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楚庄王,新一代的中原霸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9 09:32:27    

人物简介

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画像

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位,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葬于纪山。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生平

登基

楚庄王于前613年登基,尚年幼,正逢令尹成嘉(子孔)和太师潘崇攻打群舒。大臣鬬克就联合求令尹而不得的公子燮作乱,他们先是加筑郢都的城墙,派人暗杀子孔不果,就挟持庄王,准备前往商密。最终庐戢梨和叔麋诱杀公子燮和鬬克。

事实上楚庄王刚登基时受到权臣制肘,不得已而采取韬光养晦之策,而且后来诛杀权臣也不是所说的简简单单,过程非常艰难,引发了内乱且在内战中险些丧命。后来的一鸣惊人之说多认为是演义的描述。

一鸣惊人

历史上关于楚庄王的出生以及庄王登基之前的记载十分有限,一般历史文献对其记载多从“一鸣惊人”开始。

楚庄王即位的前三年,号令不出,日夜作乐,荒于政事,并下令“有敢谏者死无赦!”。当时有大臣伍举冒以隐言进谏称:“楚国高地有一大鸟,栖息三年,不飞不鸣,不知是什么鸟?”。此时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于钟鼓之间,楚庄王感受到伍举在以大鸟讽喻自己,于是回答说“大鸟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

然而此后数月,庄王依然如故,仍旧以淫乐为好,大夫苏从冒死再次进谏,庄王终于听从劝告,奋起图治,诛杀小人,任用伍举、苏从以政,楚国人都很高兴,使得楚国国力日益强盛。(但现在多将“一鸣惊人”的主角被认为是齐宣王,而非楚庄王,且进谏人亦非伍举,而是贤士淳于髠。)

问鼎中原

春秋时期楚国争霸中原形势图

随后楚庄王奋起图强,先后任用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整顿内政,厉行法制,百姓安居乐业,兵力日益强盛,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为庄王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由于庄王日后取得丰硕业绩,确应验其所言“三年不鸣,鸣必惊人”,后世称为“一鸣惊人”。

自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麇、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雒邑陈兵示威。此举无疑令周天子大吃一惊,周王马上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

斗越椒作乱

前605年,楚国令尹(相当于相国)斗越椒,因为楚庄王分了他的权,便起兵谋反篡位。而此时,楚庄王正在外地率领大军攻打着陆浑戎。斗越椒的人一度占领了楚国的郢都,但终为所败。

止戈为武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邲之战中一举击败当时楚国以外最强的诸侯晋国,自此楚国强盛一时,不再有敌手。邲之战结束后,潘党对楚庄王说:“君王何不建筑起军营显示武功,收集晋国人的尸首建立一个京观?下臣听说战胜了敌人一定要有纪念物给子孙看,表示不忘记武功。”楚庄王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说到文字,止戈二字合起来是个武字。武王克殷,作《周颂》:‘收拾干戈,包藏弓箭。我追求美德,成就王业而保有天下。’《周颂》的第三章说:‘先王的美德而加以发扬,我前去征讨只是为了求得安定。’第六章说:‘安定万邦,常有丰年。’武功,是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丰富财物的,现在我让晋楚两国士兵暴露尸骨,炫耀武力以使诸侯畏惧,不消灭战争,哪里能够保持强大?百姓如何能够安定?没有德行而勉强和诸侯相争,用什么调和大众?乘别人之危作为自己的利益,趁人之乱作为自己的安定,如何能丰富财物?武功具有七种美德,我对晋国用兵却没有一项美德,用什么来昭示子孙后代?还是为楚国的先君修建宗庙,把成功的事祭告先君罢了。用武不是我追求的功业。古代圣明的君王征伐对上不恭敬的国家,抓住它的罪魁祸首杀掉埋葬以惩戒罪恶。现在并不能明确指出晋国的罪恶在哪里,士卒都尽忠为执行国君的命令而死,又难道能建造京观来惩戒吗?”

于是楚庄王在黄河边上祭祀了河伯,修建了先君的宗庙,报告战争胜利,然后回国。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在位23年,其子熊审即位,是为楚共王。

成就

政治

称霸诸侯

楚庄王一生武功巨大。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庄王亲自指挥楚、秦、巴联军灭庸服群蛮百蒲。

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楚庄王亲帅大军伐陆浑之戎,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周使,创历史佳话。

楚庄王九年(前605年),楚庄王亲领大军平定楚国战神——若敖氏的叛乱。

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楚庄王伐陈灭陈,之后听从申叔时的谏言而恢复陈国。

楚庄王十年(前604年)到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国六次伐郑,使郑臣服,开霸业之始。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庄王亲帅大军与前来救郑的晋军在邲地决战,大胜晋国,立威定霸。

楚庄王十九年(前595年)楚庄王亲帅大军围宋九个月,霸业达到顶峰。楚国八百年中灭六十余国,地方五千里,楚庄王在位期间就“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可见其武功之盛。

重用人才

楚庄王在位期间发现和使用了许多人才。被劫持事件中发现和使用庐大夫戢黎;早年沉溺于淫乐、“自静三年”时发现和使用了伍举、苏从等一大批人才,此后提拔和使用虞丘子、子孔、孙叔敖、子重、子反、蒍贾、伍参、申叔时、申公巫臣等文武人才。在楚庄王发现和使用的人才中,孙叔敖是杰出的代表。孙叔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法治,稳固国内;整顿军队,增强军事实力,助楚庄王成为霸主。“孙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为故,故使荆(楚)庄王功绩著乎竹帛,传乎后世”。司马迁也说孙叔敖“忠为廉可治楚,楚王得以为霸。”尽可见,孙叔敖对楚庄王称霸的巨大作用是大家公认的。

善于纳谏

善于纳谏也是楚庄王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内因之一。楚庄王一生有许多人给他众多谏言,他不以身份高低为标准而以是否有道理为标准,采纳其中有道理的谏言,有的已经做错了的就立即改正。

楚庄王一生采纳的重要谏言有:“自静三年”,时伍举冒死巧妙进谏,苏从冒死直言进谏,楚庄王采纳他们的谏言而振作奋起,使楚国官场为之一变,楚国大治。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邲之战前夕,楚庄王前任令尹虞丘子、现任令尹孙叔敖等都不想和前来救郑的晋军打仗,武参两次进谏,认为晋三军主帅与副帅在主战与主退这个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晋军将士无所适从,副帅不听主帅节制,自行其是,晋军必败,楚国是君统军,晋军是臣领兵,君遇到臣后退传出去是笑话,这番说辞终于打动楚庄王,楚庄王采纳武参的主张从而取得邲之战的胜利,立威定霸。

楚庄王十五年(前599年)采纳申叔时的复陈建议,灭陈后随即复陈,诸侯闻之皆朝于楚,并得到孔子好评。

经济

发展农业

孙叔敖

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据史籍记载,孙叔敖担任令尹期间,楚国经济、政治、军事均有重大发展。首先,兴建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按《淮南子·人间训》说法,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就“决期思之水,而灌云雩之野”,即带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灌溉农作物,这项水利工程,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孙叔敖任令尹后,继续兴建水利工程,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此项工程当在沮、漳水下游,建成后对以郢都为中心的农业水利灌溉带来极大方便。楚国南之沮漳水流域,北之汝水流域,都兴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网络。

商业政策

楚庄王曾认为楚国货币价值太低,就“更小以为大”,铸造减重大钱(实际价值低于其名义价值)取代原来的小钱。这种货币贬值政策,损害了商人的利益,过成了流通的混乱,使许多商人停业,民不聊生。楚相孙叔放得知这一情况后,要求楚庄王立即皮止大钱,恢复使用小钱.楚庄王接受了这一建议,使楚国市场又恢复了正常枚序,重析带荣起来。显然,反对国家实行拐害商业活动的货币政策,维护正常的商品货币流通扶序,是孙叔教辅佐绝庄王称霸诸侯所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外交

威服陈郑

陈国、郑国地处楚、晋中间地带,故晋楚争霸,必首先争夺陈、郑。楚庄王镇压若敖氏之乱后,任孙叔敖为令尹,政治稳定,国力增强,就全力北上攻陈伐郑,与晋展开了正面交锋。陈是小国,力量不强,故时而亲楚,时而附晋,受到晋、楚两国交互攻伐。

楚庄王十年(前604年),楚庄王刚平乱后,即兴兵伐郑,陈惧,转而附楚。晋毫不示弱,亦立即出兵救郑,伐陈。次年,晋为讨伐陈国亲楚,又继续攻打陈国。楚则攻打郑国,郑被迫与楚和。

楚庄王十二年(前602年),郑又转而与晋和,晋成公于是会宋、鲁、卫、郑、曹等国国君于黑壤。在此形势下,次年,陈只得与晋和,楚不放手,立即出兵攻陈,陈又转而附楚。

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夏,楚庄王经伐郑服郑后,即与郑、陈盟于辰陵(陈邑,今河南睢阳西北)。楚庄王为了稳定陈国局面,再一次举兵伐陈。攻入陈后,“杀夏征舒,诸栗门。因县陈”楚庄王后来仍恢复了陈国,迎陈灵公之子午为国君,是为陈成公。楚庄王灭陈后又复陈一事,当时影响很大,受到普遍称赞。

楚庄王在讨陈服陈的同时,也全力与晋争夺郑国。

从楚庄王十年(前604年)至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七年间,楚伐郑六次,几乎年年出兵,晋有时救郑,有时因郑与楚和又转而伐郑,争夺极其激烈,郑国忧心忡忡,深受其苦。

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春,楚庄王从争霸战略出发,再一次亲率大军攻郑,进抵郑邑栎(今河南禹县),郑国难以支持,惶恐不安,遂从楚。但楚庄王以为郑在晋、楚交兵过程中,时而亲晋,又时而亲楚,故从楚是迫不得已的,“自是楚未得志焉”。楚庄王对陈、郑均采取宽容怀柔态度,先以兵讨之,后以德服之,充分显示了这位霸主的睿智大度。

逼宋从楚

晋、楚争霸中原,争夺宋国是主要目标,宋之臣服与否,也是称霸的重要标志。昔日楚成王败宋,称霸中原;楚穆王于宋“田孟诸”,亦有实霸中原的标帜。故楚庄王平群蛮百濮后,即于楚庄王六年(前608年),与晋争夺宋国,并于北林(今河南新郑)大败晋军。第二年,楚又命郑伐宋,战于大棘(宋地,今河南睢县南),宋军又败,宋被迫筑城。其后,楚庄王重点打击陈、郑,对宋暂置一旁,宋则坚定附晋。

楚庄王为了彻底降服宋国,在邲之战后,把矛头指向了宋国。

楚庄王十八年(前596年),楚庄王为报复宋救萧之举,亲领军攻宋,但这只是教训性的。第二年,当作好了充分准备后,楚庄王决定派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无假道于宋”。楚庄王的用意在于向宋国挑衅,试探宋人的态度。申舟至宋时,宋人果然制止。楚庄王获此消息后大怒,“投袂而起。履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

楚庄王十九年(前595年)秋九月,楚庄王亲率大军攻宋,把宋国团团包围。宋国君臣惊恐,派乐婴齐赴晋告急求救。晋景公想派兵救援,大夫伯宗反对,认为“天方授楚,未可与争”,待楚衰后再见机行事。

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五月,楚军围宋已很久了,粮食将尽。楚庄王见宋已服,就与宋结盟,宋以华元为质,楚释围罢兵而回。楚庄王围宋,前后达九个月之久,晋国始终不敢出兵,足见楚国霸势强盛。楚庄王逼宋从楚,不轻易举兵攻城,后见其穷困难支,又主动撤兵。这种兵临城下,围而不破、逼其诚服之举,也属我国军事史上罕见的战例,具有深远的影响。围宋之役,震撼了中原国家。如鲁国大臣孟献子建议鲁国遣使去宋向楚庄王“聘而献礼”,“谋其不免也”,鲁宣公赞同,派孟献子去宋拜见楚庄王,加强了楚、鲁之间的关系。

文化

楚庄王大胆融通华夏,“以夏化夷”。楚庄王从个人修身养性到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注重学习、吸收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他曾向詹何请教什么是治国之本。楚庄王时期的朝章典制,仍然承袭中原礼制,“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楚国的官制有的尽管僭号称呼,有违周礼制,但仍沿用了许多中原称呼,说明楚国在不断效仿中原文明。

民族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遇到饥荒,于是北方的戎、西北的庸、糜以及群蛮、百蹼全部联合起来,一同攻伐楚国。有的大臣主张迁都以避让叛军,蒍贾反对迁都,认为叛军也可以追赶到新都,楚庄王采纳蒍贾的不迁都主张,下决心平叛,并最终平定叛乱,稳固国内局势。楚庄王灭庸服群蛮百濮,具有重要意义。楚国从此进一步巩固了后方,加强了与巴、秦的联系,可以全力北上图霸。

家庭

楚穆王

子重,即公子婴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

子反,东周春秋时期楚国的司马

楚共王

子囊,东周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

子庚,东周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

子南,东周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

轶事典故

庄王葬马

《史记·滑稽列传》中说,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给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对待百姓,甚至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从而,众臣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优孟听说楚庄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庄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庄王葬马这则寓言,从原先庄王执意以大夫规格葬马,到最后庄王答应放弃奢侈的葬马之举,映射了庄王从昏庸之君到圣明霸主的史实。“庄王葬马”以及“一鸣惊人”是楚庄王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庄王昏庸无道,到最后大彻大悟做明君,都表现在这两则寓言里。

后世也有类似庄王葬马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大宛向大汉进献了一匹汗血宝马。它死后,武帝执意要将汗血马厚葬,同样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后来,武帝也同样取消葬马之念。可见这两次葬马的事情基本雷同。

绝缨之宴

楚王绝缨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文武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朝臣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并希望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

过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交战,有位武将总是在前面冲锋陷阵,五度交锋五度奋勇作战,带头击退了敌人,最后终于获得胜利。楚庄王讶异地问他说:“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别优待你,你为什么毫不犹豫地为我出生入死到这样的地步呢?”那位武将回答说:“我本就该死!从前喝醉而失去了礼节,君王您隐忍而不诛杀我。我始终不敢因为君王您蔽荫的德行而不显扬地加以报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够肝脑涂地,用颈上的热血溅到敌人身上很久了!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带断了的人哪!”于是打败了晋军,楚国因此而得以强盛。

评价

楚庄王

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随武子: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章服。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

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①民不罢劳,君无怨言,政有经矣。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②楚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

顾栋高:灭庸而楚内乱夷矣,连巴秦而楚之外援固矣,灭庸以塞晋之前,结秦以挠晋之后,斯不待陆浑兴师,而早知其有窥觎周鼎之志矣。

后世纪念

楚庄王台位于湖北荆州城北8公里处纪南城内东北隅,据《水经注》记载,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宽六丈,东西长九丈(现高6米,南北宽20米,东西长30米)。前597年,晋楚之战,楚获大胜,威震九州,楚庄王为安抚列国君主,建筑高台,邀请列国君主来此聚会,众诸侯推庄王为盟主。此后“远者来朝,近者入宾”,楚庄王威望日重,楚国国势日强。后人因而谓此台为钓诸侯台,故又名“钓台”。

相关文章

王道和霸道——从晋文公到楚庄王

楚成王通过泓之战,一时在中原已无敌手,这种状况让中原各国多少有些屈辱。尽管楚通过“尊王”获得了中原各国一定程度上的身份认同,但是包括周天子在内的中原君长仍对荆楚侵吞中原的后果忧心忡忡。就这个时刻,历史上又出了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诸侯——晋文公。晋文公的霸业晋文公重耳命途多舛。作为大国,晋总是祸起萧墙,

2024-11-12 10:32:54

宋太宗赵光义:一个不懂军事的皇帝,却耽误宋朝300年

天降祥瑞,成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939年出生,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的母亲曾经梦到有神仙给与太阳给她,梦醒之后就发现自己怀孕。到赵光义出生的当天夜晚,红色的光像火一样,街道小巷都充满异香。天象异变,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他的不平凡。赵光义从小就聪颖,在很多方面都十分有主见。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游戏的

2024-11-12 10:18:01

楚庄王:春秋霸主的崛起与辉煌

在春秋时期的历史长河中,楚庄王以其卓越的文治武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霸主。他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举措逐渐实现的。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究楚庄王成为霸主的过程及其在位期间的各项重要举措。即位之初的韬光养晦楚庄王即位之初,面对的是一个政治动荡、经济萎靡的楚国。然而,这位新

2024-11-12 10:03:30

宋太宗嫔妃那么少,野史却把他黑成一个好色之徒,真冤

01、争议的宋太宗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赵匡胤离奇暴毙驾崩。十月二十一日(976年11月15日),赵匡胤弟弟晋王赵光义即位。大名鼎鼎的宋太宗就此上线。《赵匡胤传奇》宋太宗赵光义剧照,邵峰版赵光义是迄今最经典的,将赵光义阴柔展现得淋漓尽致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宋太宗

2024-11-12 09:48:25

宋太祖赵匡胤确实是被谋杀死的?

宋太祖死去,其弟赵光义继位,是宋初著名疑案之一,史称“烛影斧声”。 关于宋太祖之死,《宋史·太祖三》的记载十分简单,仅有“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一句。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比较详细。书中说,太祖“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地,大声谓

2024-11-12 09:32:57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