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

医圣是谁(医圣张仲景到底存不存在?为何正史没有他的记载)

19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10 15:56:18    

向诸君请教一个问题:若谈及汉末三国时代的名医,大家首先会想到谁?

华佗,或许是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这位替关羽“刮骨疗毒”的神医,曾一度成为古代名医中的代表人物。虽然小说之言不可信,但凭借与曹操的“交集”,华佗还是跻身于《三国志·方技传》当中。

可惜的是,华佗医术大多失传,反倒是五禽戏“改头换面”传于后世。与之相反的是,同时代另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医家,虽未见《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记载,但凭借其流传后世的医学典籍,他也得以青史留名。

这位医道先贤,正是活跃在建安年间的张仲景,后世冠之以“医圣”之名。那么,张仲景到底存不存在呢?倘若存在,又为何不见于正史记载呢?

上图_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一、张仲景生平事迹

葛洪《神仙传》有云:“仲景穿胸纳赤饼。”此言虽然荒诞,但也恰恰说明:东晋时期的张仲景,已被世人“神化”了。此间中人,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超凡之功也。张仲景之功,正是他的一生心血之作——《伤寒杂病论》。

丧乱以来,仲景病逝,其所著医典几经流佚。至西晋年间,太医令王叔和不忍仲景医术亡于后世,不惜花费多年苦功,搜集并整理得出《伤寒论》10卷,以慰后人。而能够证明张仲景真实存在的有力证据,便在此处。

王氏在《伤寒论》前言中明确指出:该书为“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仲景活跃在建安年间(见《伤寒论》自序),王叔和亦出生于建安十五年(210年),两人相距不过数十年,可见叔和之语应当颇为可信。

上图_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

无独有偶,魏晋名医皇甫谧(皇甫嵩之曾孙)所著《针灸甲乙经·序》中,亦曾谈及张仲景与王粲相交二三事。而《殷芸小说》《太平御览》等典籍中,亦有相关记载。加之皇甫谧本为史家出身,本就掌握不少典籍,可知仲景事迹绝非是捕风捉影。

当然,非但是张仲景有据可考,就连其身后的宗族,也是有根据的。《伤寒论》自序中有提及:“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时居其七。”

章太炎先生在《张仲景守长沙考》中指出:张氏十四望中,南阳张氏仅次于清河张氏,但张仲景称宗族不过二百余人,可知其所在张氏,极有可能是南阳张氏的一处分支。

东汉仕途重视门第,张仲景有此出身,便与他举孝廉(见《名医传》)而后又任长沙太守的经历相吻合。

综上,张仲景的存在毋庸置疑。既然如此,他又为何不见于正史记载呢?

上图_ 华佗 (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二、华佗与张仲景

一个人未见于史书记载,并不代表他不存在。正如《资治通鉴》中未写屈原,难道屈原便不存在了吗?屈原之文,仲景之医,哪怕不见于史书,仍有后人铭记于心。

话虽如此,华佗入史书,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何华佗入得,张仲景便入不得?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然(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作为功成名就的神医,华佗为何会经常感到后悔?盖因当时社会对医者颇有偏见,以致于医者地位普遍不高,远不如士族。华佗被陈寿编入“方技”,与看相、算卦、解梦的“神人”并列,便可见一斑。

上图_ 94版《三国演义》剧照,华佗正在给患头风的曹操把脉

是以,华佗虽然名声在外,却依旧向往仕途之路。而从《三国志》所载华佗事迹来看:他行医也是带有一定目的或功利性的。

这具体表现为:华佗接触的患者群体,从一开始的县吏、府吏等地方小官,逐渐变为督邮、将军乃至郡守、太守这样的地方大员,最后得以通天,以一介白丁的身份接触到了曹操。

可惜伴“君”如伴虎,华佗“操作不当”,触怒曹操,最终下狱而死。正如曹操所言:“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华佗意在挟医求官,殊不知,这恰好撞在了曹操的“枪口”上。

是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彻底平定北方,进大汉丞相,正是意气风发之时。面对欲“养其病而自重”的华佗,曹操当即诛之,此举不仅平复了其心头之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震慑文武百官与北方士族。

上图_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

可见,华佗之死的背后,有几分政治原因。不仅如此,华佗常年游走于官宦之家,名声鼎盛,从荀彧也曾为其求情来看,华佗在当时还有不小的影响力。综合这些因素,华佗被载于史册也就不难理解了。

反观张仲景,却没有如此知名度与影响力。一来,张仲景的主要活动范围,尚在荆州南部一带;二来,与其有交际的汉末名人,不过王粲、何颙二人,未能显名于世。

马伯英《张仲景事略考》引邓曼先生之语倒是颇有见地:“考史书记载某地某官的姓名,一定他的事迹对于当时的军政时局等方面发生过某种比较重要的影响或关系,不然的话,被略而不载。”

陈寿作史,本就惜字如金,张仲景在政治上作为不大,不被载入史册倒也可以理解;加之他未知名于当时,亦未与曹魏政权的高级官吏有过交集,所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也无须引入仲景事迹。

上图_ 裴松之注 三国志六十五卷

三、关于蜀官无记的猜想

据《长沙市志》记载:“建安十三年,是年长沙瘟疫流行,太守张仲景医术,坐公堂为庶民义诊,活人甚众。”

按此处记载,张仲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时,仍为长沙太守。这一年,恰好是曹刘争夺荆州之际。曹操败北后,刘备略定江南四郡,长沙郡也划归刘备集团掌控。换言之,张仲景在这之后有极大可能归顺了刘备。

既然如此,张仲景就算见于史书,也应该在《蜀书》中。然而,关于蜀国官员的史料,却极度匮乏。

又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如此一来,关于蜀国官员的史料,难免会“缺斤少两”。其中,不乏有部分重要官员,在正史中只是昙花一现,甚至无影无踪。

上图_ 赵云(?-229年)

如刘备的元从将领陈到,其位次“亚于赵云”,却只能在《三国志》中留有只言片语。哪怕是赵云,其身上诸多精彩事迹,也多靠裴注《云别传》的补充。至于王崇、寿良、杜轸、罗宪等蜀国后期重臣,更是“杳无音信”,只散见于《华阳国志》《晋书》中。

在此情形之下,张仲景又如何能见于蜀国史料?既然蜀国史料都未必能收录其名,更别提陈寿的《三国志》了。

相关文章

魏延与张郃三次对决,谁才是三国真正的武将之王?

在三国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英雄辈出,战火纷飞。街亭之战,一场关乎蜀汉命运的战役,马谡的失误让街亭失守,曹魏的名将张郃紧追不舍,形势危急。就在这紧要关头,蜀汉大将魏延率军赶到,他挥刀纵马,直取张郃,一战成名,重新夺回了街亭。这场战役,不仅是魏延和张郃的第一次交锋,更是两位三国名将较量的开始。魏延,蜀汉

2025-09-16 03:26:45

如果刘备为魏主、孙权为蜀主、曹操为吴主,三国会发展成怎样?

想象一下,如果三国时期的刘备成了魏主,孙权成了蜀主,而曹操成了吴主,这历史的车轮是不是得换个方向转转?要知道,在那个“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年代,刘备这位中山靖王之后,可是自带光环的。如果他坐上了魏主的位置,别说士大夫们了,就连普通百姓恐怕也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吧!刘备这个人设,妥妥的是个“仁义大哥

2025-09-16 02:44:33

乐羊灭亡中山国以后......

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乐羊,一个是战国时候的乐羊,一个是东汉的乐羊。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前者。战国的乐羊,本是宋国人,应该姓子,宋国公子里有个叫衎(字乐父)的,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氏,后来氏和姓不分,就逐渐发展出乐这个姓来。这个乐羊跟吴起(杀妻求将)有点像,他是吃儿子的肉羹换取军功。乐羊怒喝中山羹后

2025-09-15 03:36:23

霍光:鲜为人知的铁血人物,历史上第一个斩首行动就是他策划的

霍光是一个美男子,面白皙,美髯。给人的印象温文尔雅,谨慎小心。他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有一个大臣观察到,霍光上朝进入宫殿,走上了台阶后到步入议事厅觐见皇帝的地方,他走的步数每天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可见霍光的自律与严谨超乎常人。汉武帝正是因为霍光身上谨慎小心的优点,加上对霍光的兄长

2025-09-15 00:16:56

邹忌的两次劝谏,使齐威王开始励精图治广开言路,齐国强盛起来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看到帅哥是很容易的,可是在历史上想要看到帅哥,那就得这个帅哥在历史做出其他的贡献。战国时齐国就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将自己的美留在了历史中,更重要的是间接使齐国强大起来,这个人就是邹忌。1.以琴劝谏齐王不知道是比较帅的人喜欢搞艺术,还是搞艺术显得帅,反正大帅哥邹忌就是搞音乐艺术的。

2025-09-14 03:53:5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