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王国栋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资料照片
王国栋在介绍实验室研制的钢材轧制中试装备。 资料照片
人物名片
王国栋:1942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金属压力加工专家。从教40多年来,他领衔研发的超级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等攻克了高端钢铁领域的关键难题,助推我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王国栋并不喜欢别人给他赋予太多头衔,他认为:“做人,就要脚踏实地。”
奔腾的钢花日夜飞溅,雄伟的轧机阵阵轰鸣……这是王国栋最喜欢也最熟悉的场景。挺起民族钢铁的“脊梁”,让“国之重器”不再受制于人,王国栋情愿为此奋斗一生!
“在车间没日没夜地干活,草图都画了好几本”
案头上的日历,记录了这位80岁老院士的忙碌:每年,约有一半时间在一线奔波,参加项目论证,交流技术方案,推动新技术落地……王国栋说:“一到钢厂,就有回家的感觉。”
在鞍山成长的王国栋,“钢铁情结”融在骨子里。1950年,8岁的王国栋随父母来到鞍山。那时他耳闻目睹的都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捷报频传的建设项目、顶天立地的钢铁工人……
“老英雄孟泰,王崇伦和万能工具胎,张明山和反围盘,我是听着他们的事迹长大的。”王国栋说。为了学习喜爱的专业,大学填报志愿时,他填报了东北工学院钢铁冶金系钢铁压力加工专业。
“那时候,我可以如数家珍地把初轧机、半连续轧机、轨梁轧机介绍给亲戚朋友,告诉他们巨大的钢锭怎样变成钢坯,实心的钢棒怎样会在穿孔机里变成无缝的钢管。”多年后,王国栋回忆起青春岁月,心中无限眷恋。
毕业后,王国栋被分配到鞍钢小型厂。在那儿,他度过了10个年头。小型厂生产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他从车间的基础性工作做起,和师傅们一起夹钳、换辊……
当时,工厂生产解放汽车和黄河汽车前桥的毛坯。由于没有喂入装置,轧件不能点咬入轧辊,造成头尾部形成两段不完整的周期,成材率最多不过75%,原料浪费极大。王国栋主动请缨,连续翻译了多篇外文文献,并与3位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工人组成技术革新组,进行技术攻关。
“记不清失败多少回。在车间没日没夜地干活,草图都画了好几本,总算实现了轧件送入装置与轧机传动系统的联动,保证了成材率。”说起这一段,王国栋脸上露出了笑容。
鞍钢10年的基层生活,让王国栋认识了中国的钢铁、钢铁工人和钢铁工业。“小型厂的艰苦环境、小型厂师傅们眼中的期盼,成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让我知道肩上的责任有多重!”王国栋说。
1978年10月,王国栋考入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成为著名轧钢专家张树堂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王国栋回到母校东北工学院任教。
“当我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时候,科研成果就快要出来了”
钢铁,大国筋骨。10年钢铁行业磨砺,让王国栋有了更深远的认识:“我们需要寻求新的加工工艺,既要大幅提高钢铁材料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又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
1998年,在国家“973”计划的支持下,王国栋团队开始了“轧制过程中实现晶粒细化的基础研究”课题。经过多次试验表明,细化晶粒会明显提高屈服强度,这对材料的塑性是十分不利的。在当时条件下,加工制造难度也很大。
“要将研究重点定位在能够实现的目标上,于是我们提出了晶粒适度细化的概念。”王国栋说。
思路一变天地阔。王国栋和课题组成员长期驻扎工厂一线,在实验室实验、分析、计算,在现场调研、座谈、制定实验方案。
“当我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时候,科研成果就快要出来了!”回忆那段岁月,王国栋不觉得苦,因为他隐约看见隧道前的光亮。
然而,更大的困难是怎样将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在工业化轧机上实现。通过调研,王国栋了解到宝钢的2050热连轧机是当时我国唯一一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热轧宽带轧机。课题组成员已经在宝钢工作10余年,对轧机从硬件设备到计算机系统,都有透彻的了解。经过周密的论证和风险分析,各方专家统一结论:批准实验!
1999年9月,在宝钢2050热连轧机上进行了SS400钢细化晶粒的现场轧制实验,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工业化的轧机轧制超级钢的实验。当试验机显示出材料合格的力学性能指标时,课题组的同志和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欢呼雀跃,紧紧拥抱在一起。
超级钢诞生了!
超级钢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资源消耗,每年至少为国家节省数亿元开支。但王国栋总说,“超级钢只是材料革命浪潮里的一朵涟漪,把这一页翻过去吧!往前看,那才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从2012年申报组建,到2015年正式运营,年逾七十的王国栋再次担负起了“2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重任。981钻井平台、观音岩大型电站、新一代舰船、南海荔湾深海油气田厚壁管线、驰骋北冰洋的高技术船舶、“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全球首堆示范项目……这些光彩夺目的“国之重器”,凝聚着王国栋团队的心血,更是他们心中的骄傲。
“年轻人创造力无限,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镌刻在祖国的钢铁生产线上。”这句话是王国栋的座右铭。他总是勉励学生,科研人员要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争取项目不忽悠、不夸口,支出经费不旁骛、不浪费,勇于自主创新,为国家钢铁领域科技自立自强做贡献。
谈起学生,王国栋很是欣慰:“学生是我‘年轻的战友’,他们正在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路上努力。”
王国栋对学生们有一个要求:“不学千家会,只求一招绝”,要用自己的“绝招”服务钢铁行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国栋将年轻人“投放”到生产一线,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宝钢建设1580热连轧机项目中,王国栋为年轻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这台当代先进的轧机安装调试阶段,王国栋安排年轻教师、研究生深入一线。日日夜夜,他们穿着工作服,调试投产改进,与宝钢人一起奋斗……
一开始,宝钢也不确信学生们能否攻克难关,王国栋却充满信心:“年轻人创造力无限,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多后,学生们掌握了技术的精髓,不仅实现了废品量降低30%的目标,还超额完成任务,使废品量降低到50%。毕业后,参与攻关项目的学生都留在了宝钢,成了企业年轻的业务骨干。
刘振宇是王国栋团队的中生代力量。他带领的团队与宝钢鞍钢合作,开发出绿色钢铁智能化制造技术,有效解决了当前钢铁企业规模化生产和用户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当时研究生很少,系里只有两位。王老师每次讲课都非常认真,还给我们俩准备了一本厚厚的教案。”刘振宇回忆。
多年来,王国栋领衔的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200余名博士研究生,这些年轻人有的活跃在我国的冶金厂,成为新一代材料加工专家;有的在高校任教,成为我国教育战线的主力军;有的在国外深造,准备将来归国为国家做贡献……
(王钰慧参与采写)
■记者手记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王国栋对钢研究有“瘾”:少年时,他生长于钢都鞍山,誓言要做顶天立地的钢铁工人;青年时,他求学当时的东北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小钢厂,从夹钳做起,发志炼出好钢;中年时,他穿梭于实验室和工厂之间,把成果镌刻在钢铁生产线上;到了晚年,他虽已桃李满天下,却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继续攻关突破……
瘦削而精矍的王国栋,用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的年轻同事。他总是说人生苦短。他苦于自己为中国钢铁行业奋斗的时日有限,更苦于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机会不多。所以,在有限的人生中,他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和“传帮带”中去!
对于王国栋而言,超级钢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正是像王国栋这样的一大批科学家,挺起了钢铁的脊梁,却累弯了自己的腰……
本版制图: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3日 06 版)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