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历代廉政建设的思想、制度、实践所形成的廉政文化,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廉政文化,即日起,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微信公众号推出 “每周一廉”栏目,精选山东清官廉吏的廉政故事、文学作品、家规家训等,传播清廉“正能量”。
养浩然正气 为家国干城
——张养浩
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他创作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张养浩自幼以拾金不昧、勤奋读书而闻名乡里,先后被荐举为学正、礼部令史、御史台掾属,授堂邑县尹。元武宗至大年间,拜监察御史,因直言劝谏忤逆丞相被罢。元仁宗时,任中书省右司都事,累迁礼部尚书。英宗即位,改中书参议,未几辞归养亲,所居“云庄”。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四月,关中大旱,张养浩复仕,为陕西行台中丞,后因操劳过度逝世。
张养浩进入仕途之始,便立下报国之志,在宦海沉浮中矢志不渝,坚守原则。元至大三年(1310年),面对元朝腐败的吏治和日渐混乱的政局,张养浩犯颜直谏,上《时政书》,直斥朝政沉疴十害,条条可置自身于死地。《元史》评述曰:“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其忧国忧民、冒死直谏的勇气和担当,令人肃然起敬。
他还直言敢谏,根据多年的为政经验,写出官箴名著《三事忠告》,忠告为政者“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
张养浩虽宦海一生,政事繁忙,但为官之余,极其重视对子女的训诫和教育,专作《家训》一篇以示后人。他在《家训》中明确指出:为官者要廉洁奉公、励精图治,不能沉溺于声色犬马、骄奢淫逸。其子张引一直伴随父亲左右,深受其言传身教的影响,继承父亲先志遗风,一生为人正直、兴学教民、守身遵法、忠心报国。
张养浩一生居官清正,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上任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四个月吃住在公署衙门,每念及民生痛苦,伤心悲悼,终因劳瘁而卒。“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济南市纪委监委)
前言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剑拔弩张、兵戈四起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魏国公子魏无忌就是备受尊敬的一位。而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如此敬佩魏无忌,正是因为他在战国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和出色才华。那么魏无忌究竟是一个怎么
2025-05-09 09:47:42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之所以叫战国,原因只在于一个“战”字。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七雄”之间的争战长达250多年。战国后期,赵国委任赵奢和廉颇为大将,蔺相如为相国,在三位的共同努力下,赵的国势稍微地强盛了一些。后来赵奢去世,便由廉颇一人担当大将。直到公元前260年,秦王派遣王龁攻
2025-05-09 08:42:04贾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他的品德得到了世人的认可。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他的地位和身份无从质疑。信陵君魏无忌,出生年月不详。他是魏昭王最小的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军
2025-05-08 01:23:00李世民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其陵墓
2025-05-08 01:17:59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 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在中国历史上,像李世民这样武功与文
2025-05-07 01:05:47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