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比干简介(明明已经活不成了,为何要遇到买菜妇人才死去)

20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1-24 14:00:25    

比干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他是商纣王帝辛的叔父。也就是说,帝辛的父亲帝乙和比干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不过帝乙是嫡出,比干是庶出。

虽说比干是帝辛的叔父,实际上也是帝辛的大臣。在夏商周那样的朝代,由于等级森严,一般老百姓是没有机会当朝中大臣的,只有君王的亲戚,等级非常高贵,才有这样的资格。

比干被挖心,明明已经活不成了,为何要遇到买菜妇人才死去

(比干雕像)

比干不但是帝辛的大臣,而且还是不一般的大臣,他的职位是少师,相当于帝辛的宰相。帝辛的朝中大事,都交由比干来处理。不过,比干又是一个十分悲催的宰相,他在各方面都和帝辛的主张不一致。比干主张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同时在管理上,也主张不应该用严厉的刑罚来摧残老百姓。

但是帝辛不是这样的观点。帝辛是一个功业心很强的人。他认为依靠商朝的实力,完全能够打败周边的那些少数民族部落,获得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财富和百姓。同时,他认为对国内的老百姓,应该严格管理,只有用严厉的刑罚处罚那些犯了罪的人,才能让老百姓安分守己。

比干对帝辛这种好大喜功和残暴不仁的行为多有规劝。当帝辛发动大军攻打徐夷的时候,比干就劝帝辛不能这样做。但是帝辛并不听比干的话。虽然帝辛后来打败了徐夷,获得了他们的不少人口作为俘虏,但是商朝的国力却得到了极大的削弱。

接着,帝辛又发动了与东夷的战争,灭掉东夷,获得了东夷的大批俘虏。不过,却也让国力再一次得到削弱,国家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西周才造起反来。西周名义上是商朝的诸侯国,帝辛大怒,准备发动与西周的战争。比干一如既往地提出反对意见,并且在出兵的时候,行动缓慢。这一次,帝辛再也忍不住,一怒之下杀掉比干。

比干被挖心,明明已经活不成了,为何要遇到买菜妇人才死去

(帝辛画像)

帝辛是怎么杀比干的,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不过,清朝演义小说《封神演义》中,写的则是当时帝辛有病,妲己说,需要用比干的七窍玲珑心做药引子。比干明明知道妲己这样做,是想让自己死,可却也没有办法,忠君爱国的比干,当初剖开胸膛,把心取出来扔在地上。

比干把心取出来扔在地上的时候,胸膛并没有流血,他也没有死,而是面如淡金地走出朝堂。当很多大臣问他的时候,他都没有说话,而是骑着马往民间走去。

他来到民间,遇见一个卖无心菜的妇人。比干问她,无心菜没心能活,人没心,会不会死。如果那个妇人说不会死,比干就会一直活着。但那个妇人说的偏偏是,没有心怎么会活呢!

比干听了这句话以后,大叫一声,从马背上跌了下来,七窍流血死掉了。

问题来了,比干为什么听到妇人那句话后,就流血而死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先得来看看,《封神演义》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比干被挖心,明明已经活不成了,为何要遇到买菜妇人才死去

(周武王画像)

这部小说,写的确实是西周代替商朝的那段历史。不过,并不完全是真实的历史,其中有非常多的虚构的成分,尤其是对神魔介入改朝换代的一种虚构。

这部小说讲的,就是“天道”的道理。也就是说,改朝换代的规律是什么?是君王是否有德行,是否获得天下老百姓的拥护。如果这个君王有德行,能获得老百姓的拥护,那么,这个君王就能够获得江山。获得江山的君王,也因此能够守住江山。这就是“天道”。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天下有德者居之。”

既然“天下有德者居之”,因此,某个人有德行,上天就会帮助他的。历史上所说的帮助,是“冥冥之中自有神助”。而在《封神演义》里,则讲的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亲自帮助。这是《封神演义》这部小说,具有寓言的意义。

在《封神演义》里,周武王自然是“有德”的人,自然是应该受到上天保护的。帝辛自然是“无道”之人,自然是应该受到上天惩罚的。但是帝辛虽然无道,他却有一帮“有德”的大臣,比干就是其中一个。

帝辛无道,夺去了比干的心。这里的“心”,代表的其实就是一种天道。就是说,本来天道认为商朝已经不配拥有天下了,只不过因为有一帮“有德”的大臣,因此,商朝还能够存活下来。但是,当比干被“诛心”以后,商朝就失去了天道。失去天道,自然就失去了老百姓的拥护。比干问民间百姓的妇人,没有心能不能活,其实是寓意说,商朝失去了天道,失去了老百姓的拥护,能不能存活下去。老百姓当然要说无法存活下去,这样,比干明白无力回天,因此才气得七窍流血而死了。

(参考资料:《封神演义》《天人合一》等)

相关文章

从“围魏救赵”到“窃符救赵”,赵魏之间发生了什么?

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出手相助,攻打魏都大梁,解赵国之围;窃符救赵,秦国攻打赵国,魏国出手相助,和楚国联手攻打秦国,解赵国之围。魏赵之间发生了什么,导致魏国对赵国是又打又救的?赵国又是怎么回事,总是被救?要明白这些,得先看看他们都发生在什么时候。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元前353年;窃符救赵,发生在

2025-04-21 01:28:13

大功告成:女皇武则天千古一帝

成语“大功告成”出自嵩山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两个故事。一是大禹治水成功,玉皇大帝赐大禹一件黑色的玉器(玄圭),并在嵩山万岁峰悬崖处赐无字匾,告诉世人,成功于天下(可参考“匾挂石崖”一文)。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一生却与中岳嵩山有着紧密的联系,她当皇帝和实际执政期间,有史料记载的就有八次来到

2025-04-21 01:15:18

魏信陵君窃符救赵为什么能成功?离不开这三个人的帮助!

一: 历史背景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情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秦吞并六国的动作日益加剧,频繁的发动战争。 公元260年,在长平大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又乘胜围困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吞并韩魏,扫除东进的障碍,完成统一六国的计划! 当时诸国摄于秦国的兵锋之威,不敢援助。而魏国是

2025-04-20 02:15:52

窃符救赵后,流亡在外的信陵君为何声威不减

历史人物千千万,太史公也是有偏宠的。于是,我们看到《史记》里出现了一位让人眼前一亮再亮的人物——魏信陵君公子无忌。在太史公笔下,信陵君既是儒雅潇洒的贵公子,又是担当世事的真英雄。儒雅的他礼贤下士,为弱者复仇,与屠者在市井谈笑风生;英雄的他洞悉局势,窃符救赵,后又率五国之军,将秦国打得只能保守防御。影

2025-04-20 01:57:31

信陵君窃符救赵,壮举背后付出了哪三个沉重代价?|读战国(69)

信陵君魏无忌“谁要是再敢替魏王使者通报,劝我回国,立即处死!”客居赵国的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怒气冲冲地对门客说。门客们噤若寒蝉,一言不发。前247年,即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十年后,他大哥魏安釐(lí)王因秦国入侵,无将可用,于是派使前往赵国,诚恳邀请魏无忌回国抗秦。魏无忌为什么要呆在赵国?为什么一

2025-04-20 01:33: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