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冯骥才个人资料简介及作品(对话冯骥才:人生就像大河激荡,80岁是静水深流)

16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28 12:12:19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商晓艺

冯骥才

对话背景:今年80岁的冯骥才创作力依旧旺盛,他的两本新书前不久在作家出版社出版面世——新作《画室一洞天》,以他的画室为切入点,将80年来的人生感悟融入其间,读来意味深长;新作《多瑙河峡谷》是他最新的中短篇小说集,共5部小说,风格属都市奇谈故事,有讲爱情的,有奇幻的,还有隐形人……3月上旬,冯骥才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采访。

人物档案: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代表作《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近年来,他投身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致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过80岁生日

就想和妈妈两人吃顿面

记者:您曾经写过“我喜欢在人生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上过得深一点,在记忆中刻下一个印记,让生命多一点纵向的东西”,今年3月是您80岁生日,这个重要节点打算怎么过?

冯骥才:我希望在特别的日子里,能做一些可以留下来的事情。我80岁,不想像别人一样穿上唐装、等众人祝寿,身后摆一个寿星佬,旁边摆着果篮和鲜花。我母亲今年105岁,还很健康。我和我母亲说好了,我生日那天中午,我和妈妈,就我们两个人,一起吃一顿面。

记者:听说您每个结婚纪念日,还会和妻子一起画一幅画?

冯骥才:我和爱人结婚55周年,每到结婚纪念日,我俩都会画一幅画——一对小鸟。最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一起画了一对小鸟,在风雪里的小鸟。后来我们一直画鸟,但风景在不断变化,有时很灿烂,这跟我们对时代、对生活的感受直接相关。

每年过生日,我也会给自己画一幅画。50岁时,我画了一大片树。场景是秋天,阳光里每片叶子都在闪光。当时我觉得我进入了人生辉煌的时期,所以画的就是黄金时代的感觉。60岁时,我画了一幅画叫《豪情依旧》,一片大江中有一只船扬帆。那时我开始做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我需要那么一股力量。

《多瑙河峡谷》

人要活得久

对人生的理解才更深透

记者:您怎么看待年龄?80岁是一种什么感觉?

冯骥才: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我充满了创作激情,一年写几十万字,后来扛不住大病了一场。我的前一代有个很有名的作家叫严文井,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他给我写过一封信,上面有句话:“冯骥才,一定要活得久。只有活得久,你对人和人生的理解才会更深透”。

我从60岁、70岁一路走来,一直浑身有劲、朝气蓬勃。包括抢救文化遗产,也是对我生命力的一种调动,所以感觉一直不错。但进入80岁,我渐渐感觉体力是差了一点,容易疲劳,但做起事来还是有劲。整个生命感觉有一点像大河激荡,原来人一直在水中流,在浪中翻滚,有时还兴风作浪。到了80岁,人开始往下沉,不是靠边,而是从中流的水往下沉,是那种静水深流的感觉。

《画室一洞天》

创作的状态

绘画和写作互相滋润

记者:看了您的两本书,感觉您的绘画和写作是互相滋润的。

冯骥才:我最早是画家,画了15年的画。现在还在画,但是不多了。绘画对我更私人化,是个人心灵感受的排遣和抒发,文学则更多地承担了一些社会责任,对生活的思考。文学影响了我的绘画,绘画也影响我的文学,我喜欢给读者营造看得见的空间、看得见的人物、看得见的景象。

记者:能谈谈《多瑙河峡谷》5部中短篇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吗?

冯骥才:作家的创作背景,不见得是生活背景,也可能是情绪、心境的背景。作家最难把握是自己的情绪和心境,心境随着收获,随着自己处境而变化,也可能随着时代变化。这部小说集的每部小说都不一样,灵感来源也不一样。我特别喜欢鲁迅写小说的状态,写的不多,但每部都不一样。比如《狂人日记》是一个荒诞故事,而《伤逝》《祝福》是现实主义,这两种悲剧的味道也不一样。我个人的感觉是,一部小说有一个特定内容,是跟小说的方法连在一起的,一个方法会产生一个完全不同的内容。

记者:您的小说虽然求变,但却不是那种刻意求变。

冯骥才:有时一个新方法是我过去没想到的,不是我要创新,而是它本就是一个新鲜东西,能给我带来很多愉快。比如《跛脚猫》这一篇,主人公突然变成了一个隐身人,他看到的世界跟别人不一样。他走在路上过来一批汽车,他觉得车要撞他或从他身上轧过去的时候,就有一种特别的酣畅快乐,最后他干脆躺在地上。当车从他脸上一辆辆轧过去,他没有任何感觉,就感到惊奇。

雨竹

做想做的事

因为生命并非无穷无尽

记者:感觉《多瑙河峡谷》里的5部小说,加入了奇幻元素。

冯骥才:原来我写《俗世奇人》时,有人希望我写一点现代题材,但我觉得用《俗世奇人》的写法写现代人物很难,写不了,因为那个小说是个文化小说,文化小说必须得有一个时间或者历史背景。后来我在脑子里想,干脆倒过来写“奇世俗人”,于是就有了《多瑙河峡谷》中的5部,都是这个奇世里的普通俗人。至于会不会形成一群这样的小说,现在还说不好,那就走着瞧了。

记者:您这几年创作为什么忽然变多了?

冯骥才:那么些年,我用在文化遗产抢救上的时间太多了,亏了文学了,同时文学的积累越来越多,要写的东西太多了,我老觉得时间不够用。当觉得生命它不是无穷无尽、无限的,我就有了生命的紧迫感,要把时间留给自己,做想做的事,不留遗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

解码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屈原投江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中国的屈原,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何塞马蒂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以纪念他们对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直到今天,屈原的很多诗句仍熠熠生辉,激励我们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

2025-08-15 00:39:22

裴行俭:一个被灭三族的遗腹子,活成了唐朝的“儒将之雄”

河南,瓦岗寨。一盏油灯在静静地燃烧着,照亮简陋房间里的草莽气息,裴仁基低着头在来回踱步,好像还没适应身份的转变。昨天是隋王朝的高级干部,今天变成农民军的堂口老大,身体在跳槽之后来去自如,内心却时不时地前后对比。去!把罗士信、秦叔宝、程咬金喊来!一众部将说说笑笑走进来,他们有些本是被收编的义军,加入瓦

2025-08-15 00:01:48

从佞臣到诤臣——细说“裴矩现象”

裴矩何人?他是隋及唐初的重臣,论及才干,他精明练达,智勇兼具,常常有超拔同侪的地方。来源:《新华日报》可炀帝杨广即位之后,裴矩还是那个裴矩,但他的机巧才干不是用来成就功业,而是全花在取媚杨广的喜好上了。筹边大将竟成为献媚的佞臣。隋炀帝要迁都洛阳,裴矩被任命为建造府省的总办。他知道皇上迁都心切,遂督促

2025-08-14 01:41:05

李渊,到底冤不冤?

李渊,著名官二代兼富二代,祖上显赫的可以说是不要不要的。他们李氏一门的祖先,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开国皇帝李暠,自带真龙天子基因,那是相当有排面。李渊的祖父,叫做李虎,虎哥是南北朝时期,北朝西魏的太尉,也就是当时西魏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李渊的父亲,叫做李昞,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李渊父系一门显赫,他母亲那

2025-08-14 01:22:09

申不害变法短暂强大了韩国,更开创了帝王权术的先河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宰相。这一年距离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已经过去十年了。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小官,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吞并了之后,也就做了韩国了小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韩重兵压境,申不害建议韩昭侯亲自去朝见魏惠王认错示弱,魏惠王挺美就撤兵了。以此为由,韩昭侯发现申

2025-08-13 00:35:2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