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侵删
那明代的茅坤为什么要把曾巩添加进去呢?总不会是一时兴起吧?
当然不是,其实在清代以前,人们对曾巩的评价是很高的,在宋朝那更是与苏轼齐名,当时的欧阳修就特别欣赏他。
不是有这么个传说吗:当年欧阳修任主考官,看到一个举子的文章写的水平特别高,于是欧阳修就认为是曾巩的,因为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为了避嫌就把这个举子点为了第二名,而实际上这篇文章是苏轼的。
由此可见曾巩的水平真的与苏轼是难分伯仲的。只是曾巩的性格内敛沉稳,不像苏轼那么张扬霸气侧漏,所以后世的人才不太了解他。
曾巩是真正的儒生,而“五四运动”之后反孔子,作为儒生的曾巩自然也受到了连累。这也是近现代曾巩知名度越来越低的原因之一。
能让一代文宗欧阳修称赞有加的人,他一定不会是一个平凡的人。曾巩八岁丧母,十八岁时父亲辞官,养家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要知道当时上有高龄的祖母、父亲要赡养,下有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要抚养,自己还要学习考取功名,为国尽忠,他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网图侵删
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和欧阳修小时候,也遇到家贫的问题,但是韩愈有叔叔可以依靠,欧阳修有母亲可以作伴,他们都不需要出来养家。
可是曾巩不行,他后来在文章中写道:每天他很早就起床了,每晚要到深夜才休息。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的困苦。即使落第后欧阳修写信安慰他,他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不怨天尤人。
曾巩与王安石之间也有一段佳话,因为曾巩与王安石年龄相仿,但是却比王安石认识欧阳修早,所以曾巩在自己落榜的情形下,却屡次向朝廷、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可见他为人的正直和无私。
曾巩直到32岁才成婚,到39岁才中进士,从他早年就名动京城到考中进士,整整蹉跎了21年,生活的困顿却不曾消磨他的凌云之志。
不是因为家庭的牵绊,相信以曾巩的才学,应该也会在大好年华高中榜首的。
你看曾巩的身上,确实处处体现着儒家的温良恭俭让的品质。做官以后的曾巩刚直不阿,像苏轼一样把新旧两边的大官都给得罪了。
在外放任上,他在当地体察民情疾苦,做了大量有益当地百姓的事情。如:在齐州(今济南)任知府时,曾打掉了一个当时的黑恶势力“霸王社”,为当地民众除了一大害。兴修水利,疏通大明湖,解决了大明湖的水患。
为了纪念曾巩的巨大贡献,后人在千佛山建曾公祠,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曾巩又称南丰先生),永世铭记南丰先生。
他的丰功伟绩不仅仅是这几处,还有越州、洪州、福州任上都留下了很多有益人民的功绩。
网图侵删
他的文章文风质朴、曲折严谨;有时也摇曳生姿,纵横开阖。诗歌留下了400多首,他的咏史诗,立于现实又立意高远,凸显了他恩泽天下、救民济世的儒家仁义思想。诗词的成绩虽不及韩、柳、欧、王及东坡,但要剩于苏洵、苏辙。
所以无论如何曾巩不该是被忽略,也不该被以为是“非常7+1”的那个人。
因此康震教授说:学习曾巩的最大意义,就是他与我们这些普通人太像了,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即使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功绩来,也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文末我们来看一首曾巩的咏物诗:
咏柳
曾巩 〔宋代〕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中用拟人的手法将柳树予以人格化,诗人对柳树的贬抑与嘲讽,实际上是借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