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姜维简介个人资料(姜维被迫归降蜀汉后,为何30多年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16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19 10:06:24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一带)人。众所周知,姜维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但是,姜维作为天水功曹姜冏之子,原本是魏国的将领。姜维年少丧父,侍奉母亲,崇拜儒家大师郑玄。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前者重用。

公元234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维被后主刘禅册封为大将军,继续北伐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为躲避黄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蜀汉景耀七年(263年),魏国伐蜀,姜维摆脱邓艾等人,退守剑阁,阻挡钟会进军。邓艾阴平偷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姜维试图恢复蜀汉,假意投降,与钟会反叛,事败被杀。由此,对于姜维来说,被迫归降蜀汉后,一直没有想过回到曹魏,反而为了蜀汉付出了自己的性命,这是为什么呢?

一、姜维胸怀大志

姜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郑玄的经学。对于姜维来说,从小就立志建功立业,这一点无论是在曹魏,还是归降蜀汉后,都没有发生变法。

《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注引《杂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公元228年,姜维投降诸葛亮之后,他的母亲还留在魏国。对此,姜维的母亲给他写信,希望姜维可以回到魏国。但是,姜维以“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的理由回绝了她。要知道姜维可是非常孝顺的人,为了建功立业都能忍心和母亲天各一方。与此相对应的是,徐庶在母亲被曹操俘获后,则是放弃了继续跟随刘备的机会。从这一角度来看,胸怀大志的姜维,认为自己在蜀汉获得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反之,回到曹魏的话,则没有这样的机会。

二、姜维被曹魏抛弃,归降蜀汉没有心理负担

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

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马遵将姜维带在身边,后者很可能就没有归降蜀汉的机会了。在马遵等人连夜撤退后,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对于曹魏上下,一致放弃了姜维,这促使后者很可能对曹魏心怀怨恨。因此,姜维归降蜀汉,显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更失去了回到曹魏的念想。

与此相对应的是,公元219年,在襄樊之战中,于禁在被关羽俘获后,就选择了归降。众所周知,于禁之前一直受到曹操的恩惠,所以,他归降关羽的举动,自然遭到了人们的批评。而就于禁自己,其实也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后来,于禁回到曹魏后,就遭到了曹丕的羞辱,并羞愤去世。

三、姜维对曹魏没有那么忠心

对于姜维来说,出生于公元202年,彼时,曹操虽然打赢了官渡之战,不过,曹魏还没有取代东汉。因此,姜维名义上,还是东汉王朝的臣子。至于姜维的父亲姜囧,曾是东汉天水郡的功曹,并且为了帮助东汉平定凉州地区的叛乱,所以付出了性命。对此,在笔者看来,很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这促使姜维对于东汉王朝的感情更加深厚。

同样的道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也是东汉王朝的官吏,至于诸葛亮的祖先诸葛丰,更是西汉王朝的司隶校尉。凡此种种,促使诸葛亮选择跟随刘备这位汉室后裔,并致力于匡扶汉室。而就姜维来说,对曹魏没有那么忠心,这应该是诸葛亮对他悉心培养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因为志同道合的缘故,姜维不愿意回到曹魏,特别是在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后,姜维也不打算回到曹魏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对蜀汉和后主刘禅至死不渝。

四、蜀汉对姜维足够重视

公元228年,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一年,诸葛亮还曾给蒋琬写信称: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是凉州名士,考察姜维的才略,即使是李邵、马良也不如姜维。于是,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遗命姜维次于魏延断后,但魏延不愿意听从杨仪调遣,率军从别道率先撤退,姜维就率军击退了试图追击的司马懿。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对于姜维来说,不仅获得了诸葛亮的足够重视,还在公元234年后,继续被后主刘禅所重用,这让姜维对蜀汉可谓死心塌地。

延熙六年(243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维被迁升为大将军。在三国时期,大将军可谓武将之首,比如曹魏历史上,夏侯惇、曹仁、曹真等宗室,就曾获得这一官职。现在,姜维作为一位降将,能够被后主刘禅提拔到大将军,这放到古代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是比较罕见的情况。

进一步来说,虽然曹操一直强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说法,但是,曹魏最高级的武将官职,往往不会授予给降将。反之,姜维、王平、黄忠等降将,则是在蜀汉获得了充分的信任和重用,这促使姜维愿意为之倾其所有,乃至于付出性命都在所不惜。

相关文章

霍光辅政:为何霍光死后,霍氏就迅速败亡了?你看他们干了什么!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靠了哥哥霍去病的引荐,他才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成为汉武帝身边的郎官,进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霍光的特点和弟弟霍去病截然不同,霍去病处处锋芒毕露,而霍光则处处谨小慎微,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办事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就凭这一点,就已经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了。霍光做事有多谨慎呢?举个例

2025-08-12 02:51:04

庄子:读懂十句话,做个明白人

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含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会让人疲惫不堪的。启示:这句话并非让我们不要去追求知识,而是提醒我们要懂得取舍。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精力,有选择地去学习,避免盲目地贪多

2025-08-12 00:56:57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感慨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感慨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深深感慨。在那个战祸连年的时代,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志同道合的人,其实内心向往的只是为国尽忠,力求战乱环境下的一方太平。但就在他们忠心耿耿为国尽职的过程中,却也被不解风情之人误解,甚至误导君主,最终付出了沉痛代价。廉颇和蔺相如

2025-08-11 03:24:01

秦赵争霸之长平之战

前言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而赵国则是山东六国之一(燕、赵、韩、楚、齐、魏)。公元前325年,赵灵王开始称“赵王”。但是此时的赵国实力弱小,常被其他列国欺辱。赵灵王曰:“无其实,敢处其名耶?”废其号,并终生不再称王。之后的赵灵王便开始奋发图强,带领国人,衣着胡服,练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

2025-08-11 02:07:55

苏秦:不愧是战国卧底,结局逆天,值得后世铭记!

战国时期,骗子横行,恶棍当道,而苏秦完全是个另类。他身兼6国宰相,凭借合纵术,游走诸侯国之间。他曾递给秦国一份盟约,吓得秦惠文王15年不敢出函谷关。当时的燕国君王姬哙,年事已高,学习尧舜禅让,将王位传给德才兼备的国相,子之。图源网络 侵删这一惊世骇俗的决定,在兵荒马乱的战国年代必将产生皇室动乱。果然

2025-08-10 01:18:2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