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字玄成,唐巨鹿人。唐初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魏征以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而名垂青史。魏征一生犯颜直谏太宗达二百余次,达数万言。
少年时贫困,隋朝末年投靠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太子冼马,为太子做事。玄武门之变后,太宗以其耿直,没有杀他,反而将其升为谏议大夫。
魏征谏言二事:
一、提醒太宗长幼有序
太宗偏爱长乐公主,欲给她准备更多的嫁妆,询问群臣意见,群臣皆进言请求加倍于永嘉公主,而魏征却不同意。因为永嘉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不合礼制。
李世民回宫将此事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对魏征大加赞赏,派人告诉魏征:”听闻公正直,今天得以真正看到。希望公常常能坚守此志向,不要减少变更。”
二、针砭时弊,劝谏太宗
贞观六年,国家安定昌盛,太宗心里膨胀,想去泰山封禅。群臣纷纷表示祝贺,有几个人反对,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便转向魏征。
魏征果然反对,对太宗道:”现在没有到封禅的时候。”太宗料到他会反对,早已有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格、大唐不安定、四夷没有归服、年岁收成不好、祥瑞还没到吗?”这就是所谓的六德。
这时,魏徵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路上,因为隋朝大乱,连年战火不断,民生没有恢复,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国家也会派使者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路的萧条景象,这等于是向人家示弱,我大唐的形象又如何得以维持?”
这一番话下来,李世民没有言语。本来想借封禅来扬国威,却没想到起了反作用,于是取消了行程。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昏君?”魏徵说:“广泛听取意见,则是明君。偏听偏信,则是昏君。”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太宗对此很是赞赏,鼓励群臣纳谏。
为官廉洁质朴
魏征虽然身居高官,但廉洁俭朴,家中甚至没有正堂。魏征60大寿,太宗派人送礼为他祝寿,魏征婉拒;其过世后,太宗准备厚葬,其夫人遵循魏征遗愿,婉拒唐太宗,只以布车盛载灵柩。
魏征曾言”人皆以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太宗悲恸不已,罢朝五日,亲自到魏征灵前祭奠痛哭,又命文武百官送葬,赠司空,谥文贞,陪葬昭陵。又对群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世,朕亡一镜也。”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