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才降伏的蛮王孟获,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19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20 21:32:20    

蜀汉章武三年(223),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将后事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得知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本就只是表面归附的南中地区各郡县纷纷趁机叛乱,而诸葛亮则考虑到国家刚刚遭逢重大变故,于是没有立刻前去平定。与此同时,诸葛亮又派出邓芝、陈震前往东吴,与之重修旧好,以稳定蜀汉内外局势。

经过两年时间的厉兵秣马,诸葛亮终于准备万全,于是建兴三年(225)春天他亲自率军南征,终于在秋天彻底平定南方。在后世传说中,诸葛亮为了彻底降伏心高气傲的蛮王孟获曾经将其“七擒七纵”,但作为正史的《三国志》中却完全没有记载关于孟获的只言片语。换言之,在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当中,作为主人公之一的孟获或许并不存在。

一种说法认为,以惜墨如金著称的《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孟获的事迹实属正常,毕竟对于这场诸葛亮首次作为最高统帅领兵出征的战役,陈寿只是简单概括道:“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然而,对于发动叛乱的其他重要人物,如雍闿、高定、朱褒等人,《三国志》里却有多处提及。

雍闿出身益州郡豪族,《三国志》形容他“恩信著於南土”。刘备去世后,他杀害建宁郡太守正昂,并投靠东吴,被孙权遥封为永昌太守。高定是越嶲郡的“夷王”,而朱褒则原本是牂牁郡太守,后率郡响应起事的雍闿。对于这三人,《三国志》中以一句话简单介绍道:“高定恣睢於越巂,雍闿跋扈於建宁,朱褒反叛於牂牁。”

在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民间流传版本故事中,孟获才是各方叛乱势力共同的领袖,但如果他地位果真那般显赫,为何《三国志》对雍闿、高定、朱褒都有记载,却唯独遗漏了最重要的孟获呢?对此,一个合理的解释便是:孟获其实并不真实存在,只是编造出的虚构人物,因此自然也就没有被《三国志》记载了。

可是,记载汉末三国历史的史书当然不止《三国志》一部,成书于东晋时期,由史学家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和由史学家习凿齿撰写的《汉晋春秋》当中都存在着对孟获的记载。其中,《华阳国志》对孟获的记载最早,其中写道:“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

很显然,后世盛传的“七擒七纵”应当就是出自于《华阳国志》,而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孟获的身份不过是雍闿死后的继任者,且曾经听从雍闿驱使,其地位显然并不算特别高。而在《汉晋春秋》中,孟获地位有所提升,书中记载道:“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尽管情节上大同小异,但《汉晋春秋》中的孟获“为夷、汉所服”,显然更有威望。亲身经历三国历史的陈寿在《三国志》中绝口不提孟获,而东晋时期的常璩、习凿齿却都认可了其存在。看上去,似乎事实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孟获确属虚构,常、习二人记载的故事只是虚构;二是孟获真实存在,陈寿或许是遗漏,或许是编纂史书时没有了解到这一史料,直到东晋关于孟获的事迹才被发掘出。

支持第一种可能的大有人在,其主要依据一是上文所说的,如果孟获真的存在,不可能史书只字不提;二是被诸葛亮七次擒获的孟获名字恰好是一个“获”字,显得有些过于巧合;第三,战争并非儿戏,尽管诸葛亮临行前确实得到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但也不至于以虚耗兵力、粮草为代价与孟获玩七擒七纵的游戏。最后,《汉晋春秋》关于孟获的记载见于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进行的注解,而裴松之本人都曾批评《汉晋春秋》中有前后矛盾和虚构的地方。

综上所述,民间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孟获在真实性方面确实笼罩着厚厚的疑云。至少,在找到可靠证据证明他的存在前,显然是质疑派更加具有说服力。当然,对此也不必太过较真,毕竟提起诸葛亮时许多人最先想到的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也都是虚构情节,这些都只是后人通过艺术加工表达对诸葛亮崇敬的一种方式罢了。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