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字玄成,唐巨鹿人。唐初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魏征以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而名垂青史。魏征一生犯颜直谏太宗达二百余次,达数万言。
少年时贫困,隋朝末年投靠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太子冼马,为太子做事。玄武门之变后,太宗以其耿直,没有杀他,反而将其升为谏议大夫。
魏征谏言二事:
一、提醒太宗长幼有序
太宗偏爱长乐公主,欲给她准备更多的嫁妆,询问群臣意见,群臣皆进言请求加倍于永嘉公主,而魏征却不同意。因为永嘉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不合礼制。
李世民回宫将此事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对魏征大加赞赏,派人告诉魏征:”听闻公正直,今天得以真正看到。希望公常常能坚守此志向,不要减少变更。”
二、针砭时弊,劝谏太宗
贞观六年,国家安定昌盛,太宗心里膨胀,想去泰山封禅。群臣纷纷表示祝贺,有几个人反对,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便转向魏征。
魏征果然反对,对太宗道:”现在没有到封禅的时候。”太宗料到他会反对,早已有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格、大唐不安定、四夷没有归服、年岁收成不好、祥瑞还没到吗?”这就是所谓的六德。
这时,魏徵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路上,因为隋朝大乱,连年战火不断,民生没有恢复,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国家也会派使者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路的萧条景象,这等于是向人家示弱,我大唐的形象又如何得以维持?”
这一番话下来,李世民没有言语。本来想借封禅来扬国威,却没想到起了反作用,于是取消了行程。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昏君?”魏徵说:“广泛听取意见,则是明君。偏听偏信,则是昏君。”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太宗对此很是赞赏,鼓励群臣纳谏。
为官廉洁质朴
魏征虽然身居高官,但廉洁俭朴,家中甚至没有正堂。魏征60大寿,太宗派人送礼为他祝寿,魏征婉拒;其过世后,太宗准备厚葬,其夫人遵循魏征遗愿,婉拒唐太宗,只以布车盛载灵柩。
魏征曾言”人皆以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太宗悲恸不已,罢朝五日,亲自到魏征灵前祭奠痛哭,又命文武百官送葬,赠司空,谥文贞,陪葬昭陵。又对群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世,朕亡一镜也。”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她的故事,是一曲荡气回肠的史诗,诉说着女性在权力巅峰的壮丽旅程。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撼动了男权社会的根基,成为了后世争相追溯的传奇人物。一、出身与早期经历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身世虽不显赫,但她的命
2025-04-17 01:44:36提到武则天的为人,自然是恶毒凶残的典型代表。古代封建帝制中宫廷内斗是每个朝代都重复演绎的弊端,都是毫无人性无所不用其极。为了权利争相屠戮是宫廷的家常便饭,其中导致强盛或衰落也罢,只能看看乱刀中崛起的帝王是否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若是终身只知道争权夺利却毫无建树的帝王,才是不值得尊崇的人物。 从
2025-04-17 00:20:49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虽然武则天如愿成了皇帝,但是在那个封建的社会,反对的人还是挺多的。武则天虽然有政治家的铁腕手段,但是他还是需要民心的。再加上她出身显贵,对于历代兴亡和政治得失颇有见解,又侍奉太宗多年,贞观之治对她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在她执政的五十多年里不少政策是沿用贞观之治的道路走的,但也有他
2025-04-17 00:06:5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中国历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唯一的女皇帝,更是因为她为中国历史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成就。本文将从武则天的个人经历、政治成就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解读武则天。一、武则天的个人经历武则天出生于626年,本名武曌,是唐朝的宫女,因其聪明才智,被唐太宗
2025-04-17 00:00:35武则天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她一生创下无数奇迹,一个人嫁两个皇帝,自己又是皇帝,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她执政期间都创下了四个历史之最。剧照首先,武则天任用的宰相数量在历史上最多。唐朝时期的左右仆射及门下、尚书、中书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然而,武则天任用的宰相数量达到了惊人的73人
2025-04-16 02:31:3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