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安宇飞 每经编辑:文多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全国人大代表、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今年带来三项建议,聚焦于新兴科技领域目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5G、超材料、大数据等新兴科技领域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目前出现的“工程师荒”等问题,刘若鹏提出了“在深圳扩大自主培养博士生试点范围”等多项建议。
除此之外,在新兴领域企业生产制造自动化升级、大湾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等方面,刘若鹏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 图片来源:受访方提供
近年来,考研人数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网站此前消息,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于2021年12月25日至27日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而此前的2021年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377万。
刘若鹏说,“考研潮”的出现不代表工作不好找,而是代表着在专业技术领域里面学得越多,对个人的发展会越好。“因为你的专业有用了,而不是说不管学什么专业,到了社会上都扔掉,是这么一个变化。”他说。
“专业变得有用”,也跟目前部分行业出现的人才缺口有关。在刘若鹏的眼中,我国的高端理工类人才已经出现了较大的缺口,甚至出现了“工程师荒”的问题。
因此,在这次全国两会中,刘若鹏提出了“关于支持深圳尖端科技企业参与新兴领域博士培养的建议”。
刘若鹏认为,当前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转化阶段,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新动能培育的关键时期。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下,我国要想保持快速发展,需要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尽快解决新兴领域关键人才——如工程博士不足的问题。
具体来说,刘若鹏认为首先可以在深圳扩大自主培养博士生试点范围。他表示,光启参与博士人才培养已取得初步成效,后续将有效缓解工程博士难求局面,但深圳还有很多尖端科技企业,如华为、华大基因等,建议充分发挥先行示范区体制机制的优势,扩大自主培养博士生试点范围,在深圳各紧缺人才学科领域进一步推广。与此同时,考核机制方面还受到高校学术培养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工程项目在其中的牵引作用,建议有关专家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其次,刘若鹏建议教育部出台制定支持企业参与新兴科学领域博士定向培养的激励政策。他认为,培养一名合格的博士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除了学生的基本费用,还有很多科研的费用,目前是企业自己支付。
刘若鹏表示,培养人才的过程很漫长,参与培养的企业整体付出很多,收获很少。适当对参与定向自主培养博士人才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教育培养补助,有助于提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让深圳尖端企业把珍贵的研发资源拿出来培养新兴领域高端人才,联合深圳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解决深圳高端人才缺口。
最后,刘若鹏认为,应加强自主培养博士生的宣传力度。由于自主培养博士人才的模式刚刚开展,许多高校、学生和社会报考人员对此还不了解,部分学生对新模式存在一定的顾虑,担心毕业后的学历不被社会认可。
因此刘若鹏建议,教育部门在博士招生期间可以加大对自主培养博士生政策的宣传,鼓励更多的学生向紧缺高端人才方向发展,促进我国新兴领域的高速发展。
“你在卖二手货的闲鱼上面搜机床,会发现有很多企业在卖,800块钱就可以买走一个机床,基本有半个房子那么大。”刘若鹏称,疫情以来,原材料价格一涨、各方面的竞争一影响,部分企业的发展变得日益艰难。而对人工智能、超材料、5G、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企业来说,目前的发展也面临着关键设备和原料方面的限制。
刘若鹏认为,需要以加快推进新兴领域生产制造自动化升级为路径,提升我国新兴领域企业自身发展质量和抗冲击能力。
具体来说,刘若鹏建议工信部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新兴领域企业加快生产制造自动化升级改造。他表示,由于新兴领域企业均为高精尖企业,自动化设备昂贵、且受到国外限制,关键工艺环节自动化程度并不高。
刘若鹏举例称,超材料生产加工工艺中所使用的部分加工设备高达1000万元/台,高昂的设备使用、维修费用与单一的人工成本相比,企业更愿意选择传统人工,不利于企业提升质量与效率,也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因此他建议,工信部出台新兴领域自动化升级专项补助政策,按照自动化固定资产投入比例进行补贴,强化新兴领域的制造能力建设。
除此之外,刘若鹏还建议设立新兴领域国产自动化设备专项资金,提升国产自动化装备水平。他表示,新兴领域对自动化装备有特殊要求,通常需要采用定制化的自动化工装、模具等装备,但因初期市场订单的影响,往往只能小批量采购。
刘若鹏称,这种定制化且数量少的订单,往往得不到国内自动化研制生产企业的重视,而国外自动化装备因各种原因可能无法顺利购买,导致新兴领域核心领域自动化率难以快速提升。
所以刘若鹏建议设立新兴领域国产自动化设备专项资金,促进自动化装备上下游产业积极参与进来,鼓励国内新兴领域企业优先采用国产自动化生产制造设备,加快提升我国工装、模具等自动化装备质量水平。
在深圳,有五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它们分别由科技部依托华为、中兴、华大基因、光启和中广核这五家企业在深圳落地建设。
刘若鹏表示,深圳五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应用领域涉及5G、移动通信、基因科技、高端装备、核能等。它们是以产业为依托的独立实验室,研发面向重大基础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这些基础研究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在通信、互联网、军事或者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技术发展。
但刘若鹏同时提到,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深圳乃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但它拥有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数不多。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共492家,其中广东省内只有29家,占比5.89%,远远落后于北京122家(占比24.80%)、上海44家(占比8.94%)。
因此,刘若鹏建议加大支持大湾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力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同时,刘若鹏还建议重点支持已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吸纳全国各地上下游多方共建,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产业格局发展变化等新形势,结合自身优势及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企业吸纳到实验室的共建单位,强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对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所面临的“高水平人才后备不足”的问题,刘若鹏建议针对相应的新兴领域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将相应的名额直接分配给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实验室牵头独立培养(工程类博士)或和高校联合培养(学术类博士),解决人才培养难题,激发工程研究的积极性。
每日经济新闻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宰相。这一年距离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已经过去十年了。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小官,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吞并了之后,也就做了韩国了小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韩重兵压境,申不害建议韩昭侯亲自去朝见魏惠王认错示弱,魏惠王挺美就撤兵了。以此为由,韩昭侯发现申
2025-08-13 00:35:20璧归赵:蔺相如的历史背景与事。“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它源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 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国使者蔺相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从秦国手中保全了和氏壁,并将其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的传奇经历。2. 和氏璧又称和氏之壁,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璧。传说中是由楚国人卞和发现
2025-08-13 00:02:42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靠了哥哥霍去病的引荐,他才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成为汉武帝身边的郎官,进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霍光的特点和弟弟霍去病截然不同,霍去病处处锋芒毕露,而霍光则处处谨小慎微,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办事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就凭这一点,就已经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了。霍光做事有多谨慎呢?举个例
2025-08-12 02:51:04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含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会让人疲惫不堪的。启示:这句话并非让我们不要去追求知识,而是提醒我们要懂得取舍。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精力,有选择地去学习,避免盲目地贪多
2025-08-12 00:56:57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感慨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深深感慨。在那个战祸连年的时代,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志同道合的人,其实内心向往的只是为国尽忠,力求战乱环境下的一方太平。但就在他们忠心耿耿为国尽职的过程中,却也被不解风情之人误解,甚至误导君主,最终付出了沉痛代价。廉颇和蔺相如
2025-08-11 03:24: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