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张闻天简介(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建国后他为何默默无闻?)

22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1-04 15:30:25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长征,离开中央苏区时,在党内负责军事指挥的,还是原来的“最高三人团”,他们是博古,李德,以及周恩来。

长征初期,毛主席患了疟疾,走不动路,在担架上躺着,曾任红军总政治主任的王稼祥因为伤势,也在担架上躺着,“最高三人团”决定中央政治局成员一律分散到各军团去,毛主席为此提出一个请求,他要和王稼祥,张闻天在一个军团内。

他们三人组成了小小的“中央队三人团”。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建国后他为何默默无闻?

此时的王稼祥,对博古,李德的瞎指挥非常不满,他与毛主席谈话中,多次谈到这个情况,他说:“这样下去不行,要挽救党和红军的危急局面,必须纠正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改变中央的错误领导。”

毛主席对他的话深以为然。

王稼祥就去找了时任政治局常委的张闻天,张闻天对于王稼祥提出的意见,也表示了支持,他此时对李德,博古等人的瞎指挥,也非常的不满。

1934年12月20日,王稼祥在一片橘林中与张闻天交谈:“也不知道这次转移,目标中央究竟定在什么地方?”

张闻天叹气:“没有个目标,但是这个仗这么打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都有办法。我们是领导不了了,还是请毛泽东同志出来吧。”

张闻天的话,正好说到了王稼祥的心坎里,他当即表示拥护,随后,两人去找了周恩来,各军团领导人彭德怀,林彪等人,他们一致同意要毛主席重新出来领导红军。

为此,1935年1月,当遵义城被我军占领后,中央决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建国后他为何默默无闻?

遵义会议上,博古在做报告时,将红军的失败推给客观原因,称是敌人太过于强大,周恩来做副报告时,主动的承担了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的责任。

张闻天做的是“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他痛斥博古,李德等人的瞎指挥,王稼祥是第一个支持毛主席的人,他旗帜鲜明的支持和拥护毛主席。

会议后,张闻天代替博古,成为了党内“负总责”的人。

张闻天成为党内的主要领导人后,做的最为正确的事,就是决定由毛主席负责军事工作,由毛主席,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小组”,由他们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张闻天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绝对支持。

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被称之为“生死攸关之转折点”,多年后,毛主席回忆遵义会议时,谈到: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没有洛甫(张闻天)、王稼祥两位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建国后他为何默默无闻?

对于张闻天,毛主席曾多次和他打趣道:“洛甫,你是“明君”,开明之君。”

在许多历史关键时刻,张闻天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张国焘拒不执行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而是执意南下,在这个历史紧急关头,张闻天紧紧拥护毛主席,撤离了险境。

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当时陕北红军的领导人刘志丹,却因肃反问题被逮捕,张闻天和毛主席得知后,非常气愤,他们立刻下令停止逮捕,停止审讯,停止杀人。

同时,张闻天还告诉陕北省委负责人,要他们立刻将刘志丹给放了,毛主席当时在部署直罗镇战役,张闻天就派时任西北保卫局局长的王首道,去接管陕甘边区保卫局局长,把陕北红军的肃反问题给控制住。

一个月后,张闻天主持了为刘志丹平反的会议。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事变,扣留了蒋介石,此事爆发后,在我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提议应该杀掉蒋介石,但是更多的人考虑全方面原因后,并不同意。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建国后他为何默默无闻?

张闻天总结来说:“我们的方针:把局部的抗日统一战线,转到全国性的抗日统一战线。”

最终,我党确定了解决西安事变的手段,就是和平解决。

在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一事上,张闻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的确定了毛主席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而张闻天,也由此结束了自遵义会议以来,历史交给他的重大使命。

此后,张闻天历任合江省委书记,辽东省委书记等职,建国后,张闻天历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等职。

由于张闻天已经离开了中央领导职务, 因而许多人对于他不甚了解,而建国后的张闻天也是做事非常的低调,给人一种默默无闻的感觉。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交给了毛主席一封信,改变了会议主题,受到了批判,当时张闻天是支持彭德怀的,为此,张闻天也被批评了,会议结束后,他被撤销了所有的职务。

后来,张闻天曾多次写信,请求出来工作,但是都没有得到确定的信息。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建国后他为何默默无闻?

1976年,张闻天在无锡因病去世,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1990年是张闻天的90岁诞辰,在这一天,北京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上海、南京等地也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高度评价他:“共产党人的楷模,革命知识分子的典范。”

相关文章

武则天做人的手段与智慧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是心狠手辣的“坏人”,有人则认为她是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杰出女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位传奇女性,看看她到底是“坏人”还是智者。先来说说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是“坏人”的理由。在那些反对她的人眼中,武则天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孩子。比如

2025-05-02 01:05:12

历史上真实的李世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有人会那么讨厌他

历史上的李世民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有雄才大略,武统天下,却也有抹不去的黑点,比如他昏庸无道,上娶六手老太萧美娘,下玩纯情少女武则天,那李世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李世民出生以后,隋朝就开始了风雨飘摇,因此可以说李世民是一个乱世将星,当年很多军阀都在造反,而李渊身为山西地区的一把手,最大的任务就是镇守山

2025-05-02 00:10:00

礼贤下士智勇兼备——战国四公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约公元271年-349年),字少卿,是中国晋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他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魏无忌在晋朝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魏晋之际,一时之杰”。魏无忌在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早年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剿灭盗贼等战事,屡次立下战功

2025-05-01 02:29:43

“战国四公子”魏无忌:他礼贤下士曾击败秦国,为何会抑郁而终?

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无忌,因礼贤下士大量招收人才,门客可达三千人,同时他也有打仗的经验。他曾多次帮助赵国打败秦国,并主张合纵抗秦,这样一个人才为何会到晚年抑郁而终呢?不受待见魏无忌又被称作为信陵君,他和田文、赵胜和黄歇并称为“四君子”,他出身魏国贵族。同时他也是魏安厘王的弟弟,等到安厘王即位以后才

2025-05-01 01:14:59

战国四公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