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提到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故事中的匡衡家境贫寒,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偷偷在墙壁上凿洞,匡衡的举止一直被大家视为典范。
不过,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匡衡后来却成了大贪官。
我们一起走进凿壁偷光的匡衡的故事。
幼年贫困好学
匡衡是东海郡承县人,家中世代务农,父亲又外出当兵了,只有母亲和他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匡衡从小就非常懂事。匡衡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就去给人家放猪了。
虽说匡衡出身差,但他勤奋好学。在邻里的帮助下,他认识了很多字,也爱上了读书。不过,因为家境贫寒,匡衡只能借书读。每次没书看的时候,他就会去临摹和背诵碑文。
一次偶然机会,他认识了文英。文英的父亲文不识是当地藏书最多的人,文不识对聪明好学的匡衡很欣赏,不仅教给他知识,还借了许多书给他。但匡衡白天太忙没有时间,为了省钱,晚上他也很少点油灯,这让匡衡很苦恼。不过有一天,他发现墙上有个洞,而邻居家的光正好能通过小洞照进来,于是他便偷偷的把这个洞凿大了,借着洞里照过来的光看书。
走上仕途之路
后来,匡衡又拜当地大儒为师,在他的悉心教导下,逐渐对《诗经》有了十分独特透彻的理解,并因此而大有名气。当时在儒生群体中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意思是匡衡对《诗经》的解读很透彻,听他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
因为匡衡对《诗经》理解实在过于透彻,名气实在太大,所以得到了经学家们一直推崇,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等一再向朝廷推荐匡衡,而时为太子的刘奭(汉元帝)也对他深有好感。所以,等到刘奭即位称帝后,便即刻任用匡衡为郎中,不久又迁为博士、给事中。
汉元帝因为喜爱研究《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解《诗经》,并跟他探讨其中的要义,对他的才学十分赞赏。而匡衡每次上书言事时,都会借助儒家经典进行阐释,内容合乎法义,由此更加被元帝信任、赏识。匡衡因为得到皇帝的器重,在数年时间里不断升官,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职,最终在建昭三年(前36年)官至丞相,封乐安侯。
不久后,他被封为了丞相,事业达到了真正的顶峰。
贪污后贬为庶人
不过,自从匡衡当了丞相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他先是放任宦官石显为非作歹,然后在新帝继位后,又弹劾了石显以表忠心。
他这一行为,遭到了王尊等大臣的举报。不过,新帝碍于匡衡之前的贡献,并没惩罚他。
其次,当年匡衡被奉为乐安侯时,土地丈量的官员因测量失误,多圈了许多地给匡衡。匡衡知道这事后,直接将错就错,一直非法占有着这些土地。另外,匡衡的儿子也逞着父亲的凶,酒后杀人。
匡衡的一桩桩罪证,被大臣们直接翻了个底朝天,失去新帝信任和宠爱的他最终被没收了封地,贬为了庶人,回到家乡后孤独终老。
科举偏重文官出身 武人阶层难突破我国科举制度从隋朝正式确立,到唐朝初期已日趋完善。科举为人才提供了一条升迁通道,也广泛吸纳了社会精英。但是,科举的重心在文试,武人想要通过此途径进入仕途,往往难以突破门阀士族的壁垒。“我唐家三百年,攻战必有奇功”,唐朝的辉煌战功有目共睹。但讽刺的是,这些立下汗马功劳的
2025-04-25 02:41:07他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他门客三千,曾为承诺窃符救赵。他也曾是秦统一路上最大的阻碍,却终因猜忌而郁郁而终。魏无忌,即信陵君,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是战国四君子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仁爱宽厚。魏无忌素来礼贤下士,士人们都争前往魏国归附于他,高峰时曾有3000门客。由于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
2025-04-25 01:14:44武则天——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帝中华文明长河中,不乏传奇人物留下指路明灯。武则天,就像一盏亮丽的明灯,熠熠生辉。她拔地而起,成就不凡,是历史上第一位以“圣婉皇后”身份正式入葬大唐皇陵的女帝。武则天有怎样的经历,走过怎样的路程,最终让她在男尊女卑的时代站到了帝王之巅?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传奇人生。武则天出
2025-04-25 00:54:01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诞生,然后延续1000多年的选拔人才的考核制度。但是科举制在确立之初,还存在许多可以改进的问题,因此历朝历代都有在科举制度“这座房子”上面修修补补,所以才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不过要论哪一朝哪一代对科举制度改革最具代表性,肯定要说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科举制度在她
2025-04-25 00:08:17武则天的政治改革:打击门阀,扶植庶族武则天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削弱门阀权力的措施。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增加了科目,首创殿试,初设武举,极大地扩大了选官范围。她的朝廷中涌现出一批如娄师德、狄仁杰等贤臣,形成了“君子满朝”的局面。吏治整顿与反腐武则天继承了贞观年间的整顿吏治政策,严惩贪污腐败。她派
2025-04-25 00:01:3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