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一句是什么(高适这首诗中的“董大”究竟是谁?)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13 10:45:45    

在唐朝的赠别诗里,友情诗无疑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

而纵观赠别友人的诗,大致可分为两种风格:

一种是婉转凄切,充满了依依不舍,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读来令人忧心忡忡。

而另一种则一扫离别时的伤感,显示出了诗人非同常人的胸襟和旷达心境,比如高适的那首《别董大》。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字达夫,是大唐几千名诗人中,少有的身居高位的诗人。

高适出生于沧州渤海县,爷爷高侃曾是唐太宗时期的名将,在当时很是风光,但到了高适这一代,家道中落了,所以少年时的高适过着的是四处流落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高适也曾踌躇满志,幻想着可以像爷爷一样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但初试不第,求人碰壁,最终又回到了宋城,耕读自养,直到近50岁才由人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

这首诗就作于他进入仕途之前。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诗的开头两句诗人以黄云、北风、归雁、大雪为意象,构造了一幅晦暗凄冷的冬日暮色图。虽然没有涉及人和事,但已使人像是身处风雪之中一样惆怅凄切。

但接下来诗人并没有延续这种惆怅,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宕开一笔,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无知己,普天之下哪有不认识你的?整句话好像是陈述事实般的肯定,又好像是寄予祝福般的深情,在慰藉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即使过了千年,依然令人心生鼓舞。

读到这里肯定有人会好奇,诗中的“董大”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能让高适如此推崇爱重。

据记载,这位“董大”就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琴客,本名董庭兰,因为在家中排行老大,故称“董大”。而相传这位董庭兰不仅善奏琴,还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

这样的风采,这样的品性,自然也很容易打动和吸引高适那样有抱负,有才华的人了,所以二人很快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没过多久又不得不面临分别。

董庭兰是当时吏部尚书房琯府上的门客,公元747年,房琯被弹劾罢相,其中一条就是门客董庭兰收受贿赂。但事实上董庭兰却是一位公认的淡泊名利,不慕权贵,颇有隐逸之风的高士。可朝廷哪管这些,直接将他们赶出了京城。

那年冬天,高适和董庭兰在睢阳再次相见,望着董庭兰斑白的鬓角,朴素的衣裳,高适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四处漂泊、潦倒落魄的人生,这怎能不让人惆怅。

但很快高适就从悲伤中脱离出来,因为他始终相信只要满怀激情,坚定不移,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他也希望能将自己的这份决心传递给好友,让他感受到一丝的安慰,获得一种即使负重前行也无悔无怨的力量,而这也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为什么历经千年,依然令人心生鼓舞的原因。

相关文章

赵武灵王的惊天战略如果实施了,能灭掉秦国吗?

赵武灵王的谥号可能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因为其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前面的武是美谥,而后面的灵则是典型的恶谥。从这个谥号就能看出后世赵君在评价他的时候内心有多复杂。作为战国最为杰出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赵雍绝对是同时代的另类。在秦国日益崛起,其他诸侯不得不对秦国虚与委蛇的时候,他却在琢磨如果打击秦国!不

2025-09-06 11:21:43

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武安君白起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秦赵长平之战的秦军最高统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武安君白起,而战后的坑杀几十万赵军也成为白起最大的一次“人屠”。但奇怪的是,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秦国从一开始就对赵国的战略决战来准备

2025-09-06 09:52:28

李广之所以一辈子没被封侯,是因为与匈奴战败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这位 “飞将军” 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威震边疆,然而最终却未能被封侯,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广一辈子没被封侯与他和匈奴的战败经历有关。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李广等四位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李

2025-09-05 01:35:54

为什么商鞅认定: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反而越强大、越稳定

引言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商鞅)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

2025-09-05 00:52:13

张仪为什么得不到秦武王的重用,还放任他到魏国做官?

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