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字玄成,唐巨鹿人。唐初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魏征以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而名垂青史。魏征一生犯颜直谏太宗达二百余次,达数万言。
少年时贫困,隋朝末年投靠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太子冼马,为太子做事。玄武门之变后,太宗以其耿直,没有杀他,反而将其升为谏议大夫。
魏征谏言二事:
一、提醒太宗长幼有序
太宗偏爱长乐公主,欲给她准备更多的嫁妆,询问群臣意见,群臣皆进言请求加倍于永嘉公主,而魏征却不同意。因为永嘉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不合礼制。
李世民回宫将此事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对魏征大加赞赏,派人告诉魏征:”听闻公正直,今天得以真正看到。希望公常常能坚守此志向,不要减少变更。”
二、针砭时弊,劝谏太宗
贞观六年,国家安定昌盛,太宗心里膨胀,想去泰山封禅。群臣纷纷表示祝贺,有几个人反对,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便转向魏征。
魏征果然反对,对太宗道:”现在没有到封禅的时候。”太宗料到他会反对,早已有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格、大唐不安定、四夷没有归服、年岁收成不好、祥瑞还没到吗?”这就是所谓的六德。
这时,魏徵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路上,因为隋朝大乱,连年战火不断,民生没有恢复,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国家也会派使者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路的萧条景象,这等于是向人家示弱,我大唐的形象又如何得以维持?”
这一番话下来,李世民没有言语。本来想借封禅来扬国威,却没想到起了反作用,于是取消了行程。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昏君?”魏徵说:“广泛听取意见,则是明君。偏听偏信,则是昏君。”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太宗对此很是赞赏,鼓励群臣纳谏。
为官廉洁质朴
魏征虽然身居高官,但廉洁俭朴,家中甚至没有正堂。魏征60大寿,太宗派人送礼为他祝寿,魏征婉拒;其过世后,太宗准备厚葬,其夫人遵循魏征遗愿,婉拒唐太宗,只以布车盛载灵柩。
魏征曾言”人皆以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太宗悲恸不已,罢朝五日,亲自到魏征灵前祭奠痛哭,又命文武百官送葬,赠司空,谥文贞,陪葬昭陵。又对群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世,朕亡一镜也。”
在三国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英雄辈出,战火纷飞。街亭之战,一场关乎蜀汉命运的战役,马谡的失误让街亭失守,曹魏的名将张郃紧追不舍,形势危急。就在这紧要关头,蜀汉大将魏延率军赶到,他挥刀纵马,直取张郃,一战成名,重新夺回了街亭。这场战役,不仅是魏延和张郃的第一次交锋,更是两位三国名将较量的开始。魏延,蜀汉
2025-09-16 03:26:45想象一下,如果三国时期的刘备成了魏主,孙权成了蜀主,而曹操成了吴主,这历史的车轮是不是得换个方向转转?要知道,在那个“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年代,刘备这位中山靖王之后,可是自带光环的。如果他坐上了魏主的位置,别说士大夫们了,就连普通百姓恐怕也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吧!刘备这个人设,妥妥的是个“仁义大哥
2025-09-16 02:44:33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乐羊,一个是战国时候的乐羊,一个是东汉的乐羊。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前者。战国的乐羊,本是宋国人,应该姓子,宋国公子里有个叫衎(字乐父)的,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氏,后来氏和姓不分,就逐渐发展出乐这个姓来。这个乐羊跟吴起(杀妻求将)有点像,他是吃儿子的肉羹换取军功。乐羊怒喝中山羹后
2025-09-15 03:36:23霍光是一个美男子,面白皙,美髯。给人的印象温文尔雅,谨慎小心。他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有一个大臣观察到,霍光上朝进入宫殿,走上了台阶后到步入议事厅觐见皇帝的地方,他走的步数每天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可见霍光的自律与严谨超乎常人。汉武帝正是因为霍光身上谨慎小心的优点,加上对霍光的兄长
2025-09-15 00:16:56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看到帅哥是很容易的,可是在历史上想要看到帅哥,那就得这个帅哥在历史做出其他的贡献。战国时齐国就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将自己的美留在了历史中,更重要的是间接使齐国强大起来,这个人就是邹忌。1.以琴劝谏齐王不知道是比较帅的人喜欢搞艺术,还是搞艺术显得帅,反正大帅哥邹忌就是搞音乐艺术的。
2025-09-14 03:53:5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