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春秋战国:孟子和墨子都行侠仗义,为何儒家墨家之间却争论不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27 08:02:21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百家学说继续发展,各个学派之间争论不休,其中当属儒家和墨家之间的争论最为激烈,墨子和孟子几乎等同于两个针锋相对的对立面,二者对对方的观点都不赞同,因此展开了无数次激烈的辩论,最终却谁都没能说服对方。

有趣的是,单就孟子而言,无论是行为还是性格,他都与儒家的圣人孔子不一样,孔子宽厚谦和,但孟子刚正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则个性张扬……所以,我们读《论语》的时候更多的是感受到道德和礼仪。

在孟子的诸多言论当中,则是议论战争的比较多,其中虽说有时代的因素,但更多的却是个人的性格之别。

总体来看,孔子是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而孟子则是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这么一看,孟子确实更像墨子,因为战国时代的墨家就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学派,他们两个都行侠仗义,反战爱民。

那么,从本质上看,如此相像的两个人为什么之间却爆发了如此之多的争论呢?本篇文章,我们就来重点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墨子与孟子的分歧到底在哪里?

我们上面说的孟子和墨子都是行侠仗义的,他们都反对战争爱护群众,在《墨子》一书当中,有《非攻》上中下三篇,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反战宣言,而他在行为上也是如此,最有名的当属以一己之力化解楚国与宋国之间战争的故事。

据说,当时鲁国著名的工匠鲁班,为了楚国造了一种工程的器械云梯,楚国打算利用这种装备来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之后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都城,从言语和行为上双重说服了鲁班,最终化解了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斗。

这就是墨子的侠义,毕竟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说明墨子就是宋国人,而且楚国准备伐宋的时候,墨子也并非身在宋国,同时,宋国也没有请他帮忙,更过分的是,当墨子帮宋国化解了危险之后,在回国的路上偶遇大雨,可宋人甚至反对他进城避雨。

可见,墨子与宋国之间并没有任何利害关系,但哪怕如此,墨子还是走了十天十夜去帮助宋国,这就是他挺身而出,专打不平,救人苦难的气概。

我们可以用这个故事大致概括一下墨家的侠义。

那么接下来再看一下儒家的侠义。孟子的仗义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故事来证明,这个故事记载在《孟子·梁惠王下》一篇中。

话说,有一次邹国和鲁国发生冲突,邹国的官吏死了33个人,邹国的老百姓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于是,邹国的国君陷入了两难,因为这件事情根本不好处理,如果说杀了这些袖手旁观的老百姓的话,是杀不完的,难道因为33个官吏就要屠城吗?显然不合适。

如果说不杀吧,那么,领导阶层的威严将不复存在,当时的邹穆公左右为难,便询问孟子到底应该怎么办?而孟子并没有直接给出这答案,而是义正言辞地对邹穆公说:

你们这样的处境就是活该,谁让你们平时对老百姓不好的?邹国闹饥荒的时候,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荒野,年轻力壮的四处逃难,可是邹国的国库里却堆满了财宝,粮仓里积满了粮食,邹国明明有救济百姓的能力,可是偏偏邹国的官吏都不选择向上报告灾情,这本身就是一种见死不救。

官吏怎么对待百姓,百姓也就怎么对待官吏?所谓出乎而者,反乎而者也!因此,当老百姓逮到报复的机会又怎么会帮助这些曾经见死不救的官吏呢?

孟子的仗义体现在他敢于直言进谏,无论什么样的话,他都敢对着国君直言不讳,并且他善于站在百姓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大约就是儒家的侠义。

而墨子与孟子最大的区别,其实也体现在他们侠义的方式上。

我们从故事当中可以看到,墨子是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自身的理想的,这个理想就是兼爱,在故事中,墨子与宋国没有任何的利害关系,但墨子帮助宋国却是不遗余力的,这就是兼爱的思想。

爱护所有人都达到统一的水平和高度,就像爱护自己或者自己的父母那样,把全天下所有的人都当作同样的人,给予对等的爱,给予平等的帮助,哪怕自己需要爱护的人对自己并不友好,也要用爱去感化他们,所以墨子才会跋涉千里去帮助一个对他并不友好的国家。

而孟子的观点却不尽相同,我们从孟子行侠仗义直言不讳的故事中可以体会到,在孟子的观念当中有一种平等的概念,就是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在自己不作恶的前提下,对待对方的态度取决于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说,爱其实是一种交换。

给予对方什么样的爱,就能获取同等程度的爱,如此一来,人的爱就是分等级的,因为人对于父母的爱肯定会更多一些,对于其他亲属的爱相对就会少一些,如此获得的爱也就分等级。

这下分歧就出来了。以墨子为首的墨家主张无差别的兼爱,以孟子为首的儒家主张有差别的仁爱。

墨家认为,在兼爱的作用下,人人平等,四海一家,天下大同,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同样的爱,所有人都会用同样的爱去爱别人,如此一来,相互之间没有矛盾,没有怨恨,没有战争,大家都能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亲如兄弟,这不就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吗?

确实是这样的,我们现在也在提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追逐的不就是四海一家的目标吗?这么来看,墨子的思想是非常先进的。

可是墨子忽略了一个问题,既然是社会人,是自然人,那么人的身上就不可能只有爱没有恨,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不可能没有矛盾冲突。

在儒家看来,墨子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因为根据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常识,那就是一个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比爱护兄弟的孩子要多一些,爱护兄弟的孩子也一定会比爱护邻居的孩子要多一些。

这是根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甚至是正常的伦理道德,人之常情,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根本没有办法违背,也不可能被违背。

在孟子看来,墨家所提倡的简爱根本不可能实现,人不可能违背自己的人性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或者去做自身本质上无法理解的事情,甚至在孟子的想法中,如果一件事违背常理常情常识却依然有人要去做,那就是伪善,是另一种方式恶。

儒家和墨家一直争论不休,谁都说服不了谁。

其实,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两者的思维都是有道理的,墨家的观念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而孟子的观念则是建立在人性上的常识和常理,从根本上来讲,两者的学说我们都没有办法违背。

难道说,因为人有常识就不会为理想而奋斗了吗?当然不行!同样的人也不可能因为理想而去违背当下无法理解的常识。

我们要做得应该是以孟子的想法为基础,尽可能去实现墨子提倡的大同。实际上,只有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超越了人与人之间都能够做到的有界限的爱,才能实现普天之下人人平等的博大之爱,到那个时候也才能真正创造一个完美而又公平的世界。

从本质上来看,孟子和墨子的观念,并不能作用于同一个时代,孟子着眼于现实,而墨子则想到了遥远的未来。

对于我们来讲,需要相信孟子所言的是现实,却不能忽略墨子心目中的美好理想。毕竟孟子的现实道德有道理,墨子的超越道德也有道理,如果只讲现实不讲超越,那就不会有真正的道德,而只讲超越没有现实,在当下也就不道德。

这样来看,无论是墨子的兼爱、还是孟子的仁爱,两者都是有道理的,如果二者能够合而为一,或许更适合当下的时代,理想可以讲究兼爱,现实则讲究仁爱,以兼爱倡导仁爱,以仁爱来实现兼爱,这或许是最合适的办法。

只不过,在当时的时代里,孟子和孟子都没能超脱自身思维的局限,所以,两者虽然在性格上非常相似,在行为上也大致相近,可是因为两者的核心观点大相径庭,他们之间的争论喋喋不休,激烈的辩论轮番上演,这也成为了百家争鸣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