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宋太宗赵光义高梁河惨败经过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5 09:18:35    


一、乘胜北伐

话说宋太宗赵光义荡平北汉,志得意满,创作了《平晋赋》和《平晋诗》,命侍臣唱和,把酒当歌。

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公元979年)六月,宋太宗趁灭北汉之余威,挥师东进,意在收复燕云失地。

赵光义的意图很明显,直扑辽南京,

六月十九日便进入辽境,在金台顿(也叫金台驿,今河北清苑一带)招募了百余个向导,令日骑东西班指挥使孔守正等将领率兵直扑岐沟关,辽守关将领刘禹看到神兵天降,开城投降,沿途州县辽守将几乎望风而降,仅在涿州一带遭遇到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与统军使萧讨古的一支人马阻击,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耶律奚底被势头强劲的宋军击败而退走。宋太宗所统宋军仅用四天时间,就进抵辽南京城下(又叫燕京,原幽州,今北京),一下令南京城中的辽将士陷入恐慌的混乱之中,此时,辽南京留守韩匡嗣不在城中,其子韩德让权知留守,立刻组织军民守城,以待增援。

宋太宗这次北伐,所率人马不少于十万,他把御营指挥所设在南京城南的宝光寺,亲临城下指挥围城作战,势必拿下南京(幽州),命令定国军节度使宋渥攻打城南,彰信军节度使刘遇攻打城东,定武军节度使孟玄喆攻打城西,河阳军节度使崔彦进攻打城北,每面攻城部队应该不下万余人。命令宣徽南院使潘美为知幽州行府,事,为攻破城池后接管幽州作准备。命令桂州观察使、洮州观察使米信率军屯驻城外东南角“以备非常”,也就是预备队,并且命令右龙武将军赵延进督工建造攻城器械,限半月内完成。据分析,在北面警戒辽援军的人马约两三万人,扈从宋太宗的禁卫亲军也有两万余人。

赵延进行动迅速,攻城器械八天就完工。

六月二十六日,宋太宗在禁卫军的护卫下亲自到城北监督诸军全面攻城,并且清理外围,派人劝降。三十日,又坐步辇威风凛凛地来到南京城下,督促诸军攻城,而宋太宗的出现在城北,这也为后来宋军惨败埋下伏笔。试想:宋太宗自己率殿前士卒于城北,恰面对辽援军,而充当预备队的曹翰等人,却率兵于城东南,也恰恰被辽军擒贼先擒王了,让宋军瓦解了。

二、耶律休哥驰援

却说辽景宗耶律贤与皇后萧燕燕得到边报,立刻召集蕃汉臣僚商议破敌之策。如今作为缓冲的北汉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是面对北宋的攻势,如何应对。对于南京等地,有人主张放弃,退保虎北口、松亭口一线。有人主张固守南京,出兵救援,这是战略要地。

皇后萧燕燕听了大臣们的建言后,力主固守南京,如放弃南京,整个燕云地区将会不复属辽,故南京势在必守,派出援兵,击败宋军。萧燕燕派使臣向在南京周边地区的耶律沙部、耶律斜轸部、耶律奚底部、萧讨古部以及在南京北松亭关一带的耶律学古部诏示“军中事宜”,时为惕隐的皇族耶律休哥更是主动请缨,驰援南京。

且说宋军在宋太宗亲自督战下,不惜代价,连日攻城,炮石连天,为了拿下南京,连屯扎城东南曹翰所率的精兵预备队都投入攻城,一时间形势十分危机,不时有军民翻城而降。

正在宋军不惜代价攻城之机,辽将耶律休哥率五千骑兵已经到达南京城城西的西山山麓南下,由于耶律休哥律所统人马有限,一面派人通知在南京外围的辽军各部,一面令将士白天每人举两面大旗,夜间每人持两把火炬,虚张声势,迷惑宋军。

辽南府耶律沙率所部奔赴高梁河,突击到宋军侧后诱敌(高梁河从南京东南流过,是桑乾河支流,这一带也是宋太宗所处的位置,也是宋军撤兵必经之地)。

当宋太宗闻知有万余辽兵正沿高梁河移动,统兵大将是耶律沙。

可以说从宋太宗到宋军将士,对于耶律沙这个名字太熟悉了,他与宋军多次交锋,是辽军中的著名将领,如今他率人马出现在高梁河一带,引起宋太宗的怀疑,但区区万余人,宋太宗想用优势兵力一口气拿下,就亲率禁卫军,又调集一部分攻城部队,奔耶律沙这股辽军而来。

耶律沙率辽军是沿高梁河由东南而往西北,宋太宗率宋军是沿高梁河由西北而东南,很快,双方就狭路相逢于河畔。

宋太宗信心满满,仗着人多势众,击鼓摇旗就杀了上来,耶律沙心中有数,指挥部下奋起迎战,一时间尘埃蔽日,杀声震天。双方来来往往激战了两个时辰,耶律沙所部辽军支撑不住了。

宋太宗看到战场上宋军气势如虹,一下更是精神百倍,他把手中的令旗一挥,对耶律沙部辽军发起最后的总攻,将土们个个争先,人人奋勇,他手下那些禁卫将士更是争先杀敌立功,生龙活虎一般杀过阵来。

耶律沙所率的辽军仿佛如决堤之水,纷纷掉头策马顺着高梁河畔而逃。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宋太宗以及宋军将士,根本没有想到这是一个陷阱。

三、高梁河之战

当宋太宗与将士们正追杀得兴起之时,突然之间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一支辽军横斜里杀出,拦腰斩断了追击的宋军,刹那间追击的宋军大乱,随之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辽惕隐耶律休哥率领的辽军已经包抄到宋军南面,发起进攻。

宋军已经与耶律沙部鏖战多时,体力消耗很大,突遭耶律斜轸与耶律休哥两支生力军分左右翼夹击,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士卒找不到将领,将领找不到宋太宗,仓猝迎战,宋军死伤无数。耶律沙也率所部策马返身杀回,宋太宗没想到风云突变,急调攻城部队来援。而守城辽军看到攻城宋军匆忙撤围,料到援军到达,于是擂鼓摇旗,呐喊助威,并打开城门,耶律学古率拔中兵马自后攻击宋军。

这是一场宋辽之间的一场浴血大战,斗志昂扬的辽军在宋军中往来驰骋,所向披靡,杀得宋军人仰马翻,宋太宗在激战中大腿上与屁股上分别中了一箭,伤势很重,被禁卫军拼命护送回行营。

宋太宗惊慌失措地返回行宫,夜里狂风大作,宋太宗深恐辽军来袭,失了性命,就在夜里投下将士,率少数亲信悄悄南逃了,留下扈从宿卫官御龙弓箭直都虞候高琼在御帐中,让乐人演奏“引龙真乐”,给将士造成他在御帐的假像。

由于屁股与大腿中箭,伤的很重,宋太宗逃到涿州,已经无法乘马,侍卫们找来一辆驴车(据说是窃了一辆驴车),宋太宗“变服”换乘驴车,自小路失魂落魄地南逃到保州金台驿。

且说辽军,虽然击败宋军,伤亡也也很严重,惕稳耶律休哥也身受三处创伤,鸣金收兵,安营休息。

次日,耶律休哥与耶律斜轸诸将又对宋军发起雷霆攻势,而宋军群龙无首,不见了宋太宗,士心一下崩溃了。辽军一鼓作气追杀了三十余里,斩首宋军上万,缴获大量的兵仗、器甲、粮草,还有宋太宗御用的服装宝物,随从侍奉的宫女,包括北汉皇帝的妃嫔们。

辽军将士们还想乘胜追击,惕隐耶律休哥道:“穷寇莫追,圣上与皇后令我等解南京之围,任务完成,宋军大败,目的达到。”实际上辽军将士们也负出惨重的代价,已成强弓之末。

四、“金台失律”

且说宋太宗逃到金台驿,刚刚坐下来稍稍休息,有人来报:有数千人马向南溃奔。宋太宗十分生气,命令殿前都虞候崔翰率一千禁卫军追回来。

崔翰奏请说:“请求陛下不要追究南溃之罪,臣愿单骑独往,领其而归。”

宋太宗望了一眼崔翰,同意了。

于是,崔翰单骑而追,对着溃逃的士卒扬鞭大喊:“将士们,今天子圣明,诸君负坚执锐,卫驾远征,何故溃走,今圣上特遣我来邀诸君回营,知大义者速返。”于是,这股南逃之军随崔翰返了回来。宋太宗龙颜大喜,解下身上所佩的金腰带赐给崔翰。

宋太宗的“卫队”首领高琼率所部奋勇突围而出来到行营,而宋太宗的六班卫士都不见了,宋太宗恼羞成怒,要治罪砍头。高琼劝谏曰:“陛下晨夕兼行,令不密下,此乃主将之罪也。今卫士皆以材勇选,从征攻下太原,有功未赏,却欲尽诛之,其可乎?”

高琼的劝谏暗示此次兵败,是主子的责任,而今要对手下开刀,有可能引起兵变。

宋太宗沉思片刻,不在追究。通过此事可以分析,这些南奔者,当是宋太宗的亲卫禁军,因宋太宗受伤,这些六班禁卫怕受牵连而南逃,这便是所谓的“金台失律”。

有关宋太宗这次北伐失败,宋朝官方记载闪烁其词,极力回避,李焘的《长编》中说:“上以幽州逾旬未下,士卒疲顿,转输回远,复恐契丹来救,遂下诏班师。”是说宋太宗主动班师了。

其余的徐松《宋会要辑稿》、王称《东都事略》都没书战败之事。《宋史》参与此次北伐的曹翰、崔彦进、刘遇诸将的传,都含糊其辞。

到是宋人私人记载,多言宋太宗兵败,《默记》中载:“太宗自燕京城下军溃,北虏追之,仅得脱。”

杨亿《李继隆墓志》中书:“会戎人救至,我师不利,仓卒之际,即议班旋,车驾宵征,诸将皆去”。

宋太宗高梁河之败,一来是战略上轻敌,战术上的失误;二来是宋太宗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与布置,把自己暴露给辽援军,遭到攻击后,宋太宗自己先逃,而全军崩溃。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