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

张飞简介及历史故事(毛主席如何评价三国名将张飞:一个致命缺点、两个值得称赞的优点)

20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13 13:51:20    

毛主席非常喜欢看书,各类文学作品、马列著作、人物传记等书籍涉猎非常广泛,三国书籍也是毛主席爱不释手的书籍之一,在阅读的时候更是做了大量的批注。对于三国众多文臣武将有着自己独特的评价,见微知著。

比如我们熟知的猛将张飞,毛主席就一针见血表示张飞的优缺点很明显,性格脾气暴躁,一触即跳是其缺点,这也是张飞日后死于非命的必然结局,那么张飞的优点又是什么呢?不要急,咱们接着往下说

一、张飞致命的缺点:性格脾气暴躁,一触就跳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关羽、张飞处理人际关系的优劣处: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毛主席曾以此勉励王震将军: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

可见,在毛主席的眼里,张飞的缺点就是脾气急躁,一触就跳,张飞也恰恰死在自己的这一致命弱点上。

公元219年冬,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杀,当时张飞在阆中镇守,听闻二哥关羽被害,旦夕哭泣,手下诸将以酒劝解,张飞醉酒后,怒气更大,以至于帐下有士兵犯有过错就鞭打他们。在得到刘备伐吴的诏令后,张飞令范疆张达三日内准备好白旗白甲,挂孝出征,这两人表示三日内无法筹集,希望宽限时日。不料惹得报仇心切的张飞大怒,只觉得两人在违抗军令,把两人绑在树上各鞭打了五十下,打完之后,用手指着二人说:“明天一定要全部办完!如果违了期限,就杀了你们两人人示众!”打得两人满口是血。

两人回到营帐商议表示今日受了刑罚,让我们明天就凑齐三军的白旗白甲,如何能凑齐?张飞这个兴暴如火,如果明天置办不齐,明天就是咱俩的死期啊!于是范疆张达先下手为强,潜入张飞营帐,趁着张飞醉酒卧床,割下张飞首级连夜逃往东吴投降孙权去了。

张飞被杀后,部将吴班将此事上奏刘备,刘备听说张飞那儿有表章送来,就说“噫!一定是张飞死了”,这也是张飞“不恤小人”死于非命的必然结局。

二、张飞的优点一:粗中有细

演义小说戏曲里面的张飞,一贯都是以勇猛、鲁莽、疾恶如仇的形象出现,但其实张飞并不像小说戏曲中描写的那么粗心,在许多地方他还是相当精明细心的,毛主席就很高赞赏张飞的粗中有细。

比如张飞入川进攻江州时,遇到老将严颜的抵抗,严颜派人混入张飞的军营中,张飞察觉后,并没有暴怒要杀掉那个细作,而是巧妙地利用他散步假消息。张飞在部署战斗时,故意高声地表示:“今晚抄小路突袭严颜!”细作听完后回去报告严颜,严颜率兵从小路攻打张飞,才发现中了张飞的埋伏,结果被张飞俘获。

毛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说:十个指头九个好,一个指头有问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要粗而不细,要学三国张飞“粗中有细”。

三、张飞的优点二:有高度的原则性

做人有底线,也一定要有原则。古城相会这一段就表现出张飞有着高度的原则性。,毛主席就非常喜欢看京剧《古城会》的张飞戏。

1944年10月,毛主席在延安党校做报告,谈到干部审核问题时就表示:张飞与关羽在古城相会时,张飞怀疑关羽,是有高度原则性的。徐州被曹操攻破后,刘备逃往袁绍处,张飞不知所踪,后来关羽更是在形式上投降了曹操,虽然演义里有“降汉不降曹”的约法三章,但关羽在曹营里帮曹操诛杀了颜良、文丑,被封侯,俨然就是曹操身边的“红人”,现在你关羽回来究竟是干什么来了?

毛主席针对这片段表示审核干部要像张飞一样要有原则性、严肃性,当然过火还是要不得的。

后来毛主席又谈到《古城会》,他说:当时在古城的三弟张飞,看见从曹营回来的二哥关羽,对他提出种种疑问,是张飞有警惕性的表现,在当时那种环境是完全正确的,但关羽一旦斩杀了追过来的蔡阳,用行动表示与敌人划清界限,张飞于是开门迎接关羽,兄弟团结,共同对敌。

据作家赵超构回忆,在1944年6年他曾陪毛主席看过《古城会》,当剧中张飞自称“我老张是何等聪明之人”,露出那副得意神情时,毛主席笑了起来。

粗重有细”、“有高度的原则性”则是毛主席对其高度赞赏的体现。

总结:毛主席结合正史与演义中张飞的生平事迹,对于张飞“粗中有细”“有高度的原则性”表示称赞,同时也指出了张飞“脾气暴躁、一触就跳”的致命缺点。张飞这样的结局告诉我们要善于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易怒暴躁,敬君子的同时也不要得罪小人。

参考资料《毛主席点评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