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秦孝公和商鞅为什么会互相选择共同成就变法大策?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1 10:17:06    

在贾谊的《过秦论》中写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有雍州之地…商君佐之。为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的秦孝公在即位之时天下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让孝公选择变法图强?又是什么让法家大才商鞅决心辅佐孝公变法强秦?

战国时期秦国位于中原西陲,常常被其他诸侯国当成戎狄异族。由于秦国内部统治阶级的内斗使得国家发展止步不前;外部魏国由于李悝变法强农强军屡次攻打秦国,秦被迫舍弃河西之地。在这种国情下21岁的秦孝公在父亲秦献公的手上接下了这个内忧外患的秦国,在这个强则强、弱则亡的环境下孝公决心改变这个秦国。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秦孝公求贤令》

秦孝公即位后便向国内发出这著名的求贤令。这封求贤令秦孝公写明想要恢复秦穆公“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的霸业。并且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前面四代君主的问题和外敌入侵的耻辱,可见孝公的宽广胸襟,是一位少见的鲜明之君。可以说这一部求贤令正是秦国变强的根本原因,以此展开孝公与商君的变法强秦的大策。


商鞅年轻时候就十分刑名法术之学,先是投奔于魏国在魏国丞相公叔痤处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可以继承他丞相的位置,如果不打算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不能放去别的国家,魏王去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胡言乱语了于是都不采纳。商鞅听说了秦孝公即位后发布的求贤令便专程前往秦国一展雄才大略。

商鞅此次来秦国特意携带李悝的《法经》和在魏国做中庶子时了解的魏国变法利弊准备大展宏图。但在此之前他还是要先了解一下秦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他先有秦孝公宠臣景监第一次引荐向秦公游说了一些帝道学说,但这些学说让秦公昏昏欲睡。之后在景监的第二次引荐下向秦公游说了王道之说,使得秦公有些恼怒通过景监责备了商鞅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第三次商鞅向秦公游说霸道之说秦公就显得很感兴趣。经过三次的游说商鞅明确地知道了秦孝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了自己确实来对了地方。最后一次秦公相约商鞅大谈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得十分入迷膝下的垫子都要向商鞅侧移了又移,决心支持商鞅变法强秦。


第一个问题秦孝公为什么选择商鞅变法?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知道当时的社会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当时正是处在的是春秋的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铁器的普及,使得农民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产生了一种新兴的地主阶级,新兴的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飞速增长也在政治上拥有了很大的话语权。改善土地归属问题,让土地发挥更大的经济作用是摆在每一个诸侯面前的问题。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都是这个道理。

其次,在同商鞅的几次面见中秦孝公本人对帝道和王道的排斥和对霸道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在周朝立国所尊崇的帝道和孔子所推崇的王道在战国时期已然不是社会主流了,在几百年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下,曾经诸侯分封的制度已经慢慢垮塌,各个诸侯视自己的诸侯国为私人财产,不再理会周天子的天下的概念。而孝公想要的霸道是什么呢?是进行君主集权的统治,消弱贵族世族的实力,解除阶级固化并打通阶级上下流动的通道,提高国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商鞅把这个国富民强的美好未来就这么明晃晃地摆到秦孝公和这个历代积贫积弱的秦国面前,这也正是秦孝公选择商鞅进行变法并对他深信不疑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商鞅为什么决心辅佐孝公变法强秦?

这就要谈一谈商鞅的经历,商鞅是卫国公族但是到他这里家族已经没落,商鞅从小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少年时又到达了魏国学习在李悝变法的魏国可以很清楚的看见变法对于一个国家的实力提升,同时希望在魏国建立一番伟业。但是魏惠王认为商鞅年纪轻轻不会有什么本事没有重用商鞅,又因为公叔痤的“不用商鞅就杀掉商鞅”的谏言不得不离开魏国。但由于母国卫国的弱小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与魏国相接壤的秦国有一个正谋求变强的君主,同时秦国地处天下西陲不会在变法的时候被其他国家干扰而导致变法失败,秦国虽然常年的积贫积弱但也是有秦穆公时期雄霸天下的基础、也有贤明君主富国富民的潜力和韧性挺过变法时国家产生的动荡。

商鞅看到了秦孝公即位后的广施恩德、招募战士,和那张著名的招贤令。又同秦孝公的三次会面中确定了秦公是那种做实事的君主而不是那种只想称王称帝只在乎虚名的国君。正好和自己所精通的李悝变法所契合,只要这个变法可以彻底地完成下去秦国的一定会超过秦穆公时期的秦国。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