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提到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故事中的匡衡家境贫寒,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偷偷在墙壁上凿洞,匡衡的举止一直被大家视为典范。
不过,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匡衡后来却成了大贪官。
我们一起走进凿壁偷光的匡衡的故事。
幼年贫困好学
匡衡是东海郡承县人,家中世代务农,父亲又外出当兵了,只有母亲和他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匡衡从小就非常懂事。匡衡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就去给人家放猪了。
虽说匡衡出身差,但他勤奋好学。在邻里的帮助下,他认识了很多字,也爱上了读书。不过,因为家境贫寒,匡衡只能借书读。每次没书看的时候,他就会去临摹和背诵碑文。
一次偶然机会,他认识了文英。文英的父亲文不识是当地藏书最多的人,文不识对聪明好学的匡衡很欣赏,不仅教给他知识,还借了许多书给他。但匡衡白天太忙没有时间,为了省钱,晚上他也很少点油灯,这让匡衡很苦恼。不过有一天,他发现墙上有个洞,而邻居家的光正好能通过小洞照进来,于是他便偷偷的把这个洞凿大了,借着洞里照过来的光看书。
走上仕途之路
后来,匡衡又拜当地大儒为师,在他的悉心教导下,逐渐对《诗经》有了十分独特透彻的理解,并因此而大有名气。当时在儒生群体中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意思是匡衡对《诗经》的解读很透彻,听他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
因为匡衡对《诗经》理解实在过于透彻,名气实在太大,所以得到了经学家们一直推崇,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等一再向朝廷推荐匡衡,而时为太子的刘奭(汉元帝)也对他深有好感。所以,等到刘奭即位称帝后,便即刻任用匡衡为郎中,不久又迁为博士、给事中。
汉元帝因为喜爱研究《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解《诗经》,并跟他探讨其中的要义,对他的才学十分赞赏。而匡衡每次上书言事时,都会借助儒家经典进行阐释,内容合乎法义,由此更加被元帝信任、赏识。匡衡因为得到皇帝的器重,在数年时间里不断升官,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职,最终在建昭三年(前36年)官至丞相,封乐安侯。
不久后,他被封为了丞相,事业达到了真正的顶峰。
贪污后贬为庶人
不过,自从匡衡当了丞相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他先是放任宦官石显为非作歹,然后在新帝继位后,又弹劾了石显以表忠心。
他这一行为,遭到了王尊等大臣的举报。不过,新帝碍于匡衡之前的贡献,并没惩罚他。
其次,当年匡衡被奉为乐安侯时,土地丈量的官员因测量失误,多圈了许多地给匡衡。匡衡知道这事后,直接将错就错,一直非法占有着这些土地。另外,匡衡的儿子也逞着父亲的凶,酒后杀人。
匡衡的一桩桩罪证,被大臣们直接翻了个底朝天,失去新帝信任和宠爱的他最终被没收了封地,贬为了庶人,回到家乡后孤独终老。
在三国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英雄辈出,战火纷飞。街亭之战,一场关乎蜀汉命运的战役,马谡的失误让街亭失守,曹魏的名将张郃紧追不舍,形势危急。就在这紧要关头,蜀汉大将魏延率军赶到,他挥刀纵马,直取张郃,一战成名,重新夺回了街亭。这场战役,不仅是魏延和张郃的第一次交锋,更是两位三国名将较量的开始。魏延,蜀汉
2025-09-16 03:26:45想象一下,如果三国时期的刘备成了魏主,孙权成了蜀主,而曹操成了吴主,这历史的车轮是不是得换个方向转转?要知道,在那个“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年代,刘备这位中山靖王之后,可是自带光环的。如果他坐上了魏主的位置,别说士大夫们了,就连普通百姓恐怕也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吧!刘备这个人设,妥妥的是个“仁义大哥
2025-09-16 02:44:33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乐羊,一个是战国时候的乐羊,一个是东汉的乐羊。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前者。战国的乐羊,本是宋国人,应该姓子,宋国公子里有个叫衎(字乐父)的,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氏,后来氏和姓不分,就逐渐发展出乐这个姓来。这个乐羊跟吴起(杀妻求将)有点像,他是吃儿子的肉羹换取军功。乐羊怒喝中山羹后
2025-09-15 03:36:23霍光是一个美男子,面白皙,美髯。给人的印象温文尔雅,谨慎小心。他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有一个大臣观察到,霍光上朝进入宫殿,走上了台阶后到步入议事厅觐见皇帝的地方,他走的步数每天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可见霍光的自律与严谨超乎常人。汉武帝正是因为霍光身上谨慎小心的优点,加上对霍光的兄长
2025-09-15 00:16:56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看到帅哥是很容易的,可是在历史上想要看到帅哥,那就得这个帅哥在历史做出其他的贡献。战国时齐国就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将自己的美留在了历史中,更重要的是间接使齐国强大起来,这个人就是邹忌。1.以琴劝谏齐王不知道是比较帅的人喜欢搞艺术,还是搞艺术显得帅,反正大帅哥邹忌就是搞音乐艺术的。
2025-09-14 03:53:5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