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写刘备东征时,许多人也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我几乎没有介绍过东吴主将陆逊?因为我觉得,陆逊出场的意义远大于夷陵之战。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常常认为,陆逊代替吕蒙坐镇荆州时,还是一位年少书生。其实只要我们简单看一下陆逊的简历就能知道,陆逊绝不年少,更不是一介书生。
陆逊生于公元183年,只比诸葛亮小两岁。更重要的是,陆逊21岁就出仕了。在此后十多年时间里,一直干着文职工作。
后来,陆逊率军平定了一场多年反复的割据叛乱,自此开始转入武职。官拜定威校尉,而且拥有一个支两千多人的私人武装。
公元217年刘备刚刚入川,陆逊34岁,他平定了一场更大的割据叛乱,收编了大量的叛军。从此,他的私人武装数量更加庞大。
公元219年关羽威震华夏,陆逊36岁,代替吕蒙出任大都督。此时的陆逊,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大都督,因为吕蒙躲在幕后谋划荆州。
公元221年刘备东征,陆逊38岁,正式全权指挥主力兵团作战。
陆逊的履历,显然比任何一个豪门子弟都要完整。因为他21岁出仕,先干文职,后干武职。所有的升迁,都有实打实的功劳支撑。
而此时绝大多数的豪门子弟,都是坐在家中高谈阔论,等积累了足够高的名望,才会出山做事。而且他们一出山,就一定要在前排就坐,否则都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
比如,刘备让庞统和蒋琬从县级干起,这两个人都是一副要撂挑子的样子。周瑜充当孙策主要助手时,不过24岁;鲁肃充当孙权的主要助手时,不过27岁;诸葛亮充当刘备主要助手时也只有27岁;而陆逊独当一面时,却已经38岁了。
以陆逊的家族背景,以陆逊的才能,21岁出仕,36岁才走进大众视线(代替吕蒙坐镇荆州),38岁才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相比诸葛亮和周瑜等人,不但大器晚成,而且履历也太完整了许多。
再来对比一下陆逊和吕蒙:陆逊主持夷陵之战时38岁,吕蒙接替鲁肃工作时也是38岁。
陆逊是标准的豪门出身;吕蒙从哪个角度看也算不上豪门出身。吕蒙38岁时坐到军界一把手的位置上,没有人说吕蒙年少;陆逊38岁坐在军界一把手的位置上,人们为什么要说陆逊年少呢?
吴中四大家族——顾陆朱张。其中的陆,就是陆逊所在的家族。更令人惊讶地是:陆逊在12岁时,就已经成为了陆氏家族的少掌门人。
陆氏家族掌门人陆康死于公元195年。那一年,陆康的儿子只有8岁。所以,大家让12岁的陆逊,当了陆氏家族的少掌门。仅凭陆逊这层身份,大家都要竖着大拇指说一个“服”字。可陆逊21岁出仕,用了17年时间才取得与鲁肃和吕蒙相当的地位,真是一件咄咄怪事。
因为汉末三国时代是一个二代有理、豪门有理的时代。以陆逊这种背景,仕途居然如此缓慢,换个人没准早就撂挑子了。因为这不是官大官小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丢不起这种人。
而且,陆逊并不只是陆氏家族少掌门人,他更是孙策的女婿。陆氏家族与顾氏家族更是有着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顾雍的老婆是陆绩的姐姐,陆逊的连襟是顾邵。
可就是陆逊这样显赫的背景和成长史,在他成为大都督之后,依然有许多人不服陆逊,为什么呢?
陆逊等人的崛起,意味着孙权排挤元老派。与其说是不服陆逊,还不如说是不服孙权。
在孙权执政初期,孙氏集团的核心是孙坚元老和孙策元老的天下。他们是以孙贲兄弟(孙权大伯一系)和孙皎兄弟(孙权三叔一系)为代表的孙氏旁支;以程普、黄盖和韩当为代表的孙坚旧部;以张昭、周瑜、张綋和虞翻为代表的豪门士族。
所以在初期的孙氏集团,孙权也只是一个盟主。如果不是周瑜和张昭等重量级人物抬轿子,孙权当时连台面也撑不下来。如果孙权不能培养出与元老派相抗衡的势力,孙权就只能做一个盟主;如果孙权不能把元老派排挤到边缘,孙权就永远无法称帝。
陆逊的崛起,就意味着元老派开始逐渐被边缘化。
我以前说过,孙权是通过提拔鲁肃、吕蒙和诸葛瑾等人来建立自己的嫡系力量,但是这种嫡系力量并不足以让孙权有效控制局面。因为在东吴,鲁肃、吕蒙和诸葛瑾等人并不是十分煊赫,虽然升职快,却很难动摇元老派的实际地位。
许多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孙坚元老和孙策元老长期追随孙氏集团,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是孙权的死忠。而陆逊等后起的江南士族,因为与孙氏集团从前有矛盾,真正融入孙权集团的时间很短,所以他们不是孙权的死忠。
实际上,人与人关系的远近,与在一起时间的长短无必然联系,一切就是看当时的利益关系。一旦利益关系出了问题,认识得再久也可能势如水火;利益关系足够,一见面也可能亲如一家人。
谁才是孙权称帝的主要障碍?谁才是孙权称帝的主要支持者?这其实很好判断:在孙权称帝的过程中,谁的利益被削弱,谁的地位逐步下降,谁就会成为孙权称帝的障碍。反之,在孙权称帝的过程中,谁的利益扩大,谁的地位逐步上升,谁就会成为孙权称帝的支持者。
在具体分析一下:在孙权称帝的过程中,地位下降的人是张昭、周瑜(他的子侄)、韩当(他的儿子)和虞翻等元老派;地位上升的人是陆逊、顾雍和朱然等江南土著豪门代表人物,还有孙权早期大力提拔的诸葛瑾。
鲁肃和吕蒙等人的地位上升,对元老派的威胁并不明显,因为他们是寒门出身。孙权即使再信任和重用他们,他们也只是两个高级职业经理人,而不会成为大股东。而张昭之类的元老派,都是大股东兼高级经理人,所以张昭等元老派,相对容易接受鲁肃和吕蒙的地位上升。
而陆逊等人的地位上升则不同。因为陆逊等人本身就是大股东,一旦拥有了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地位,就足以威胁张昭等人的股权。
在夷陵之战后不久,东吴朝堂里前排就坐的几大巨头就成了陆逊、顾雍和朱然。陆逊在夷陵之战打败刘备,锋芒隐然盖过了张昭等人;顾雍在夷陵之战后的两三年就成为东吴丞相,一坐19年;朱然则是在夷陵之战前,就顶替吕蒙坐镇江陵了。
可以说:在夷陵之战后,陆逊是军界第一人,朱然就是军界第二人,顾雍是政界第一人。江南三大豪门的代表人物,在孙氏集团取得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显然意味着元老派失势了。
这才是陆逊被排斥的最大原因,源于元老派的反击。但陆逊毕竟是陆逊,他以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化解了各种矛盾;更以不输于任何一个人的军政才能,折服了整个东吴。
陆逊的崛起,为江南士族的崛起打通了道路;而随着江南士族的崛起,孙权终于把元老派逼到了边缘角落,自己准备称帝了。
就在称帝的那天,孙权直接打了张昭的脸:老头子,你就别来敬酒了吧?当初我要是听了你的话,恐怕早就沦落到街头要饭了。
这记耳光打得实在太狠,那可是托孤重臣张昭啊!在江南士族崛起之前,这根本就是无法想象的。
在信陵君魏无忌近乎传奇一般的事迹中,魏安釐王对其的猜忌几乎可以说是从始至终。在《魏公子列传》中,史家开篇就记有魏王因信陵君在赵廷的信息源而产生猜忌的情况,这种猜忌一直延续到了魏安釐王晚期,魏王在秦国散播的谣言下持续对信陵君持猜忌态度,一直到两人于同年逝世。这种说法甚至延续到了西汉初年,在魏国遗民口中
2025-05-04 02:10:04战国末期,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中,为何魏国魏无忌信陵君影响力最大?首先,信陵君,礼贤下士,广收天下人才,名声显达于诸侯,天下人才归附者多。其次,信陵君魏无忌才能出众。信陵君魏无忌派出门客,收集各国情报,对秦国一统天下,灭六国,深刻了解。所以,主张联纵抗秦,
2025-05-04 01:46:39李世民,生于公元五九八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卒于六四九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他的父亲李渊,隋朝末年官居太原留守。李世民少有大志,才智过人。他看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反隋的烈火四处燃起,多次劝说父亲起兵夺取隋朝的江山。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主上无道,百姓困穷,天下大乱。大人如果拘守小节
2025-05-03 01:23:28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信陵君,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本名魏无忌,是魏召王的小儿子。魏召王去世后,魏安釐王即位,他封魏无忌为信陵君。信陵君和魏安釐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话说有一天,信陵君和魏安釐王在下棋。突然传来警报:赵国军队入侵边界。魏王赶紧放下棋子,打算找大臣来商议。信陵君却告诉魏王是赵王在边境打猎,
2025-05-03 00:43:12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是心狠手辣的“坏人”,有人则认为她是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杰出女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位传奇女性,看看她到底是“坏人”还是智者。先来说说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是“坏人”的理由。在那些反对她的人眼中,武则天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孩子。比如
2025-05-02 01:05:1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