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马英久个人资料简介 :马英九舍弃北京,他背后的隐忍和强大抱负!

20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6-28 17:40:13    

1972年,离开大陆二十多年的余光中先生站在台岛的海岸边听着海浪的拍打声,深情着望着大陆,思乡之情日上心头,于是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乡愁》,诗歌里,满含深情的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期待。

1952年,两岁的马英九随家人从香港移居台湾,至此,半个多世纪过去,马英九再也没有踏上大陆的土地。

但对故土的思念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2016年他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职务,本来以为这个时候,有更多的时间,有更多的自由可以回到大陆了,但由于民进党的阻扰,一直没有成行。

据了解,有一次,马英九想去香港,但当局以各种理由拒绝批准其申请,尽管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但他依然没有放弃。

就在前些日子宣布其要准备回大陆祭祖的信息后,民进党对其“群起围攻”,将“亲中”的帽子扣在他的头上,他依然坚持自已的出行,可以说相当的“忍辱负重”。

直到2023年,6年的限制期过去后,马英九就马不停蹄地安排了大陆之行。马英九的祖籍在湖南湘潭,据说与毛主席家乡相距仅约两里路,他自称是毛主席的老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2023年3月27日,74岁高龄的马英九终于踏上了思念已久的故土。飞机在上海机场徐徐降落,马英九终于回到了祖国大陆。

据了解,此次马英九除了回湖南老家祭祖外,还将携30台湾青年走访南京、武汉、长沙、重庆、上海等重要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期待的北京之行并不在马英九的出行计划之内。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热爱中国文化的马英九理应去北京看看,但他没有去,除了之前讲的不想陷入岛内政治纷争外,不想给原本紧张的两岸关系再施加压力。

尽管外界对马英九的出行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马英九一直很低调,尽管民进党对他围起攻之,但他一直不卑不亢,坚持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是马英九的隐忍,他背后有强大的个人抱负。

马英九出身名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马英九在参观南京中山陵时,面对孙中山石像,他眼睛湿润,提笔写下了“和平奋斗,振兴中华”八个大字。

这八个大字,不但显示出了他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还散发着他骨子里的中华主义思想,他也从来不避讳表达对实现两岸统一的期待,即便是在他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

(图源网络,侵删)

据了解,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是坚定的爱国人士。马鹤凌早年曾经担任蒋介石侍卫官,后任职于蒋经国救国团,深受器重,官至国民党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副主任,纵横台湾政坛40多年。1992年退休后,马鹤凌先生致力于两岸的和平统一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经筹建了世界华人和平大会,以反台独、促进海峡两岸通力合作、和平统一为主旨。这也是马英九上台以后,大陆对马英九保持较高期盼的重要原因。

马鹤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传承奔走相告。马鹤凌每天早上6点即让马英九起床读书,晚上九点即关灯睡觉,培养了马英九较高的国学功底,和对传统文化较深的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访大陆,除了回湖南老家祭祖外,他还携带了30名台湾青年学子一起参访南京、武汉、长沙、重庆等重要城市。据了解,这些地方都是参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的重要遗址。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马英九此次携带众多台湾年轻学子一起来大陆访问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旧址,可谓马英九其用意之深。

马鹤凌与幼年的马英九合影 (图源网络,侵删)

马鹤凌老先生在临终之前,其遗愿是要求家人在骨灰盒上写下一副对联,上联“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华”,下联“携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

我想,这大概就是马英九的伟大抱负!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