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透明”曾巩:最被人忽视的唐宋八大家
寒门贵子?“大器晚成”曾巩背后的辛酸与无奈
“唐宋八大家”,个个如雷贯耳,他们的文章至今仍被奉为圭臬。在这八位文坛巨匠中,有一位却显得格外“低调”,他就是曾巩。与苏轼、欧阳修等人相比,曾巩的仕途和名气似乎都略逊一筹。他39岁才考中进士,是“唐宋八大家”中最晚“上岸”的。而他漫长的求学之路背后,隐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辛酸往事。
一、漫漫科举路,举步维艰
曾巩出身于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尚书户部郎中,父亲也是太常博士。按理说,这样的家庭背景,应该能为他的仕途铺平道路。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曾巩的父亲虽然饱读诗书,却仕途不顺,最高只做到县令,晚年更是因为得罪权贵而罢官在家。父亲赋闲在家,祖母年迈,还有十几个兄弟姐妹需要抚养,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年轻的曾巩肩上。
18岁那年,曾巩第一次踏上科举考场,却名落孙山。回到家乡后,他不得不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甚至一度累到病倒。尽管如此,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一边打工养家,一边坚持学习。
23岁那年,曾巩再次进京赶考,并拜访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十分欣赏,甚至预言他将来必成大器。命运似乎又一次捉弄了他,他和哥哥双双落榜,沦为街坊邻居的笑柄。
面对接连的打击,曾巩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继续埋头苦读。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因此减轻,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再次放弃科举,四处奔波。直到39岁那年,他才终于考中进士,结束了长达21年的漫长求学之路。
二、 “寒门贵子”背后的辛酸与无奈
曾巩的故事,看似是一个“寒门贵子”最终“逆袭”的励志故事,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无奈。
1. 科举制度的残酷性
科举制度,本意是为了选拔人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弊端。对于像曾巩这样的寒门子弟科举之路更是充满荆棘。他们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作为支撑,也没有充足的经济条件支持他们安心读书。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劳动中,最终只能在科举考场上望洋兴叹。
2. 封建社会对个体的束缚
在封建社会,个体的命运往往被牢牢地束缚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作为家中的长子,曾巩从小就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即使他拥有过人的才华,也无法完全摆脱生活的重担。为了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放弃科举,将自己的青春和梦想,消耗在无尽的劳碌奔波中。
3. “大器晚成”背后的无奈
曾巩的故事,常常被人们用来鼓励那些“大器晚成”的人。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器晚成”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个体无法掌控的无奈和辛酸。如果不是生活的重担,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或许曾巩能够更早地实现自己的抱负,在文坛上留下更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反思与启示
曾巩的故事,距今已有千年,但它所反映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1.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希望,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出身,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都能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2. 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梦想和追求,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路径,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当今社会,仍然有许多像曾巩一样的年轻人,他们背负着生活的重担,为了梦想而苦苦挣扎。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困境,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中,追逐自己的梦想。
曾巩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持、奋斗和无奈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束缚,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希望我们能够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