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不露脸的言承旭这段时间也上热搜了。
原因是他以46岁,几乎年过半百的岁数,去演了一部偶像剧《夏花》,而跟他差不多大的黄奕,在剧里的却是演他的丈母娘。
对于还有几年就50岁的言承旭还在“吃老本”的操作,有些人表示很难接受,批评他只会演偶像剧,都这个年龄还跟年轻人抢饭碗。
也有的人表示,言承旭虽然年纪不小,但他演这些剧,比很多小鲜肉都更加合适。
严格来说,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因为言承旭很自律,保养得非常好,从外形上看,很多小鲜肉跟他比也依然有差距。
从这又延伸出一个问题,就是言承旭为什么还要去演偶像剧?
但其实答案也显而易见,那就是“他有的选择吗?”
众所周知,言承旭是最早的那一批偶像剧鼻祖,《流星花园》当年的火爆程度不必多说,那个时候的F4就是绝对的顶流,资源简直多到数不尽,作为核心的言承旭更加因为道明寺一角达成了“出道即巅峰”的成就。
然而,这些资源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利用他的偶像效应,换言之,资本需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偶像明星的价值。
对于言承旭来说,他那个时候也不存在转型的想法。
F4的热度来的快,但消退得也很快,加上《流星花园》以后各种偶像剧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批发”,言承旭也面临到事业的分岔路。
就是转型,扩展自己的戏路,不要再演只靠脸吃饭的角色。
那么他有为这点而努力过吗?答案是有的。
虽然出道20多年,但除了《流星花园》以外,言承旭只有一部《白色巨塔》的知名度还算是比较高。
《白色巨塔》改编自豆瓣评分高达9.7的同名日剧,虽然跟原版相比差距比较大,而且也带有偶像剧的风味,但整体而言,这部剧还算是不错的,尤其是里面有不少实力派的演员坐镇。
言承旭最初进组的时候就直言过压力非常大,他一个偶像剧出身的艺人,跟那么多“大佬”同台,会很紧张,总觉得自己是在拖大家的后腿。
有时候还会忘记台词,于是只能回去苦读剧本,琢磨角色。
在剧组里有一位演员对言承旭影响特别深,他就是大家熟悉的达叔吴孟达。
达叔的实力不用多说,言承旭在跟他对戏的时候就感觉自己演技跟对方明显不是一个纬度的,于是他在戏外之余也会主动地去向达叔请教关于演戏方面的事,要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演技,把角色演好一点。
作为老演员的达叔一眼就看出了言承旭的问题所在,就是他心态不够好,总是给到自己很大的压力,顾前顾后,生怕哪里做得不好,这样一来演戏的时候就会不自然,还会容易因为太紧张而忘词。
的确,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特别是偶像剧出身的艺人,有没有演戏的天赋另说,他们本身也没有经过任何系统性的演艺训练,要他们一下子从偶像变成演员,难度还是忒高了点。
《白色巨塔》原本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如果能以此为起点,逐渐多接一些有挑战性的角色,那言承旭的转型就有希望了。
不过,可惜的是,在大多数资本眼里,他的价值还是那帅气的外表,所以言承旭之后也是只能继续出演偶像剧。
实际上,言承旭也不介意放弃自己的偶像外形,在后来演的一些作品里,他可以留起胡子邋邋遢遢的,演反派角色也没问题,拍武打戏的时候也是尽量自己亲自上阵,手都骨折了还在坚持。
然而,他这些作品出来以后,大多数观众对他的评价却还是:
“言承旭好帅!留了胡子更有男人味!”
诸如此类等等。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并不是说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回报的,人们往往都会记得那些成功的故事,却往往忽略了成功跟失败事例的数量比例。
当然,本身言承旭自己也有不足。
主要是他的性格,由于童年时期家里一直都很贫穷,使得他性格很自卑,很内向,也是上面说到的总是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之类的。
这种性格,要让他很主动地去各种追求转型,遇到千万挫折也不放弃,以及在戏外也要花心思打点各种关系,这实在太难了点。
然而转型最需要的却恰恰就是这种冲劲。
而且言承旭本身的演技的确需要下苦功磨炼,然而偏偏市场也不会给他机会。
另一个偶像剧艺人明道,在节目上就曾经表示过一年都接不到戏约什么的,即使接到了,也是一些配角什么的。
这对于他们这种已经过气的艺人来说,是很正常的。
连戏约都没有,就更别说什么转型了,就算你想要磨炼演技,总得接到需要演技的角色吧?
当然言承旭处境好一点,起码还可以接到戏来拍,甚至还能演主角,然而这些都是偶像剧,那你接不接?
本来都没多少戏约了,难得有业务,还能不接吗?大家都需要养家糊口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有的人认为言承旭都46岁了,不应该再演偶像剧,但实际上他根本没得选择。
转型失败以后,凭借自己一直以来的自律得以保持的外形,以及尚存的人气,还能吃吃老本,这其实已经非常难得了,毕竟有多少当年很火的偶像派艺人现在都销声匿迹了。
当然,本身言承旭路人缘不错也是一个原因,毕竟他出道以来也没什么负面新闻,大多时候被人提起也是因为跟林志玲的恋情。
起码对他不熟悉的观众,也不至于说会讨厌他,最多也只是无感而已,从这方面来说,对言承旭倒不需要太苛刻。
当然,人始终是敌不过年龄的,再过几年以后,等言承旭还能保持住的外形优势也不存在以后,他的道路可能会更加难走。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