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立一志,忠一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6 10:18:15    

提起大宋,世人都知道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朝代。


前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雄浑豁达,后有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清新婉约。


然而,在众多的佼佼者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


他允文允武,“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他的文人浪漫;“气吞万里如虎”的他的武人豪迈;“男儿到死心如铁”是他坚守的志向。


著名史学家邓广铭曾称赞他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斗士,一个有良心、有才干的地方官、一个豪情万丈的爱国词人。”


他就是南宋第一猛将,人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以报国雪耻为志,以驰骋疆场为荣,但却生不逢时,儒冠误身,最后郁郁而终。


虽一生不得志,但才华传千古。


千百年来,他的词作一直受到世人的追捧和称赞;他赤胆忠诚的英雄气概,始终在历史流传中,经久不衰。


1

鲜衣怒马,立志报国


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地山东济南。


辛弃疾年幼丧父,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在靖康之难后,为了保全族人性命,被迫在金朝做官。


他对辛弃疾给予厚望,取名“弃疾”,是希望他能继承辛家家谱,弃国家之疾,复中原山河。


儿时的辛弃疾读书、写字甚至研读兵法,样样优异,更为重要的是,收复失地的信念,融进了他的血液里。在祖父的影响下,他自小就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1161年,完颜亮率军南侵,金朝疆域内兵力空虚。22岁的辛弃疾便在济南山区,组织两千名义士,开始反金斗争。随后,他率部归顺耿京,任军中掌书记。


在此期间,他的朋友义端,趁其不备偷走了帅印,欲投金军邀赏。


辛弃疾得知此事后,立即飞马上身,在义端还没到到金营前,就已将其斩落马下,拿回帅印。


此事后,耿京对辛弃疾委以重任,两人志同道合,情同兄弟。辛弃疾建议耿京,联合南宋朝廷一起抗金,耿京欣然答应。


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奉表归宋,受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的接见,并被授予右承务郎职位。


辛弃疾出色完成任务后,快马加鞭想将这个喜讯告诉耿京。然而等他回到城中才知道,大帅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此人已投奔金朝。


辛弃疾当即拍案而起,带领50人夜袭金军营地,在几万人的搏斗中,生擒张安国,押其押回建康城,斩首示众。


辛弃疾此举,震破金人肝胆,壮大宋人声威,他的“战神”之名从此远扬,而这一年他才年仅23岁。


随着叛徒张安国叛逃一事落下帷幕,辛弃疾心中百感交集。他为耿京的死哀悼,也为义军曾经的辉煌感到惋惜。


也就是在这一年,辛弃疾正式成为南宋朝廷的一员。


鲜衣怒马,立志报国。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群年轻人,在国家分裂之际,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勇敢匡扶山河,用自己的智慧拯救国家。


纵然战场凶险,生死无常,但一颗报国之心永远沸腾,不曾停歇。


司马迁曾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人这一生,为理想而奋斗,才不算辜负自己,如果能报效国家,那便是人生最骄傲的成就。


2

以笔代剑,不忘初心


李白曾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3岁的辛弃疾也正如大鹏一样,怀揣着收复失地的梦想,准备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然而,天不遂人愿,一心想要带兵打仗,收复中原的辛弃疾,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他被授予江阴签判的文职,在此后六年的时间里,都只是一些招抚流亡,训练民兵的差事。


辛弃疾不愿就此蹉跎岁月,1170年,31岁的辛弃疾向宋孝宗献上《九义》、《美芹十论》等军事论著。


但南宋的朝廷,求和派占上风,尽管辛弃疾满怀报国热情,写下了许多主战的建议书,却均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辛弃疾在无奈和失落中,只能在地方任职上有所作为。


他平定了江西茶寇之患,创建了飞虎军,抓获多地盗贼,使湖湘地区恢复稳定。


闲官10年,并没有磨平辛弃疾的棱角,他的飞虎队日渐壮大。然而,正当他准备等时机成熟,将这支队伍归入抗金大军时,却因监察御史王蔺弹劾而落职。


被罢官后,辛弃疾退隐到上饶新居居住,将新居取名为“稼轩”,自号“稼轩居士。”


习惯了金戈铁马的生活,悠闲安逸的日子,让辛弃疾无所适从。


他眼看国事日非,自己却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只得将悲愤的心情,寄予词章中。


1203年,辛弃疾完成了稼轩词乙、丙、丁集的全部内容,《稼轩词》从此诞生。


无论是带兵打仗,亦或者舞文弄墨,辛弃疾都信手拈来。他既是驰骋疆域者,也是以笔代剑者。


曾经年少气盛的他,建立义军,追贼夺印,生擒叛将,开启自己人生最璀璨华丽的开章。


可恨峨眉有人妒,小人馋君王。朝廷的主和苟安,让铁甲烈马,威风凛凛的热血男儿,与弓刀长剑、旌旗画角就此别过。


20年的时间里,他再未上过战场。纵然是补天的经纶手,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仰天长叹,感慨命运的无常。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纵然报国无门,但辛弃疾的志向从未改变过。他自始至终都像一位枕戈待旦的将军,随时等候皇帝和前线的召唤。


董必武说:“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片松劲退干寻。”


人生的路,从不好走;英雄的梦,也很难圆。但辛弃疾的热血从未冷却,他在逆水行舟中,默默等待时机。


纵然半生起伏不定,年华已然老去,但铮铮铁骨依然挺立,豪情壮志依然尚存。


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不是为命运的不公而叹惋,而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3

立下一志,忠其一生


俗话说,立志容易守志难。


从古至今,有多少热血男儿在遍体鳞伤后,放弃了当初的志向。


但辛弃疾终其一生,都守志不忘。


1204年,64岁的辛弃疾,终于等到了不是机会的机会。


主张北伐的权相韩侂胄,开始起用主战派人士。一听到召唤,辛弃疾不顾年迈和病痛,立即持马上任。


这次能上阵杀敌,对于辛弃疾来说非常感慨,他等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重回战场。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与韩侂胄在北伐抗金决策上,无法达到共识。而独揽朝政的韩侂胄,便以各种名义将他屡次降职,无奈之下,辛弃疾只得主动辞职。


韩侂胄赶走辛弃疾后,贸然北伐,结果一败涂地。他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结成联盟,以杀死韩侂胄作为与金人和谈的条件,不久,韩侂胄被处死。


兵败后,66岁的辛弃疾欲哭无泪,他再次登上北固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从青年时代杀进金营的“气吞万里如虎”,到苦苦等待了几十年之后的“廉颇老矣,”曾经豪迈热血的辛弃疾,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在南归的40多年时间里,辛弃疾有近20年的时间被赋闲在家,30多次的频繁调动,造成他一生壮志难酬,最后只徒留“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悲凉遗憾。


1207年9月,辛弃疾在铅山居所孤寂离世,在弥留之际,他仍用微弱的声音喊着:“杀贼、杀贼……。”


生的壮烈,死的凄凉,这是命运对一生铮铮铁骨,志在“补天裂”的热血男儿辛弃疾,最大的不公,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流传千古,这也是命运对他最大的公平。


辛弃疾去世23年后,他被列为铅山县乡贤十六人之一,朝廷加赠其为少师,谥号“忠敏”。


陆游曾说:“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真正厉害的人,一生都坚守自己的心志,即使离世也壮心不改。


命运会磨练人的心志,也会温暖人的心怀。


一生坚守一志,虽不得圆满,也不留遗憾,因为人间值得。


4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用12个字称赞辛弃疾:“德行高标,诚心尽力,忠国爱民”。


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


曾经鲜衣怒马,厮杀疆场,立下报国誓言;纵然际遇坎坷,也要执笔为剑,将心志寄予词中。


一生戎马,一生少年,纵然终生不得志,亦满怀热忱,始终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纵然岁月蹉跎了人生,但豪情壮志至死不渝。


一个人,只有经历过世事沧桑,才能明白人生的起落无常。


而评判一个人价值的,从来不是最后耀眼的成就,而是历经磨难,依然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辛弃疾之所以被后世景仰铭记,不只是因为他是“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更重要的是,他为理想至死不休的真性情。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赞扬他:“英雄无泪,豪杰多情。”


辛弃疾是真英雄,也是真豪杰,他的个人魅力,让他成为南宋不朽的传奇,其忠勇精神一直影响至今。


历史向前发展,英雄永不落幕,热血世代流传。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