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王阳明,用他的心学,解放了无数人的心灵。伟大的王阳明,你的光芒永远都在。
人生必须首先找到自己,找到那个心境纯明、无所畏惧的自己,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知道王阳明先生的人都知道,当时由于得罪了当权的太监,王阳明被贬到遥远荒凉的贵州龙场,经受了人生最为沉重的痛苦。而也就是在这痛苦中,一直立志做圣贤的王阳明,最终获知了他追寻已久的那个秘密的答案。
我们无法想象,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在那荒凉的山谷里,他也是极度焦虑的,内心倍受煎熬。他坐在那个特别的石头棺椁里,冥思苦想。终于有一天,王阳明顿悟了,“理”在心中!在那不为人知的幽静的山谷,伟大的心学诞生了。之后的长长岁月里,它的光辉照耀世界,它令王阳明永垂不朽,它成为无数人的人生向导。
王阳明,名为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他生于1472年,属于标准的七零后,当然,是十五世纪的七零后。
他五岁前还不能说话,大家以为他是个残疾儿童。事实上,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两个小孩子都是五岁还不能说话,一个是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另一个,是爱因斯坦。但是这两人都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少年时,王阳明问老师,读书为了什么,天下第一等事是什么。老师说,为了科考。那时候,只有科考是进入官场的途径。可是少年王守仁认真地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为了科考,而是为了做圣贤。”
科举考试,王阳明两次落榜,父亲很着急,王阳明自己却很想得通。有人来安慰他,他笑笑说:“别人都已落榜为耻,我却以落榜后心动为耻。” 心有大未来,此子必成才。
年轻的王守仁,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他二十六岁开始学习兵法和谋略、武艺。 后来,二十八岁的王阳明还是通过了科举考试,得以进入仕途。
那时候,宦官专权,太监刘瑾号称“立皇帝”。就是皇帝是坐着的皇帝,他是站着的皇帝,大权在握,一手遮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公元1506年,官职不高的王阳明因为敢说话,得罪了刘瑾,进了监狱,面临生死的考验。在恐怖的环境里,王守仁学习先贤,困厄中自己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研习易经。事实证明,越是困顿中,越可以窥见宇宙人世的大道。
刘瑾拉拢王阳明的父亲王华,王华没有接受。刘瑾于是假意放了王阳明,却派人随后追杀。王阳明发现了有人追杀自己,急中生智,写下绝命诗,假作投河自尽,骗过了杀手,随着一艘商船漂流,从浙江漂流到福建。再次躲过了一次生死的劫难,他更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回放历史,人们会永远记得这样一个情景: 1479年,大明的科考迎来了两个不同凡响的人,一个叫唐寅,一个叫王守仁。唐寅唐伯虎因为卷入了徐经的科考案,失去了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把热情和天赋用在了艺术上,成为在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人物,而王守仁则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光彩夺目的人物。
下面这首诗,是王阳明一生中精彩的创作之一,写在他被贬遭难之际: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他是在说,只要我的心不为所动,内心一片澄明,有什么艰难险阻可以阻止我?我一定会找到人生的方向,飞跃沧桑。
龙场悟道,王守仁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走向光明,开创属于他的辉煌的时代。
多行不义必自毙,夺得了不该属于你的东西,害了不该害的人,是要加倍偿还的。大太监刘瑾,死了。害人太多,昧心事做的太多的人,天理难容。
王守仁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翻身了。
王守仁意气风发,带着他的心学,誓死报国。江西剿匪,成就显著,声名大振。在那金戈铁马的两年里,他的韬略和武艺都派上了用场,他还找到了一个新的工具,正是这个工具,使他超越了诸位前辈,成为了圣贤。
这个工具,就叫做“知行合一”。这不仅仅是思想的工具,更是打败敌人的法宝,是终级智慧。
有了这个法宝,奸诈阴险恶毒的小人,机关算计,再也整不倒王守仁了。
王守仁五十四岁的时候,辞官回乡讲学。他不挑剔门人,对弟子一视同仁,将自己的所学倾囊传授,不搞学术纷争,心如止水。
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却无比光明,他始终坚信正义和良知。他是真正的圣贤。
他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心学,是我们中国思想史的宝贵财富。它还飘洋过海,影响到了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很多人,拥有世界各地的粉丝。
王阳明生前对自己的学生说过,自己死后,心学必定盛行,嘱咐他们要谨记精髓,用心领会,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诚如圣人所言,心学流传千古。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仍然是指引我们心向光明、披荆斩棘、坚定前行、不惧任何困难、再创辉煌的灯火和力量。
战国时,秦昭襄王为了给范雎报仇威胁赵王交出魏齐,赵相虞卿带着魏齐逃出赵国,想要前往楚国。在路经魏国时,虞卿找到信陵君求助。虞卿之所以求信陵君,全在于信陵君对名士很敬重,喜欢帮助别人,而且在各国名气很大。1.知天下事公元前277年,信陵君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薨逝了,他的兄长魏圉继承了魏国的王位,是为魏安
2025-05-06 00:08:40信陵君在赵国一住十多年,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将终老赵国的时候,秦军突然进攻魏国。魏安釐王抵挡不住秦军,于是立刻急招信陵君回国。当时,信陵君还发了顿脾气:用不着我的时候,就任由我住在赵国,十多年不闻不问。现在用得着我了,一封诏书就想把我叫回去,这不是欺负人吗?不去!这件事闹得很大,立刻就有两位贤人劝说信
2025-05-06 00:01:40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对内以文治天下,厉行节约,鼓励农桑,发展生产,实现了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对外开疆拓土,先后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龟兹和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引得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称臣纳贡,因此获得了“天可汗”的尊号。看看史书你就会发现,
2025-05-05 00:17:17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他的名字取意“济世安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于599年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他的父亲是隋朝官员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他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
2025-05-05 00:08:21在信陵君魏无忌近乎传奇一般的事迹中,魏安釐王对其的猜忌几乎可以说是从始至终。在《魏公子列传》中,史家开篇就记有魏王因信陵君在赵廷的信息源而产生猜忌的情况,这种猜忌一直延续到了魏安釐王晚期,魏王在秦国散播的谣言下持续对信陵君持猜忌态度,一直到两人于同年逝世。这种说法甚至延续到了西汉初年,在魏国遗民口中
2025-05-04 02:10:04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