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于谦简介(文臣风骨,力挽狂澜为大明续命200年)

19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0-12 12:30:22    

中国历史上,如果有哪位名臣让我看一遍就泪流满面,那于谦必在其列。他为天子守国门,却因君王死社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钱塘县(今杭州)。这一年,洪武皇帝朱元璋驾崩,可能冥冥中自有天定,一个创立大明守护大明的人上了天,于是又派下来另一个人去代替他守护大明,这个人就是于谦。

于谦:文臣风骨,力挽狂澜为大明续命200年

于谦家境优渥,曾祖官至三品,父亲于彦昭淡泊名利,虽然没有走上仕途,但他正直仁义,学问深厚。忠直崇义的门风影响了于谦的成长,他刻苦学习,饱读诗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除了学习考试内容,他还喜欢研读兵法。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早早立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并且以文天祥为偶像,还把偶像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时刻激励自己。

于谦:文臣风骨,力挽狂澜为大明续命200年

有一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幅画像,便好奇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于谦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除此之外,于谦还在书斋中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这正是少年于谦对自己未来一生行为举止的承诺。三十余年后,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1421年,于谦进士及第,并任命于御史。在帝国芸芸众生中,他只是一名普通官员。5年后,汉王朱高煦在山东造反,明宣宗平定叛乱后,为了让自己的叔叔心福口服,派于谦进行声讨,史载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本就理亏的朱高煦毫无招架之力,趴地求饶。

从此,于谦走上了青云之路。

1430年,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并被派往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年,于谦32岁。他就此离开了京城,开始了他的地方官生涯,这一去就是19年,在任期间,他兢兢业业,威望很高,还非常清廉,老百姓十分尊重他。

1448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瓦剌犯边,此时的明朝,太监王振权倾朝野,极力主张朱祁镇(明英宗)御驾亲征。于谦与王直等官员表示反对,但明英宗年轻气盛,决定亲率50万大军北征瓦剌。王振为了衣锦还乡,胡乱行军,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20万大军毁于一旦,无数文官武将战死,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

于谦:文臣风骨,力挽狂澜为大明续命200年

于谦:文臣风骨,力挽狂澜为大明续命200年

于谦:文臣风骨,力挽狂澜为大明续命200年

当时的朝堂混乱不堪,以徐有贞为首的官员主张南迁,于谦十分清楚,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所以不能逃。他在朝堂上大声斥责:主张南迁者,当斩,京师是国本,一动大势去矣。宋朝南迁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他的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绝的人。临危受命,于谦被任命兵部尚书,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他。

于谦:文臣风骨,力挽狂澜为大明续命200年

于谦首先果断拥护明英宗弟弟朱祁钰继位,征调大明境内所有可用之兵,护卫京师,大到粮食储备,军队训练,小到城内治安,修补城墙,他都亲自处理,在他的努力下,国家从一盘散沙到同仇敌忾,军心逐渐稳定。在于谦的指挥下,明军上下一心,三军听命,击溃了瓦剌军队,保卫了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

于谦:文臣风骨,力挽狂澜为大明续命200年

于谦:文臣风骨,力挽狂澜为大明续命200年

力挽狂澜的于谦,虽然为大明立下了旷世奇功,却并没有因此得意忘形,他仍然清正廉明,恪守本分,为大明的长治久安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八年后,等来的却是他最后的结局—-斩绝。

于谦:文臣风骨,力挽狂澜为大明续命200年

于谦:文臣风骨,力挽狂澜为大明续命200年

明英宗本不想杀他,徐有贞进言,不杀他复辟无名,那年正月二十三,他被押往崇文门外,倒在了这座他曾拼命保卫的城池下。天下冤之!

古代读书人四大准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明朝能做到这四点的读书人没几个,于谦算一个。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千凿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