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1968年,父母给了他一个那个年代最常见的名字“立新”。做了演员后,身边有人建议他改个更容易被人记住的名字,不过他完全没动过那个念头,在他的观念里,改名字如同整容,“是把自己原有的一个代号给涂掉了,特别不对。”他说。
他2006年开始演戏,2009年开始成为“全职演员”,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以不同的人物形象辗转于话剧舞台、电视荧屏和电影银幕上,他把那些严肃的外国经典话剧搬上中国话剧舞台,想要跟中国的观众有心灵层面的交流。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他在台上酣畅淋漓,台底下原本就为数不多的观众,回馈给他的却是一种巨大的疏离感。
回到影视剧中,大多数时候,他是配角。就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一个荧屏中熟悉的陌生人,一个话剧舞台上长久不被注意的演员,构成了赵立新和“当红演员”的距离,这距离似乎很难逾越。
不久前,综艺节目《声临其境》的播出,终于让大众重新认识了赵立新。他成为了一个明星,被广泛讨论。他强大的影视剧配音功底和对多国语言熟练的驾驭能力,甚至,他的衬衫马夹和西装三件套也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他是编剧,演员,不久的未来可能还会是导演,他还曾是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而在所有这些外在的标签之下,他的自我定位一直没变,他是一位表达者。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的表达被接受了,皆大欢喜,没被接受,那我也表达了。”
在社交平台上,赵立新从来不给自己取任何昵称,“我不会躲在一个昵称背后说话,我要对我说出的话负责,那是我抛出的思想。”赵立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从不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私生活,很少发朋友圈。他看到旁人分享的生活点滴,诸如今天去了哪,吃了什么,底下有很多人点赞。他不理解,“那些太琐碎,太个人,于我有意义,于他人无意义。”那些都不会激发起他的分享欲,而看到一本好书,以及看到一种在他看来极端恶劣的社会现象,会激发起他表达的欲望。
赵立新是一个特异的存在,无论之于娱乐圈还是之于这个时代,但他似乎从未寻求改变,做出迎合,如今,他终于被重新发现。而此时,他已经49岁。
坐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对面的赵立新,这次没有穿他在《声临其境》舞台上的衬衣马夹西装三件套,而是换上了一身休闲装,头上戴着一顶鸭舌帽,脚上是一双马丁靴,他的胡须修剪得整齐。他有很多不同款式的帽子,他在意配饰,在意服装的整体搭配。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会去实体店自己挑选服装。精心打扮自己,于赵立新而言,一是自己舒服,二是为了尊重他人。
3月的一个周六,是赵立新长久以来难得的一整天空闲,他在浙江横店的酒店房间里度过了相对悠闲和自由的一天。那天午后,阳光正好,他走出酒店房间,在室外的一处人工湖旁边停下了脚步,找了一块石头,坐下。他挪动身体,眼睛望向流水的方向,就这样,看了好一会。“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不知道,这可能就是发呆吧。”他说。
过去这一年,在意独处的赵立新几乎完全失去了个人时间,以一种在他看来可以称之为疯狂的工作节奏,奔波在话剧、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之间。“这些事情是我喜欢的,我能在其中洋溢自己那份可能称之为才华的东西,或者说热情的东西。”赵立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前些年,他和一些圈内的大咖聊天,“你怎么把自己弄得这么忙?”他不理解,这样问对方。“你不知道啊,好多人情要还。”对方这样回答。如今他也有了同感,“有时候人情在蚕食你,有点力不从心了。”赵立新说。
毫无疑问,综艺节目《声临其境》把他的忙碌推到了高峰。《声临其境》第一期开播,赵立新出场时,节目的收视曲线骤降,当他开口说话后,收视曲线又突然回升,之后飙升。节目组的工作人员跟他提及这个事情,赵立新说自己仿佛看到了这条曲线背后观众的表情,从“这人是谁啊,不是明星啊”到“哦,这人好像还不错”。赵立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其实参与的是第二期节目的录制,后来是节目组反复比较之后,把第二期提前到第一期播出了。首播是在1月6日,一个普通的周六晚上,他没想太多,和以往一样,在片场拍戏。这是一档新的节目,探讨声音、台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当初节目组找到他,介绍了节目创意,他觉得很正,很舒服,就来了,至于播出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他没想过,也没期待什么。播出后的第二天,赵立新的名字和他的配音视频一时间遍布网络。电话突然就多起来了,有综艺邀约,也有演戏邀约,节目效应完全超出了赵立新的预期。
与此同时,赵立新对综艺节目的看法也在慢慢扭转。
对于综艺,他坦言自己原本是比较排斥的。“请明星来,八卦一下,出点糗,揭个短,卖卖萌。”这是他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对综艺的基本态度。“这样的节目给观众输送了些什么呢?”站在观众的立场,赵立新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是:除了让大家哈哈一笑,完了什么都没有。
而第一次改变他这种看法的是一档读信节目——《见字如面》,那是赵立新作为常驻嘉宾参与的第一档综艺。
《见字如面》第二季中,赵立新读了12封信,是那一季中读信最多的嘉宾。他读郁达夫写给王英霞的情书,读林觉民写给一生挚爱陈意映的绝笔信《与妻书》,读吴三桂写给父亲的诀别信。“《见字如面》很严肃,具有学术性,是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它很少和观众互动,不搞笑,不会有的没的掰扯一些热门话题。”在赵立新看来,这是一档人文类的节目。“是一个轮回,人们在(娱乐搞笑)那条路上走了太久,会厌倦,甚至空虚。物质变得丰富,外界花里胡哨的东西太多了,越发衬托出内在的苍白和贫乏。我们会觉得,‘怎么就没劲了?’这是一个集体意识的诞生。当人文类的节目闯入人们的视听范围,人们发现这些文字也不复杂,点点滴滴能够渗到里面去,让人可以安静地想一想,它不是靠搞笑甚至恶俗的桥段刺激你的外在感官,它引发你内在的波动。”赵立新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道。
前些年,赵立新写博文,如今,工作节奏日渐忙碌,时间和精力有限,他很难有时间认真写作,写作在他看来是一件容不得随意和马虎的事情。“毕竟是供人家阅读的,你得对得起人家的眼睛。”至于阅读的习惯,他一直保持着。他经常几本书同时看,他目前在横店拍戏期间住的酒店房间里,放着铁凝的新作《飞行酿酒师》和《日本文化史》等近十本书,他只看纸质书,不习惯电子阅读。他偏爱故事类,至于历史类的书籍,常常读起来觉得有距离感,缺乏感情。“我没有那么理智和冷静。”他说。
阅读的习惯要追溯到童年时期。
赵立新的父亲最早的时候在武汉当兵,退伍转业后被分配到新华书店当领导。赵立新兄弟三人,他最小。他的一个哥哥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读一些在当时的赵立新看来很奇怪的书,商务印书馆出的一些书,哲学家卢梭的书,那些书都堆在家里,赵立新没事的时候也翻翻,没意思就放下,有意思的他会多看两眼,这是他记忆中最早的阅读启蒙。
除了父亲和哥哥,那时候,他的一个发小真正开启了他的文学阅读兴趣。发小大他十岁,喜欢外国文学,读茨威格和毛姆的小说,经常会把他读到的故事讲述给还在读小学的赵立新,声情并茂的讲述激起了赵立新亲自阅读的兴趣。就这样,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赵立新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也读讲述纳粹如何摧残人的心灵的《象棋的故事》。“那时候读的一知半解,懵懵懂懂,长大后再重读,一下子就开窍了。”赵立新说,后来他之所以钟爱外国戏剧,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儿时阅读外国文学的经历。
1986年的时候,18岁的赵立新考进了中央戏剧学院,在戏剧文学系学习编剧专业。大二的时候,转入导演系,之后,被公派去往苏联学习戏剧导演。毕业之后,他去了瑞典,成为了一名职业话剧演员,他也是第一个考入瑞典国家大剧院的中国人。2000年,他回国,成为中央戏剧学院的客座教授。此后,赵立新过着一种瑞典和中国两边跑的生活,瑞典的生活和工作他没办法一下子割舍掉,花了六年时间进行断舍离。2006年,他彻底离开瑞典,也离开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讲台,成为演员。除了演员,他还做编剧,从2009年的电视剧《血色沉香》开始,赵立新抛开其他一切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演员。
实际上,过去的这些年,赵立新在影视上并不算高产,有时候一年一部戏也没有,最多的时候一年两部戏。2015年,拍《于无声处》,后来他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奖。他记得,那一年他同时接了六部戏,工作节奏开始变快了。
“我是演员,我要演什么样的戏?为什么去演它?你塑造的人物是要让观众接收到什么?你要传播什么?你要影响什么?”在赵立新看来,这是跨不过去的一些问题。
偶尔,他也会有愤怒。
他打开手机看新闻,“保洁工的三轮车剐蹭了豪车劳斯莱斯”和“某某明星豪宅曝光”这些标题经常会自动弹出。“什么玩意啊?”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面前,赵立新毫不掩饰自己对此类新闻标题的反感,“如何去建立一个普通人的尊严?如何让年轻的一代认同人生来平等?”他坐在沙发上,提高了语速和声音,表达焦虑。
他也不理解为什么诸如“屌丝”这样的词汇能成为流行,他觉得这些词汇“不可思议地粗鄙”。他改变不了别人,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他说自己坚决不会使用任何在他看来“粗鄙”的新词汇。
这些年,平均一年排一部话剧是赵立新多年未曾改变的节奏。在瑞典工作的那些年,赵立新看了很多好戏,那些戏会引发他的思考,或解答他生活中存在的困惑。
2005年,他成立了赵立新戏剧工作室,他希望把他在瑞典看到的那些优秀戏剧呈现给中国观众。2016年的话剧《大先生》中,赵立新在舞台上扮演鲁迅。2017年,赵立新导演并主演了瑞典戏剧大师斯特林堡的名剧《父亲》。事实上,早在2005年的时候,赵立新导演并主演的话剧《父亲》就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演出过。
然而,把诸如《父亲》这类严肃的国外经典话剧搬上国内的话剧舞台,一开始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在赵立新的印象中,最冷清的时候在一个小剧场里,只坐了三排人。经常是他在台上全身心投入,台下观众的表情却满是疏离和不解。如何让他想要表达的东西顺利抵达观众的内心,是那个时候赵立新遇到的最大障碍,很久以来,无法解决,后来他索性放弃了。“那会儿自我精英意识特别强烈,就觉得,我这东西特别好,你就知足吧,你要接受不了,咱就免谈了。太激进了,经常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如今,赵立新平和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讲述那个时候的自己。
改变是近五年发生的。
2017年,话剧《父亲》重新被搬上舞台,演出了14场,每一场都一票难求。场次并不算多,却获得了观众评选出的2017年最受欢迎的话剧。这一次,赵立新感受到了表达被人接受的成就感。他也在反思,过去那些年,观众之所以不接受,是不是自己的表达出了什么问题。赵立新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此前他执着于作品宏大的立意,包括哲学思辨和表达,却忽略了这些宏大立意的表达方式。“好的作品自然携带趣味,那是一种耐得住琢磨的趣味,观众就像孩子一样,你要给他一个亮点,唤醒他的感官。”赵立新说。
“我们都是有局限性的,有些问题注定是无解的,但是你要提出来,提出来之后,大家都去思考,那是振聋发聩的。”赵立新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某种程度上,话剧是他的信仰。书可以不教,主持人可以不做,影视剧也可能拍着拍着就不拍,唯独戏剧舞台,他觉得自己无法离开。在他心里,好的戏剧有时具备疗愈功能。
如今,一年排一部戏,对他而言近乎于自我净化。“尘土太多,杂质太多,它会搅乱你的心和周边人的心。”赵立新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它(好的话剧)总比你高,仰望巨人,有利于保持清醒,避免自我膨胀。”
赵立新的突然走红,发生在他49岁这一年。
“年过半百了啊,哇塞。”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跟他提及到年龄的时候,他似乎才意识到自己即将年满五十。他看到网络上流行的新词汇“中年油腻男”,觉得很难和自己关联起来。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可他说自己还是有很多看不透和看不惯的事情。
当然,年龄的增长终究也带来了一些改变,年轻的时候,他坦言自己很倔,经常是明知前路行不通,也要一直往前走,结果经常弄得自己一身伤。现在已经没有那么较劲了。
他身上共存着很多看起来互相冲突的特质,诸如,脆弱的心和强大的意志,心用来感知生活,感知到的可能是一些细腻的、忧愁的以及哀怜的情感,这些都是很容易让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情绪,而强大的意志会把他从这些柔弱的状态中拽出来。他坦言自己的内心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甚至是偏执的想法。“人的思绪是没有边界的,一旦飞扬开来,也是没有道德约束的,所以人是需要自省和自律的。”这是他长久以来的状态,互相拉扯,他觉得很累,但他似乎也乐在其中。
在信陵君魏无忌近乎传奇一般的事迹中,魏安釐王对其的猜忌几乎可以说是从始至终。在《魏公子列传》中,史家开篇就记有魏王因信陵君在赵廷的信息源而产生猜忌的情况,这种猜忌一直延续到了魏安釐王晚期,魏王在秦国散播的谣言下持续对信陵君持猜忌态度,一直到两人于同年逝世。这种说法甚至延续到了西汉初年,在魏国遗民口中
2025-05-04 02:10:04战国末期,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中,为何魏国魏无忌信陵君影响力最大?首先,信陵君,礼贤下士,广收天下人才,名声显达于诸侯,天下人才归附者多。其次,信陵君魏无忌才能出众。信陵君魏无忌派出门客,收集各国情报,对秦国一统天下,灭六国,深刻了解。所以,主张联纵抗秦,
2025-05-04 01:46:39李世民,生于公元五九八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卒于六四九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他的父亲李渊,隋朝末年官居太原留守。李世民少有大志,才智过人。他看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反隋的烈火四处燃起,多次劝说父亲起兵夺取隋朝的江山。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主上无道,百姓困穷,天下大乱。大人如果拘守小节
2025-05-03 01:23:28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信陵君,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本名魏无忌,是魏召王的小儿子。魏召王去世后,魏安釐王即位,他封魏无忌为信陵君。信陵君和魏安釐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话说有一天,信陵君和魏安釐王在下棋。突然传来警报:赵国军队入侵边界。魏王赶紧放下棋子,打算找大臣来商议。信陵君却告诉魏王是赵王在边境打猎,
2025-05-03 00:43:12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是心狠手辣的“坏人”,有人则认为她是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杰出女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位传奇女性,看看她到底是“坏人”还是智者。先来说说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是“坏人”的理由。在那些反对她的人眼中,武则天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孩子。比如
2025-05-02 01:05:1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