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识到秦初治国过于严苛,主张安抚百姓;
他劝止秦始皇坑儒,却被派去上郡做30万大军的监军;
他本应成为二世皇帝,却因为一封伪造的诏书自杀身亡;
他本可以救秦朝,却在死后成为反秦的旗帜;
他,就是公子扶苏!
公子扶苏
扶苏(?-前210年),是秦始皇的长子,又称为“公子扶苏”。出生年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我们假设秦始皇15岁生子,扶苏大约生于前245年,死于前210年,终年约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史记》中对扶苏的记载并不细致,只有2段故事,和2次被人提及。我们将尝试根据这寥寥数段故事,来勾勒更完整的扶苏形象。
扶苏第一次出场是闪亮而忧伤的。始皇帝35年(前212年),炼丹术士和儒生诽谤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之下决定坑杀460多名参与诽谤者。扶苏劝止秦始皇,指出“天下初定,百姓还没有归附,现在重法惩治儒生,怕会引起天下不安”。扶苏的见解颇有深度,清晰的指明了秦初局势,但却惹怒了秦始皇,被派到上郡到蒙恬带领的30万大军中做监军。现在大家普遍认为,秦始皇让扶苏做监军,是有意磨砺扶苏,并且帮扶苏获取军队支持和资源。但是对当时的扶苏来说,显然会认为自己严重触怒了秦始皇,内心是悲伤又不安的。
胡亥
两年后,扶苏第二次出场,是被赵高提及。秦始皇37年(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但是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只让扶苏回咸阳安排葬礼,暗指让扶苏继位。但是赵高支持的是胡亥,所以他说服了胡亥争夺皇位,并争取李斯的支持。赵高对李斯分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认为扶苏继位后会重用蒙恬,而疏远李斯,而且扶苏自己有主意不好控制。最终,赵高说服了李斯支持更听话、好控制的胡亥做二世皇帝。
随后,扶苏卷入胡亥的阴谋,第三次出场。胡亥、赵高、李斯合谋隐瞒了秦始皇死讯,发起沙丘之谋,伪造诏书立胡亥做太子,然后派使者带着诏书让扶苏和蒙恬自裁。诏书指出“扶苏在外多年无功,还多次直言进谏犯上,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扶苏不疑有诈,准备奉诏自裁,遭到蒙恬劝止,蒙恬认为“始皇帝正是信任您才委以重任,让您监督30万大军,诏书可能有假,不如再次请示,然后再做决定”,使者则催促扶苏尽快执行。扶苏不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同时认为自己确实和秦始皇政见不同,并多次顶撞秦始皇,于是对诏书不再怀疑,就持剑自裁了。
扶苏自裁后,胡亥才成功登基,成为秦国二世皇帝。胡亥凭借阴谋成为皇帝,继位后内心不安,所以重用赵高打击宗室和群臣,同时严刑峻法、大兴土木。导致群臣人人自危,百姓苦不堪言,最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山东各地叛乱四起,胡亥却反应迟钝、应对不力。秦人500多年浴血奋战才建立起的大一统秦朝,在胡亥手中3年就被挥霍一空,胡亥被赵高所杀,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大泽乡起义
扶苏第四次出场,非常可悲又可叹。陈胜、吴广开始起义时,讨论认为“公子扶苏本该立为秦二世”、“百姓都认为扶苏贤能”,所以起义之初,是打着扶苏和项燕的旗号,吸引和号召天下人反叛的。一个皇室贵胄,死后居然被叛乱者当作了给自家造反的旗号,实在是太可悲了。不过这也说明了百姓对扶苏是认可的,可惜扶苏却没有成为皇帝,让这些认可转化为对秦朝的支持!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扶苏是一个有远见、有主意、被百姓认可,但是却有些愚忠的人。如果扶苏能够识破沙丘之谋,成为二世皇帝,显然会布惠于民,不会发生集团内斗,秦国也就不会二世而亡。本该大放异彩,让秦朝长治久安的人被阴谋所害,含恨离去;本该安享清闲,无缘朝政的人却扶摇直上,胡作非为。造化弄人,为扶苏惋惜,为胡亥惋惜,为秦朝惋惜!
本文由阳光旧事录原创,接下来我们将汇总分析关于扶苏的常见疑问,欢迎关注!
本文参考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史记-陈涉世家》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