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从“老子天下第一”谈老子的智慧与从容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5 10:04:32    

老子天下第一”从何说起?

春秋时期地图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类史上集中出现大思想家、大哲学家的时期,也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大爆发期。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欧洲出现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佛祖释加牟尼也出现在这个时期。人类的精神底稿就在这个时期奠定了。

老子

中国的诸子百家之首,也就是最早的思想家非老子莫属了。老子大概出生在公元前571年,我们熟知的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比老子小二十岁,孔子当年去拜见老子是点头哈腰叫先生的,所以排第二的是孔子。孔子之后就如同过江之鲫,除了他们的徒子徒孙庄子、孟子、荀子、颜子、列子、墨子、惠子、韩非子等等,还出现了谋略家鬼谷子、兵圣孙子、外交家晏子、捭阖家苏秦、张仪等等各类大家。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华的精神基础和华夏的文明底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人类唯一经历数千年传承而不散的文明,与诸子百家的思想浸染与传习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诸子百家老子排在第一位,所以说“老子天下第一”是理所当然了。

“天下第一”的老子不仅仅是从时间上排第一,他的人生态度也可以称得上是第一,他的人生态度概括说就是“从容”。

老子其人史书上并没有祥细的记载,可考的只有三件事:一是曾经在周朝当过守藏史;二是接待孔子问礼;三是西出函谷关著书《道德经》。

我们仅通过知道的这三件事洞见一下老子的从容。

先说老子辞官。

老子在周朝担当守藏史多年,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合在一起的一个文化机构。到五十多岁时,眼看周朝日渐衰落,便毫不恋权的辞去官职,云游天下。可见老子在面对权仕上是很淡定从容的。

其次,接待孔子问礼。

孔子仰慕老子很久,一直想当面向老子请教有关周礼的问题。到孔子三十多岁时,终于约到与老子见面。见面后,孔子向老子提出了很多社会问题,特别是感觉眼下社会礼崩乐坏,应该克己复礼,恢复以前的周礼。孔子觉得终于见到了大咖,所以侃侃而谈。

老子静静的听了孔子一番慷慨激昂的话以后,根据《史记》记载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意思就是:你说的这些人连他们的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剩下你说的他们这几句话。君子遇到好时机可以有所作为,时机不对就要韬光养晦,沉入社会。真正聪明的大富人低调不显富,德行高的人看上去大智若愚。去掉你过高的心气儿和太多的想法与志向,这种状态对你身体不好啊。我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了。”

孔子

孔子回去后,三天不和任何人说话。后来对身边弟子说:“吾见老子,犹见龙也。”意思是老子像云中的龙一样,见首不见尾,高深莫测。

从上面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不是僵化迂腐的人,不守教条,不浮躁,低调务实,从善如流。人生态度淡定从容,所以老子高寿,传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岁,估计不一定有一百六十岁,但肯定也是百岁左右的高寿老人了。

第三件事,是老子辞官以后,骑着一头青牛准备从函谷关出去到秦国发展。看来老子不是个只会读书的老学究,是很有眼光的,看到了天下的未来在秦国。老子到了函谷关,把守函谷关的官员叫尹喜,尹喜不是一般的士官,也是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早就对老子十分仰慕。看到老子要出关,便极力劝阻。老子不听,尹喜就说要出关可以,但是你必须把你的学问都写下来,好传给后世,不然你这一走不知道多久才能再见到你了。老子犟不过,便由尹喜安排住下来,写就了千古名篇《道德经》。

函谷关

篇幅有限,我们仅摘录几句《道德经》中大家觉熟悉的句子: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

老子在《道德经》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闪光的哲学思想,至今让我们受益匪浅。

仅从上面列举的第一句“上善若水”,就教会我们做人要谦逊而灵活的道理;最后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更彰显出老子的思想高度与境界。两句话都充分体现出了老子活的多么的通透,多么的从容。

《道德经》不仅我们中国人学习,而且,目前有六百多种版本不同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发行量已经超过《圣经》。

《道德经》

面对现实纷繁多变的社会和激烈的大国愽弈。无论是从个人还是国家层面,读读《道德经》,用“上善若水”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应该都是极有益的。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