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时期,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淹没了庄稼、房屋,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大禹治水
大禹,名曰文命。禹的父亲叫鲧。据说,他还是黄帝的后代。
舜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用障水法,在岸边设置河堤,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水患依然存在。鲧被革职 ,并流放到羽山。
舜并没有因为禹是鲧的儿子被轻视,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但这何其容易!他不敢懈怠分毫。
他的妻子涂山氏也是贤惠之人,同意丈夫前去,于是大禹洒泪告别家人,和伯益、后稷等人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一众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探水情,查地理,常常是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
路途中每每看到民众在洪水中挣扎,流离失所,禹都会流下眼泪。
他吸取了父亲治水的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采用疏导治水,疏通水道,让水能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每到一个需要治理的地方,就和大家一起,吃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
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
从第一次听到儿子的哭声,到妻子怀里的儿子会叫爸爸,后待儿子已长到13岁了,他多么想去看妻子和孩子,但重任在身,眼含泪水,无奈骑马飞奔而去。
大禹将地域分为九个州,即: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
先治理九州的土地,淤积得到疏导,贫瘠引为灌溉,使得很多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之后又治理山,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即疏通山路水道,使水顺利往下流。
治理好了山路,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大禹运用智慧治水
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
大禹欲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至梁山,被龙门山挡住。大禹察看了地形,须凿石开山,但诺大的龙门山又如何开凿。
大禹发挥才智,选恰当之地,仅开出一个80步宽的口子。最终豁然屏开,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据说因龙门太高,逆水而上的鱼遇到阻碍,拼命地往上跳,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
大禹治水历时13年
在大禹及伯益、后稷等民众精心治理下,咆哮的河水恢复了平静,舒缓平和地向东流去。
被淹没的山陵露出了面目,农田也渐渐变成了米粮仓,人们又能安居乐业,开启幸福安定的生活。
后来人们为纪念他的功绩,修庙筑殿,大禹也被称为“禹神”,我们辽阔的大地也被称为“禹域”。这就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其智慧治理洪水的传说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他出生于隋朝开皇十七年(598年),是李渊的次子,母亲是太穆皇后窦氏。他少年从军,曾参与救援被突厥围困的隋炀帝,显示了他的勇敢和智慧。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李世民作为左大都
2025-06-09 00:19:12赵国的平原君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姐夫。因贤能而闻名。刻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赵胜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
2025-06-09 00:01:07平原君赵胜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智慧超人。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多达数千人。劝阻分王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是为惠文王。武灵王则自称主父,仍主事权。赵主父怜惜故太子章,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封赵章为代郡之王,使赵章与惠文王赵何平起平坐。赵胜是赵主父的第四个儿子。主父
2025-06-08 00:06:40在这个引人注目的标题下,我们将深入探索唐太宗李世民的传奇故事。他不仅在战争中威震四方,还在治理国家、制定政策方面展现出出色的智慧。这位天可汗的尊号,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崇敬,更是对他统治时期所带来繁荣和治理的认可。通过揭示唐太宗在贞观盛世中的卓越贡献,我们将一同穿越时光,感受这位千古一帝的智略和统治艺
2025-06-08 00:05:05李唐西边有一个部族——吐谷浑,吐谷浑人是鲜卑族慕容氏的后代,西晋时从辽东迁来,在今甘肃、青海一带活动。吐谷浑本是他们的祖先名,后来也成了族名。吐谷浑人放牧养马,后来也学着种植大麦、豆子。再后来他们发展壮大了,也跑到汉人地区抢掠,与中原的军队发生摩擦。隋朝的时候,隋文帝采取了和亲政策,把光化公主嫁给吐
2025-06-07 00:12:15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