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
(商鞅)
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起。
《商君书》记载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候的一系列政策及思想精神,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搜索拜读一下,这里就不赘述。
总的来说,《商君书》也为历代统治者指明了治国核心方法:驭民五术。
自此几千年来,驭民五术像一只漂浮在历史长河中的幽灵,始终徘徊在华夏大地,久不离去。
驭民五术,就是使民愚、使民弱、使民疲、使民辱、使民贫。
愚民,就是要让百姓们愚昧无知,遏止民众的思想自由,统一或者说束缚民众的思想,具体措施是禁止众民阅读诗书,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防止民众思想启蒙发展。只有没有自由意志的人,才最容易被控制。
(思想被束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奶头乐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人于1995年提出来的,大致内容是:制造出大量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产品,使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从而逐渐无视甚至丧失对周边现实问题的思考。
仔细对比,奶头乐理论与愚民政策的目的不谋而合,都是让民众失去思考能力,从而成为被轻易控制的麻木机器。而这一项愚民政策,整整领先了全球最发达国家2000多年!
弱民,就是弱化民众的战斗反抗能力。放在当时的秦国,具体措施是收缴民众所有的武器,就算民众想反抗,也会因没有武器而将反抗之心归于沉寂。
(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铸十二金人)
最令人绝望的,并不是一直生活在黑夜中,而是你梦见了光明,却无力捅破那遮天蔽日的黑幕。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孙悟空,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三头六臂七十二变,纵然有踏碎天庭的豪云壮志,也会因为没有如意棒而只能望着那南天门,一声长叹,看看天气,继续种地。
疲民,就是让民众为生计疲于奔波,无余力思考或反抗。具体措施是给民众找事做,没事也要给你找点事那种,不商量,就得给我干。
如果你积极的把田地种完了,行,旁边运河刚好缺个挖泥的,你去为秦国的交通运输贡献一份力量吧!当你把泥也挖完了,ok~ 看见那座山没,我们打算在那边建个长城,刚好缺个搬砖和砌砖的,你去为秦国的国防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吧,秦国安全,就在你的一砌一搬之间!
(秦国民众挖运河)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民众也如同被蒙眼拉磨的驴,不停地重复的卖力跑动,偶尔深夜休憩的时候,满是疲惫与身旁同伴们对视,勉强一笑,早点睡觉。
对秦国来说,民众皆是牛马,所有产出都要为秦国所用。
辱民,就是让民众无尊严,在政治威压下战战兢兢的生活着。具体措施是使用严刑多罚,《商君书》“去强”一篇中,核心精神可以归纳为四个字——九罚一赏。为此,商鞅制定了军功制度。
(秦国民众在监督下耕地)
诶?说的不是惩罚措施吗?和军功制度有什么关系?因为严刑多罚,导致民众动不动都会被罚,但是,惩罚可以“赊”着!那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如何还“罚”呢?商鞅说:你们去战场上砍敌人脑瓜去吧,脑瓜砍得越多,得到的军功奖赏就越多,不仅可以抵“罚”,还能升官加爵!
民众听完很是振奋,纷纷拿着国家发的砍刀,勇猛的对着一个个敌方脑瓜砍下去,边砍边喊:80!80! 可是,升官加爵哪有那么容易,在九罚一赏制度下,军功奖赏堪堪抵扣掉惩罚。
(军功制下的战争)
看完商鞅的九罚一赏制度,对比现今社会,大家可能会惊讶的发现,这制度与现在的信用卡、消费贷多么的相像!促使民众勇猛杀敌的原因,是因为罚了那么多罪;促使你努力工作的原因,是因为超前消费。不得不说,商鞅如果放在现今社会,也是妥妥的金融奇才。
贫民,就是让民众贫穷,穷,则志短,志短,则无威胁。具体措施是重农抑商及严苛征税。
重农抑商,可以避免民众丢弃田地去从事商业活动,最大程度保障秦国粮食生产,使秦国随时保持军粮充沛。严苛征税,可以让秦国最大程度从民众手中征收粮食,在保证秦国军粮充足的同时,也令民众随时处于勉强维持温饱的贫穷状态。
(秦国民众辛苦耕作)
最终民众只能为了生计,背天朝地,拴在一亩三分地里,日复一日的辛勤耕作。在生存面前,谈何理想,谈何高远志向,还是老实种地吧。
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这就是商鞅变法措施的核心。如果民众中的部分人,愚、弱、疲、辱、贫,皆不能使其堕其志、乏其身、控其心,何解?《商君书》中给出了明确答案:杀之。
(五术不灵,杀之)
商鞅变法自在秦国实行以来,确实有效提升了秦国国力,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但秦国强盛的国力,是建立在秦国民众的血汗基础上。
物极必反,驭民五术并不是长久之策。商君不见,阿房宫下长城中,白骨累砌;商君不见,天下,苦秦久矣;商君不见,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自由意志觉醒者,一茬杀罢一茬起,生生不息,这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所在。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这位 “飞将军” 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威震边疆,然而最终却未能被封侯,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广一辈子没被封侯与他和匈奴的战败经历有关。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李广等四位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李
2025-09-05 01:35:54引言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商鞅)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
2025-09-05 00:52:13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吴国自吴大帝孙权去世后,少主孙亮、孙休先后临朝。而诸葛恪、孙峻、孙綝、濮阳兴、张布一班权臣迭起,跋扈飞扬,前仆后继,以人臣行主威,前车之覆不鉴,皆败不旋钟,自取颠陨,身诛家夷。一、诸葛恪诸葛恪字元逊,山东沂南人。吴国大将军诸葛瑾长子。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其才气干略,为邦人所称。弱
2025-09-04 05:02:4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变法图强,这一时期的天下相比于孔子时代,更是“礼崩乐坏”,因此杨朱学派和墨子学派的各领风 骚,成为天下显学。孟子评价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当然不会称赞杨墨学派,他要表达的是:道统中断了,诸侯们肆无忌惮,各种荒诞学说层出不穷,杨朱、墨翟
2025-09-03 03:22:27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