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个成语,经常称那些公正不阿、敢于向亲友亮剑的人为“大义灭亲”,这词听上去是在褒奖这样的人公平、公正,即使是对待亲友,也如同对待普通人一样,适用同样的法律,而没有区别待遇。
可事实上,在中国传统观念,大义灭亲未必是件好事,古代司法制度中有“亲亲相隐”的原则,本质上就是对“大义灭亲”的否定。
从传统统治根基而言,德治高于法治,统治者们是提倡层次分明的亲属关系,进而衍生到阶级分明的权力架构,以此确保最高权力代表皇帝的绝对权威,这比“大义灭亲”带来的眼前公正重要得多。
南宋名臣洪迈,在他的著作《容斋随笔》中就提出“二传误后世”的观点,而其中的二传,指的正是《左传》里“大义灭亲”之语,以及《公羊传》里“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之语,这二者的本质都是破坏了早就定好的阶级次序,对原有权力架构提出了例外的依据,而洪迈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左传》里记载了石碏杀子的故事,这成为大义灭亲的典范,被后世所援引,酿成无数惨案。
这个故事是如何的呢?
石碏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官职名,不是医生),他年事已高,是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他还有个儿子石厚,自然也是年少得势的贵族高官,更重要的是,石碏这个儿子与当时卫国国君卫庄公的小儿子州吁关系很好。
州吁是卫庄公最宠爱的儿子,但他生母出身低微,只是个宫女,州吁也是性情暴戾、好大喜功,喜欢纸上谈兵。
卫庄公想立州吁为世子,征求老臣们的意见,石碏坚决反对,但石厚却与州吁交好,整日里搅在一起惹是生非。
卫庄公死后,公子完继位,是为卫桓公,卫桓公性情懦弱,弟弟州吁看有机可趁,便与石厚等人发动宫变,刺杀了卫桓公,自己继位为君。
但卫国另一位公子、州吁的另一位哥哥晋则逃往国外,州吁担心兄长晋借他国之兵征伐他,干脆先下手为强,准备与鲁、陈、蔡、宋四国结盟伐郑,借此转移国内注意力。
石碏在州吁、石厚前往陈国之时,暗中与陈国大夫子针通信,让陈国趁机捉拿弑君贼州吁、石厚,州吁、石厚压根儿没想到去陈国结盟,又没有利益冲突,对方突然就发难了,失手被擒。
对于如何处置这二人,陈国不便插手,分别关押后让卫国自己处理。
卫国诸臣商议,有人提议处死州吁,但石厚可以从轻发落,石碏却坚决不同意,两个都杀了。
《左传》中评价石碏“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
而就是这句评价,后人引经据典,父子兄弟等亲人之间发生冲突时,便以此为理由,随意杀之。
洪迈举例汉章帝废太子庆、魏孝文帝杀太子恂、唐高宗废太子李贤,均是打着“大义灭亲”的旗号,实际却是行不义之举,有了所谓的特例,后人只会变本加厉。
不过,洪迈举的几个例子,都是皇权斗争,是关于皇位继承权的问题,本身谈不上正义或者非正义,也并非如州吁一般弑君篡位,而是作为上位者的帝王对自己儿子的处置。
魏孝文帝杀太子元恂,唐高宗废太子李贤,都是出于政治考虑,汉章帝虽然废了宋贵人所生太子刘庆,却并没有害其性命,后来刘庆的子孙甚至相继做了皇帝,算得上是“咸鱼大翻身”。
古装宫廷剧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大概意思是说如果母亲出身尊贵,儿子的身份也要高人一等,而如果生出了儿子,并且这个儿子受到重视、拥有一定权力,则母亲的身份也跟着水涨船高。
这句话,通常出现在皇室选择继承人时,以母、子地位来评判谁更有优先继承的权利。
这句话的起源,是《公羊传》里记载的鲁隐公、鲁桓公的事情。
这哥俩咋回事呢?
简单说,就是鲁隐公息是哥哥,但他妈妈声子的身份稍微低一点;鲁桓公允是弟弟,但亲妈仲子身份稍微高一丢丢,不过这种差别真的很小,说一丢丢就是一丢丢。
其实,说起来声子和仲子都不是鲁惠公的正室嫡夫人,而是陪嫁的媵妾,但是仲子是右媵,地位仅次于嫡夫人,比声子地位稍高,所以严格说起来,如果“子以母贵”的话,允的地位就略高于息。
不过,鲁惠公更想立允为国君,主要原因恐怕不是地位高低的考虑,而是他更宠爱年轻的仲子。
话说仲子其实原本并不是鲁惠公的媵妾,她是宋武公弟弟的女儿,鲁惠公为儿子息聘娶仲子,新妇到了鲁国,鲁惠公一看新媳妇太漂亮了,当什么儿媳妇啊,当我媳妇吧!
于是强占了仲子,息的儿媳妇变妈,地位居然还高于息的亲妈,这上哪儿说理去?
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王室嫁娶就是这么乱,抢儿媳妇的国君也不止一个,已经算不上新鲜。
仲子为鲁惠公生了个儿子允,老头疼爱小老婆、小儿子,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问题在于,他就算想立小儿子为国君,上面还有个大哥呢,这几岁的小儿子也主持不了政事,还得听大哥的。
哥俩的爹过世后,大臣们公开投票,认为哥哥贤能而且年长,就拥立他为君,也就是鲁隐公。
据史书记载,鲁隐公确实贤明,是个好人,当了十几年国君,一心想着等弟弟长大了就传位给弟弟,可等来的却是弟弟的利刃。
长大的允杀了哥哥息,自己当了国君, 鲁隐公连埋在哪儿都没人知道,死了也白死。
事实上,鲁隐公、桓公这段旧事,在先秦时期有一定代表性,类似周公辅成王,年长的公子未必成为国君,但可以成为实际执政者,可的废长立幼、以妾为后妃则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洪迈举例的汉哀帝尊傅昭仪为太皇太后,那可是他的亲祖母,但汉哀帝的父亲刘康却并没有成为过皇帝或太子,谈不上母以子为贵,但却是为人子孙的为自己的血脉至亲争取权益之举,排在她前面的还有真正的太皇太后,谈不上混淆后妃尊卑。
至于说另一例汉光武帝废太子刘强而立东海王刘阳,前后两位太子的废立确实与前后两位皇后郭圣通、阴丽华的废立息息相关,母子荣辱与共,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总不能亲妈被废,已经另立了皇后,却还由废后的儿子当太子吧?那不是给自己挖政治陷阱嘛!
裴矩何人?他是隋及唐初的重臣,论及才干,他精明练达,智勇兼具,常常有超拔同侪的地方。来源:《新华日报》可炀帝杨广即位之后,裴矩还是那个裴矩,但他的机巧才干不是用来成就功业,而是全花在取媚杨广的喜好上了。筹边大将竟成为献媚的佞臣。隋炀帝要迁都洛阳,裴矩被任命为建造府省的总办。他知道皇上迁都心切,遂督促
2025-08-14 01:41:05李渊,著名官二代兼富二代,祖上显赫的可以说是不要不要的。他们李氏一门的祖先,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开国皇帝李暠,自带真龙天子基因,那是相当有排面。李渊的祖父,叫做李虎,虎哥是南北朝时期,北朝西魏的太尉,也就是当时西魏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李渊的父亲,叫做李昞,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李渊父系一门显赫,他母亲那
2025-08-14 01:22:09《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宰相。这一年距离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已经过去十年了。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小官,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吞并了之后,也就做了韩国了小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韩重兵压境,申不害建议韩昭侯亲自去朝见魏惠王认错示弱,魏惠王挺美就撤兵了。以此为由,韩昭侯发现申
2025-08-13 00:35:20璧归赵:蔺相如的历史背景与事。“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它源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 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国使者蔺相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从秦国手中保全了和氏壁,并将其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的传奇经历。2. 和氏璧又称和氏之壁,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璧。传说中是由楚国人卞和发现
2025-08-13 00:02:42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靠了哥哥霍去病的引荐,他才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成为汉武帝身边的郎官,进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霍光的特点和弟弟霍去病截然不同,霍去病处处锋芒毕露,而霍光则处处谨小慎微,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办事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就凭这一点,就已经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了。霍光做事有多谨慎呢?举个例
2025-08-12 02:51:04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