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宋史: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无奈和精明,能用钱解决的事,那就不叫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2 08:33:07    

宋朝建立后,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为维护政权稳定、消除五代时期的乱局,避免出现尾大不掉的藩镇,再加上其自身欺负后周“孤儿寡母”的经历,因而把防备武将当成头等大事在抓。

但赵匡胤并没有采取激烈的手段打压武将来收缴他们的兵权,而是把事情放到台面上来,跟相关的老兄弟、老战友们在相对和谐的状态下进行了商量,也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根据相关史料中的记载,“杯酒释兵权”一共进行了两次,分别是在宋朝建国后的第二年和第九年。

一般说“杯酒释兵权”主要是指第一次,在这次跟老兄弟、老战友们商量收回兵权事宜时,赵匡胤说了一段比较著名的话:

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匡胤说得很直白,就是用单纯的金钱富贵换取他们手上的兵权,并承诺用联姻的方式拉近皇族和他们的关系,以此表示不会搞兔死狗烹那一套。

赵匡胤成功了,以石守信为首,大家纷纷赞同赵匡胤的意见,并从第二天起,陆续辞去手中的实权职务。

而赵匡胤也没有违背承诺,“上喜,所以慰抚赐赉之甚厚”

“杯酒释兵权”在后世广受赞誉,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流血,在古代,大凡皇帝猜忌武将,很多时候都是以残酷结尾,如赵匡胤这般,实在是做出了一个皆大欢喜的榜样。

赵匡胤如此和谐的处理收缴兵权的事情,主要有两点原因:

  • 第一:宋朝建立之初还处于诸侯割据时期,还要打仗,宋朝内部不能乱,还要考虑到前线将领的心态。
  • 第二:赵匡胤的皇位来得不怎么正,他不能用激烈手段处理异见。

所以,赵匡胤只能采取商量的方式解决问题,然后拿出终极大招,用钱收买这些将领。

如宋朝之后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就没有赵匡胤这般顾虑,而且,朱元璋大规模处理武将问题,也是在明朝建立了二十多年后,战争基本远离了才动手。

赵匡胤的态度也很好,人生在世,无非权和钱,收了人家的权,就给人家钱,相当于等价交换,这些武将花费再多,也只是少数人,以一国之富供养他们还是花费得起的。

如石守信,《宋史》中记载他失去兵权后“专事聚敛,积财巨万”,赵匡胤一点也不在乎,一个家族再怎么敛财,还真能比国家多?

在赵匡胤看来,能用钱解决的事,那都不叫事,他在之后处理类似问题时,经常以此为准则。

举几个例子,宋朝建立后的第二年,赵匡胤任命后周时期的老同事李汉超到关南(属于抗辽前线)任职,李汉超在这里待了有十多年,期间做了许多不法之事。

有一次,有人告发李汉超强抢民女和借钱不还,“人有讼汉超强取其女为妾及贷而不偿者”

赵匡胤亲自跟告状的人谈判,帮李汉超把问题解决了,而对于李汉超的处理,只要求他“亟还其女并所贷,朕姑贳汝,勿复为也。”

然后,赵匡胤继续责备李汉超说:“不足于用,何不以告朕耶?”

也就是说,赵匡胤并不在乎李汉超是否强抢民女和借钱不还,只是怪他缺钱用为何不找自己来要?能用钱解决的事,那都不叫事。

再如赵匡胤有一次对曹彬没有践诺,他同样用钱解决问题。

宋朝灭掉南唐前,赵匡胤为激励主帅曹彬,向其承诺:“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宋初的“使相”就是给予同平章事的头衔,有宰相之名,但无宰相之权,虽然如此,这也是相当值得臣子奋斗的荣誉。

可当曹彬灭掉南唐后,赵匡胤食言了,跟曹彬表示,还有北汉没有消灭,干脆等你帮我把北汉也灭掉后,再给你封“使相”

赵匡胤食言的主要原因我猜是曹彬还年轻,南唐灭亡那一年,曹彬才44岁,后面还有北汉、辽国等敌人要打,现在就当了“使相”,以后再立了功劳怎么办?

对于曹彬可能的不满,赵匡胤也很干脆,就是用钱解决问题,“乃赐彬钱二十万”

曹彬收到钱后也只能郁闷的表态:“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曹彬的这个“使相”之位其实也没等多久,南唐灭亡后的第二年,赵匡胤就“意外”去世了,接替人宋太宗赵光义为收买曹彬,刚登基就把曹彬最想要的这个头衔给他了。

赵匡胤喜欢用钱解决内部问题有无奈之处,皇位来得不正,底气不足,能不强硬就不强硬,而精明之处在于,用最小的代价换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实际利益,还能给自己换取好名声,其实不算亏。

不仅仅是对内的武将喜欢用钱处理问题,对外赵匡胤也有类似的思路。

赵匡胤在平灭南方诸国时,把收缴回来的财富存起来,设立了一个“封桩库”,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向辽国赎买燕云十六州,同样是想用钱解决问题,实在连钱都解决不了,才会向辽国开战。

他的这种思路,对于宋朝后世之君和士大夫们的影响应该还是有的,宋朝从跟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就比较习惯用钱解决外部争端。

跟宋朝并立的国家,如辽国、西夏、金国、元朝,都接收过宋朝以“岁币”的形式给予的钱财,也就是用钱换取跟这些外部势力的和平相处。

辽、金、元也就罢了,他们也是当世大国,可连西夏这种“蕞尔小国”,后来也能收到宋朝的“岁币”,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样的,军事上不给力是主要的,可开国皇帝赵匡胤习惯用钱解决问题的思路,很难说没给后世皇帝们留下不好的榜样。

相关文章

杨朱、墨子都是什么主张?为何孟子批他们“无君无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变法图强,这一时期的天下相比于孔子时代,更是“礼崩乐坏”,因此杨朱学派和墨子学派的各领风 骚,成为天下显学。孟子评价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当然不会称赞杨墨学派,他要表达的是:道统中断了,诸侯们肆无忌惮,各种荒诞学说层出不穷,杨朱、墨翟

2025-09-03 03:22:27

齐国名臣邹忌,到底是辅佐齐威王称霸的贤臣,还是嫉贤妒能的奸臣

01韬光养晦,邹忌等待好时机故事要从齐桓公田午十八年(前357)说起,那一年齐桓公逝世,他的儿子田因齐即位,史称齐威王。大家会好奇齐国不是姜太公的封地吗,怎么会变成姓田的呢?因为这里有段比较复杂的权力更迭,那就简单交代一下,陈国公子灭国后,逃到了齐国,改为田姓,不断实行仁政,一步步攫取姜氏的权力。等

2025-09-03 03:02:33

邹忌:我不但讽齐王纳谏,还赶跑了田忌和孙膑

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把邹忌描写成一位善于自省而又清醒的人,看起来着实是齐国的贤臣。成语“田忌赛马”的主人公田忌和孙膑,是齐国两位很有才能的人。在当时的齐国,邹忌相当于是丞相;田忌是宗室,在孙膑的帮助下善于军事,田忌和邹忌,也就是一将一相。我们能在田忌和邹忌身上看到传说中的将相和吗?事实上,邹忌不

2025-09-02 01:16:36

骆宾王是如何成为从军西域第一诗人的

自古以来,文人士子都渴望成才,追求功名,不论出身,无问西东,骆宾王也同样。但遗憾的是,科举不第,加上仕途艰难,尤其是遭人密谋设陷,骆宾王只能以“戴罪”之身,另辟蹊径,应募从军,立功沙场也就成了一种自然的选择。自孩提起,骆宾王不仅学文,也练武,因而具有出将入相的潜质,再加之“书剑传家”是骆氏家族的传统

2025-09-02 00:49:52

盛唐备受忽视的诗人,王翰这十首诗,豪放不羁,感情奔放,真经典

他是盛唐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因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让其名字入围我国文学史殿堂,他便是盛唐诗人王翰。他为人个性鲜明,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仕途极为不得意,但正是因为这种性格造就其诗歌华丽,感情奔放的特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位唐朝诗人王翰的十首诗作,体会其诗歌的独特性格与豪迈之气,相

2025-09-01 04:10:5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