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墨攻》讲述了战国时期十万赵国军队攻打梁城,墨者革离孤身救城的故事。危难之时,梁王向以守城著称的墨家祈求一支可以抵抗十万大军的守军。但是梁王等到的却是一个其貌不扬、孤身应战的墨者革离。革离出奇制胜,奋勇抵挡住赵军二千兵马的偷袭,令赵军束手无策,无功而返。然后革离亲自制造特别的武器,加强梁城防守实力,应付赵军随时而来的庞大攻击,使得梁城上下,无不对革离折服。
电影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墨者确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墨者所属的组织—墨家也确实是一个曾经非常强大的组织。
墨者大都信奉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的核心思想,同时又有作战能力,以墨家钜子(墨家掌门人)为核心结成准军事组织,墨门子弟必须听命于巨子,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舍身行道。
墨家的创立者兼龙头是墨子。
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人,先祖是宋国王室,这一支后来渐渐没落为平民,以墨为氏。墨子也是古代唯一平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最初师从儒者,研究孔子的儒学。越是研究的深入,越发现儒学的理念与自己的理念不符。于是墨子放弃了儒学,自立新学说,在各地聚众讲学,抨击儒学和各国诸侯暴政。墨子出身平民,其学说深受底层人民支持,大批手工业者和底层平民成为墨子的追随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儒家的主要反对学派。
公元前440年左右,墨子29岁。楚国准备攻打宋国,请著名的工匠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墨子听到后非常着急,紧急命令亲信弟子禽滑离带领三百名弟子助宋国守城,自己则日夜兼行,十天后到达楚国都城。墨子先找到鲁班,希望说服鲁班停止云梯的制造。鲁班带墨子觐见楚王,墨子怼得楚王理屈词穷。楚王无奈说,云梯已经造好了,放弃攻宋是不可能的。墨子又说,“鲁班造的攻城器械也不一定能取胜。不信的话就让我和鲁班演习一下攻守战阵,看我如何破它”。
结果真如墨子所说,鲁班多次组织进攻均以失败告终。模拟对决取胜后墨子又告知楚王自己的三百弟子已助宋守城,楚王认为有墨家在确实难以取胜,便放弃了攻宋。
墨子在世时广收门徒,墨家成为与儒家并立的大学派。墨家弟子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墨子的学说为研究内容,主要搞学术;一类是底层手工业者和工匠,这类人继承了墨子的科学理论,以发明创造为主;最后一类是助弱国守城的墨侠。
墨子在世时尚能团结这三类人,一旦墨子离世,缺少了能服众的大能,墨家弟子便分为了三派。
在韩非子之时,墨学与儒学并称显学。可惜从秦统一六国以后到清朝的两千年里,墨学进入最低潮的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停滞阶段,治墨者屈指可数。
现在看来,墨家学派的《墨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于科学启蒙的著作。它比阿基米德掌握杠杆原理要早两个世纪,与欧几里得一样对几何学进行了朴素且严密的定义,可是它并没有取得《几何原本》在西方科学史上那样彪炳史册的地位。它也没有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这不能不令人嗟叹。
到了秦汉之交,墨家已急趋衰微,墨子的影响日渐减小,墨家学派几经肢解,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乐羊,一个是战国时候的乐羊,一个是东汉的乐羊。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前者。战国的乐羊,本是宋国人,应该姓子,宋国公子里有个叫衎(字乐父)的,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氏,后来氏和姓不分,就逐渐发展出乐这个姓来。这个乐羊跟吴起(杀妻求将)有点像,他是吃儿子的肉羹换取军功。乐羊怒喝中山羹后
2025-09-15 03:36:23霍光是一个美男子,面白皙,美髯。给人的印象温文尔雅,谨慎小心。他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有一个大臣观察到,霍光上朝进入宫殿,走上了台阶后到步入议事厅觐见皇帝的地方,他走的步数每天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可见霍光的自律与严谨超乎常人。汉武帝正是因为霍光身上谨慎小心的优点,加上对霍光的兄长
2025-09-15 00:16:56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看到帅哥是很容易的,可是在历史上想要看到帅哥,那就得这个帅哥在历史做出其他的贡献。战国时齐国就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将自己的美留在了历史中,更重要的是间接使齐国强大起来,这个人就是邹忌。1.以琴劝谏齐王不知道是比较帅的人喜欢搞艺术,还是搞艺术显得帅,反正大帅哥邹忌就是搞音乐艺术的。
2025-09-14 03:53:51汉武帝时期,卫氏一族起初的崛起都是靠“裙带关系”,卫家前后出的这两位大将军都是私生子。但是相比于卫青,霍去病要更加幸运一点,他出生后一年,卫子夫就被汉武帝看中并带回宫中。次年,卫子夫再次得到汉武帝宠幸,怀有身孕,被封为夫人。卫青也九死一生、因祸得福摆脱了“骑奴”的身份,成为了建章监和侍中,跟随在汉武
2025-09-14 01:58:16战国四公子,居第二为赵国平原君。平原君赵胜,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幼弟,《史记》载“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作为赵国诸多王室公子中最贤良的一个,平原君与孟尝君一样,平原君也“喜豢养门客,为母国效力”,门下食客如云,并凭借“礼贤下士”的名声先后
2025-09-13 03:30:04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