的预言正式开始。
从东西方的文化起源开始,详细地分析了国学和中华文化的走向。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也就决定了中国未来的走向,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阻挡的态势。
年过九十,慷慨激昂地说:“不是我吹牛,只要给我们平安,只要给我们安定,中国不得了,中国一定强!最晚到2020,没有任何国家能与我们相比。”
叶老激励广大学子,好好学习中华文化,从千年文化中汲取精华。“千万不要将来到美国留学去学中国的诸子百家,那就太丢人了。”
“人生犹如演戏,即使我是跑龙套的,也要跑好”
2017年2月16日,叶曼老先生在洛杉矶的家中安然离去,享年103岁。叶老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得到了自己一生所求的答案,再无遗憾。
“要常常有一颗感恩的心,国家恩、父母恩、社会恩、古圣先贤恩,存着一个感激心、一个惭愧心、一个报恩心。这是你最美丽、最美好的人生。”
“不要老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你应该要多珍惜你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感谢先生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教诲,今盛世如您所愿。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是心狠手辣的“坏人”,有人则认为她是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杰出女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位传奇女性,看看她到底是“坏人”还是智者。先来说说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是“坏人”的理由。在那些反对她的人眼中,武则天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孩子。比如
2025-05-02 01:05:12历史上的李世民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有雄才大略,武统天下,却也有抹不去的黑点,比如他昏庸无道,上娶六手老太萧美娘,下玩纯情少女武则天,那李世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李世民出生以后,隋朝就开始了风雨飘摇,因此可以说李世民是一个乱世将星,当年很多军阀都在造反,而李渊身为山西地区的一把手,最大的任务就是镇守山
2025-05-02 00:10:00魏无忌(约公元271年-349年),字少卿,是中国晋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他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魏无忌在晋朝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魏晋之际,一时之杰”。魏无忌在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早年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剿灭盗贼等战事,屡次立下战功
2025-05-01 02:29:43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无忌,因礼贤下士大量招收人才,门客可达三千人,同时他也有打仗的经验。他曾多次帮助赵国打败秦国,并主张合纵抗秦,这样一个人才为何会到晚年抑郁而终呢?不受待见魏无忌又被称作为信陵君,他和田文、赵胜和黄歇并称为“四君子”,他出身魏国贵族。同时他也是魏安厘王的弟弟,等到安厘王即位以后才
2025-05-01 01:14:59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