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这样的一个矛盾体,往往让人无从下笔。可以说,临终的这句话充分的概括了苏曼殊短暂而永恒的一生。
苏曼殊,原名子谷,又名元瑛,生于1884年,逝世于1918年,系广东香山人(即今广东珠海)。他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作家、画家和翻译家。他的父亲苏杰生曾是居住于日本的一名买办,在日本期间,与一位叫亚仙的日本妇女开始同居,之后,便生下了苏曼殊。
苏曼殊11岁时,被带回到广东老家,就读于一所私立学校。由于,拥有日本血统,所以,他时常在家族中遭到排挤。
据说,苏曼殊第一次出家在13岁,后来,家人在新会慧龙寺找到了他,但是,此说法证据不足。当他15岁的时候,家境落魄,他便和表哥一同前往日本,在横滨华侨创办的大同学校进修。因为,苏曼殊有极高的学习天赋,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很快便考上了日本有名的高等学府——早稻田大学。
此外,他勤奋刻苦,热爱学习,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他们讴歌高尚,热爱国家,希望能够有一番成就。冯自由的弟弟和苏曼殊是同班同学,两人关系非常要好,但是,在学习期间却遭遇了波折。原本资助上学的亲戚停止赞助,使得苏曼殊不得不被迫离开学校。
但幸运的是,后来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使得苏曼殊最终完成了学业,这为他的理想和报复打下了学识基础。此后,苏曼殊关心国家时政,渴望有一番作为。
面对国家现状,他暗暗发誓献身革命,从此,革命的种子便在他心中扎根、发芽。他先后积极参加了在日本成立的中国革命团体,如:青年会、兴中会等。
1903年,俄罗斯侵占中国东北三省,苏曼殊与其所在的青年会友人们,一同加入了拒俄义勇队,此后,迁至香港。与此同时,父亲苏杰生在老家为苏曼殊订下了婚事。他的父亲为他的终身大事考虑再三,想要让他先成家后立业,但是,他心中却只有革命大事,对父亲的态度非常冷淡。
最终,在陈少白同志的劝说下,他才勉强答应父亲回到家乡,而后,他又回到了香港,剃去头发出家修行。后来,苏曼殊回到大陆,前往江浙地区,先后在苏州吴中公学担任讲师、在《国民日报》担任翻译,并与柳亚子等人成为了好友。
苏曼殊的一生与佛家有缘,多次出家修行,但是,却不能放下红尘往事,一再还俗,甚至,在修行期间还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和一女子私定终身。为情所迫,爱而不得,郁郁寡欢,以至于,后来私生活不检点,多次出入红尘之地,把感情这盘棋打得是稀烂。
在这种情况下,苏曼殊暴饮暴食,不爱惜自己身体,使得他的身体开始透支。
1918年,苏曼殊因多年胃病,于上海广慈医院逝世,享年34岁。
临终前,他留下了一句话:“一切有情,都无挂碍。”区区八字,含在口中却止千钧。孙中山为他捐出数千元,将其安葬于杭州西湖的孤山北麓;南社著名书画家诸宗元为他撰写塔铭以示哀悼。但不幸的是,苏曼殊的古墓却于上世纪50年代倒塌,且在1964年,古墓被迫迁至离西湖不远的鸡笼山。
苏曼殊博览群书,能书善画,学识渊博,加入过革新派组织的著名文学团体“南社”,他的许多作品都被刊登在《民报》与《新青年》上。而且,他通晓日语、英语、梵语等许多语言,更是有着极高的语言天赋,所以,他在翻译方面成就显著。
然而,苏曼殊在翻译的过程中却经常不按原文走,甚至,大量的加入了自己的观点,所以,他的翻译作品,也常会受到一些人的抨击。而且,他的小说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爱情始终是永恒的主题,似乎爱情在他的翻译后能够被刻画得更加深刻,迸发出对爱情的无限热爱之情。
在他的爱情观中,爱情是大于一切的,但是,其中又不乏消极的情感。而且,他翻译的小说也是风格多变,爱情的美好,亲情的可贵,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灵魂独特的角色,与小说风格所类似。此外,苏曼殊的诗歌也多为伤感情调,似乎这种情调一直都伴随着他。
诸天花雨隔红尘,绝岛飘流一病身。
多少不平怀里事,未应辛苦作词人。
旧游如梦劫前尘,寂寞南州负此生。
多谢素书珍重意,怜侬憔悴不如人。
公子才华迥绝尘,海天廖阔寄闲身。
春来梦到三山未,手摘红樱拜美人。
——《步元韵敬答云上人》
都知道,文风代表着作者的情感,他的诗被保留至今的有一百余首。在苏曼殊逝世后,后人将他的作品合编成为《曼殊全集》。如果,用苏曼殊的一句诗来概括其一生,那就是:“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与他的遗言如出一辙,红尘一番,有情却不挂念。
纵观苏曼殊一生,以僧名风闻的那个时代,以他的才情,他的胆识,时人少有能出其左右者,但是,他却袈裟披肩风雨一生。他十六岁出家,多半是以一种无言的行为抗争其多舛的命运。他以半僧半俗的形象参加了革命党,被世人称之为“奇人”,或许,奇就奇在他冷寂的面孔下,蕴藏了一个多彩的人生。
参考资料:
【《曼殊小传》、《苏曼殊全集》】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