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张仪为什么得不到秦武王的重用,还放任他到魏国做官?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4 06:07:01    

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

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治理念不同,他也看不上张仪靠着嘴皮子忽悠各国的行为。眼看秦武王不喜欢张仪,很多大臣说张仪的坏话,诸侯们纷纷背叛了连横政策。张仪眼看自己受不到重视,还有被杀的风险,于是去了魏国。

张仪跟着鬼谷子学的是游说之术,看似这是嘴皮子工夫,其实不然。他们善于游说与揣摩人们的内心,同时靠一些计谋,使对方中计。

当时苏秦游说六国,把齐,楚,燕,韩,赵,魏融入到一起,还执掌六国相印。而张仪出使各国。凭借自己的三寸不乱之舌,游说分离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他还曾经戏弄楚怀王,致使楚怀王派人辱骂齐国国君,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之间的结盟不存在了,此消彼长,秦国的势力就开始不断的扩增。

张仪之所以能够如此,也赖于秦惠文王的支持和信任。但是在秦惠文王死后,形势发生了变化。继位的秦武王不信任张仪,那么张仪就命运多舛了。

秦武王身高体壮,孔武好战,而且此人天生神力,很早的时候就喜欢与勇士们做有关力气方面的游戏。他这么一个好战分子,显然对张仪这一套不太感冒,这样的人我们都知道,比较喜欢直接,真刀真枪的干。

他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张仪,再说张仪也是前任丞相,不属于自己的班底,所以他登基后张仪自然不会受到重用。

既然秦王不喜欢,那么朝中大臣都说张仪的坏话:“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诸侯们听说张仪和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纷纷背叛了连横政策,恢复合纵。

张仪一看这种情况,不太妙,预感到自己要出事,所以他便向秦王献计,让自己到魏国,那么憎恨他的齐国必然进攻魏国,到时候秦国便可以渔翁得利。秦王一看,这个办法好,于是把张仪送到了魏国。

到了魏国的张仪担任了相国,但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相关文章

张仪为什么得不到秦武王的重用,还放任他到魏国做官?

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

三国东吴:威权震主,自致颠覆的五位权臣

吴国自吴大帝孙权去世后,少主孙亮、孙休先后临朝。而诸葛恪、孙峻、孙綝、濮阳兴、张布一班权臣迭起,跋扈飞扬,前仆后继,以人臣行主威,前车之覆不鉴,皆败不旋钟,自取颠陨,身诛家夷。一、诸葛恪诸葛恪字元逊,山东沂南人。吴国大将军诸葛瑾长子。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其才气干略,为邦人所称。弱

2025-09-04 05:02:41

杨朱、墨子都是什么主张?为何孟子批他们“无君无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变法图强,这一时期的天下相比于孔子时代,更是“礼崩乐坏”,因此杨朱学派和墨子学派的各领风 骚,成为天下显学。孟子评价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当然不会称赞杨墨学派,他要表达的是:道统中断了,诸侯们肆无忌惮,各种荒诞学说层出不穷,杨朱、墨翟

2025-09-03 03:22:27

齐国名臣邹忌,到底是辅佐齐威王称霸的贤臣,还是嫉贤妒能的奸臣

01韬光养晦,邹忌等待好时机故事要从齐桓公田午十八年(前357)说起,那一年齐桓公逝世,他的儿子田因齐即位,史称齐威王。大家会好奇齐国不是姜太公的封地吗,怎么会变成姓田的呢?因为这里有段比较复杂的权力更迭,那就简单交代一下,陈国公子灭国后,逃到了齐国,改为田姓,不断实行仁政,一步步攫取姜氏的权力。等

2025-09-03 03:02:33

邹忌:我不但讽齐王纳谏,还赶跑了田忌和孙膑

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把邹忌描写成一位善于自省而又清醒的人,看起来着实是齐国的贤臣。成语“田忌赛马”的主人公田忌和孙膑,是齐国两位很有才能的人。在当时的齐国,邹忌相当于是丞相;田忌是宗室,在孙膑的帮助下善于军事,田忌和邹忌,也就是一将一相。我们能在田忌和邹忌身上看到传说中的将相和吗?事实上,邹忌不

2025-09-02 01:16:36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