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诸葛亮死后蜀汉最后的名将,有“幼麟”之称。对姜维的评价,任何人都没有诸葛亮、邓艾和钟会更有资格。诸葛亮称赞道:“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如果诸葛亮有吹捧的嫌疑,可对手邓艾、钟会的评价就很可能说明问题了。
钟会给姜维的劝降书中写道:“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邓艾在吹嘘自己时,也对姜维不敢小觑,他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蜀汉灭亡后,姜维投降钟会,他得知钟会有谋反之心,于是唆使他起兵造反。长久以来,人们对姜维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说法不一。
事实上,上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姜维死后83年终于有了结果。公元346年,东晋名将桓温率军灭掉成汉政权。桓温的部下孙胜在进入成都后有一个惊人发现,他在宫廷档案库里意外发现一封姜维降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封密信。
密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短短23个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寥寥数语,将姜维对蜀汉的忠诚展现地淋漓尽致。前面提到钟会有反心,可他带兵时间并不长,在大军中并没有自己的党羽,他想造反也是孤掌难鸣,这时姜维的支持就显得无比重要了。
刘禅很容易就投降了,可姜维所部并没有多大损失,他在降军中依旧有很强的号召力。计划看起来非常完美,奈何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我们纵观姜维的一生,他是一个生活在道德困境中的人,也是一个希望能获得重大机遇而不得的人,这决定了他一生的壮志难酬。
近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对姜维的评价还是非常客观的,他说:“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二十九年的命运。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总理国事的是蒋琬;中七年是费祎;后十年是姜维。蒋琬、费袆手里,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维屡次想大举,费袆总裁制他,不肯多给他兵马。费袆死后,姜维做事才得放手些,然而亦无大功,而自己国里,反因此而有些疲弊。当时很有反对他的人。后来读史的人,亦有以蜀之亡归咎于姜维的用兵的,其实亦不尽然。”
最后提一下,姜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定会绝望,但也彻底解脱了。尽管没有实现诸葛亮的遗愿,可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该做、想做以及能做的一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